“国医大师”邓铁涛逝世,老人家一路走好!看来“上帝”生病了!
导读 | 2019年1月10日,岭南中医药学界巨擘、104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于今晨6:06去世。 |
2019年1月10日,岭南中医药学界巨擘、104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于今晨6:06去世。
邓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岭南医学世家邓氏内科学派的宝贵经验、对病人关爱、视病人为师的大医精诚之道,更有他独到的养生心得。
直到101岁时,邓铁涛教授依旧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耳聪目明,语言流利,步履坚稳。
邓老生前曾多次与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结缘,也曾多次通过广州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医学理念。百岁生日前,他还为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题字,传授自己的长寿心得。
1
他是中医界顶级“大咖”
更是广东人的“宝贝”
提起国医大师邓铁涛,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喝过“邓老凉茶”的都知道——凉茶罐上那位身穿西服、戴细框眼镜、面带微笑的老人,就是他。人们将他的名字视为中医的代名词,尊称他为邓老。
邓老于出生在广东一个中医家庭,自幼受家庭医学熏陶,目睹中医药能为人们解除疾苦,立志继承父业,走中医药学道路,并于1932年考入当时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深造,从此将振兴中医当成一生的追求。
在中医界,能被称得上“老”的都是顶级“大咖”,而邓老更是广东人的“宝贝”。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全国首届、广东首位国医大师。
2
89岁高龄仍救特困病人
报名听其养生经者挤满现场
邓老与《广州日报》结缘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他多次接受本报采访,呼吁重视、发展中医。在他和医疗界的努力下,广东出台了不少促进中医发展的政策,《广州日报》记录并见证了这位“为中医而生”的国医大师大半生奋斗的足迹。
耄耄之年,邓老仍热心参与广州日报的公益活动。就在2005年,广州日报发起“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动,时年89岁高龄的邓老成为加入这次活动中年龄最大的党员。
2014年10月,广州日报向邓老请教养生之道,他很爽快地让学生通过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无私地将多年的养生经验跟广州市民分享。那一期,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走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听该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揭秘国医大师邓铁涛养生经,在读者中引起轰动。报名听讲的邓老“铁杆粉丝”们挤满了讲堂,并在现场跟着邓老早前录制的示范片学起了八段锦。
3
与屠呦呦同获“岐黄奖”
毅然捐出百万奖金
2017年12月29日,首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奖”在北京揭晓。该奖项分中医类、中药类两个类别,每2年评选一次,每次至多评选2名,其中,中医类至多1名,中药类至多1名。此次殊荣分别授予邓老和屠呦呦,奖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提供,每人奖励人民币100万元。
“我个人不用这笔钱。”邓老将“岐黄奖”税后所得的奖金全部捐出,交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重症肌无力和心血管病的研究经费。他说,“中华文化黄河发源,长江发展,珠江振兴”,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中医药腾飞创造了条件。他勉励后辈弟子潜心治学、治病救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邓老将“岐黄奖”奖金悉数捐出,用作重症肌无力和心血管病的研究经费。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乔军伟 摄
4
谈养生要诀:
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邓老在百岁生日前,曾为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题字,并接受广州日报记者独家专访。
讲起养生之道,邓老特别赞同“大德者方得其寿”的观点,第一要诀是“养心”——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吃什么、煲什么汤倒在其次。以下贴出邓老经验之谈以飨读者:
广州日报:您提倡养生保健治未病,还示范打八段锦,现在到处都有人学。有关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邓老: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养生,只关注吃什么、煲什么汤。其实,在我看来,养生第一条要先养心,养心要先养德,道德是做人的底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了,你自己是最先受益的一个。再有,做人不要老是向上看,有时也要向下看,观上不足、观下有余,心安乐了,人也会健康些。
有句话说“知足者贫亦乐,不知足者富亦忧”,你说餐餐白菜豆腐无忧无愁的人,跟千万身家但天天提心吊胆的人相比,哪个更长命呢?如果老计较别人比自己多得了些什么好处,总想着“他为什么‘捞’得到,我为什么就‘捞’不到”,常生闷气又怎么能长寿?
另外,不要成天想占便宜怕吃亏,占不到便宜、吃了点亏就心里难受,更莫为了占人便宜干缺德事。像前段时间爆出的电话诈骗案,作案的人本身就心术不正,我看不会长寿。“大德者方得其寿”,缺德者不会长寿,也不应长寿。
儒家提“德者寿”、“仁者寿”,“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养生。
广州日报:除了精神层面的养心、养德,您日常生活还有哪些心得可跟读者分享?
邓老:养心、养德是基础,在精神养生这个基础上,平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坚持运动。我每天早上都打八段锦,只需十几分钟就练完。我年少时在南武中学读书学过拳。当时“北方五虎下江南”,来自北方的著名拳师教我学八卦掌、太极拳。后来,我觉得八段锦最简单易学,又不受场地、天气的限制,很方便,所以就一直坚持下来。
除了散步、打八段锦,我还长年用冷热水交替冲凉。我现在的皮肤还光滑,脸上的老人斑比起过去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就是常年用冷热水交替冲凉,做“血管操”。不过,水温的冷热是相对的,如果觉得太冷了温度可以调高点,要自己能接受才行。
他的弟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前副院长邹旭教授和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吴焕林,也曾分别主讲“名医大讲堂”,系统梳理邓老的医学成就和养生之道。
邓老亲身实践的养生之道,堪称亲民、易学,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也不需要一掷千金。
邓老推崇“大德者方得其寿”的观点,第一要诀是“养心”——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在具体的实践上,重在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就可简单、方便、有效、不花钱,达到不生病、少生病,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今天,小编特意梳理邓老生前坚持的养生方法,以纪念这位可敬的老人。相信只要对健康有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复制他的长寿之路。
日常养生:动静结合,首先“静而养心”
邓老认为,心主神明,可驾驭精神情绪,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保证机体健康。养生不能光静不动,生命在于运动,“动则生阳”。
静养:练书法、静坐、冥想
“静心功、松静功”做法是:单腿交换盘而稳坐在板椅上,上身自然放松,头位正直,自然闭目,两手置于腹前相互轻握,按平常呼吸,静坐约30分钟。
【邓老心得】老年人静坐养心,不必勉强盘双腿,不行就单腿交换盘坐。静坐久了气血易短暂凝滞,可按摩疏通四肢气血,并视状态掌握时间。静坐可于晨起、入睡前进行,在旅途中,也可静养安定心神。不能完全不想事,哪怕坐着发呆也有好处。
动养:
邓老一生酷爱八段锦,自年青始坚持每晨必练,还对传统八段锦改良成简单易学的“邓老八段锦”。每天下午午睡后在小区周围散步,“采阳助肾”,状态好时回家后还练站桩功。就算下雨,邓老也会在楼梯运动。
【邓老心得】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有松有紧。初学时可采取自然呼吸法,动作熟练后,逐步采用腹式呼吸,最后达到动作、呼吸、意念有机结合。
饮食养生:“杂食不偏”
邓老被人问得最多的是“平时吃什么能够长寿?”他总是笑着说:“只有四个字,杂食不偏。”“杂食不偏”是邓老从中医经典和日常保健中总结出来的,认为是五脏和谐,健康长寿的保证。
邓老饮食基本情况就是:每天三餐定时、定量,坚持每餐七分饱,平时喜欢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主食以大米饭不主,喜食蔬菜水果,配以一定量的薯类、燕麦、荞麦、豆类,肉类偏爱吃鱼,还有鸡肉、虾类,鸡蛋,每天喝一杯牛奶,有时吃些红枣,尽量营养均衡。
日常保健:坚持做这些“小动作”
1.每天做鸣天鼓、聪两耳、击枕处
鸣天鼓:手掌贴耳孔,手搭在后脑勺,食指、中指配合着弹拨后脑勺,持续50次。可预防大脑痴呆,减缓耳蜗退化,防止神经衰弱、头晕头痛。
聪两耳:双手食指插入耳孔,先向前旋转,再向后旋转,然后突然放心,持续50次。可保持听力,防治老年耳鸣、耳聋而无器质性病变者。
击枕处:双手五指微曲,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为主,轻击后枕部,来回50次。可有效改善睡眠,辅助治疗颈椎病、头痛、鼻塞。
2.勤梳头
每天用牛角梳,在起床后梳头100次,可按摩头皮、头部神经,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同时锻炼手臂力量,预防肩周炎。
3.冷热水交替洗澡
数十年如一日,邓老坚持冷热水交替洗澡,至今皮肤保持较好弹性,很少老人斑,还能帮助全身血管有运动。他提醒,年长者、有高血压的患者,刚开始时注意水的冷热温差不能太大,否则易出现意外,要待身体适应后才可以加大温差。
4.足浴疗百病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邓老从临床和日常自我保健中总结出了一条“邓老沐足方”,药方为:怀牛膝、川芎各30克,白芷、钩藤、夏枯草、吴茱萸、肉桂各10克。沐足方可养肾疏肝降压,能很好降低血压,改善脚底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邓老每当血压波动较大,就喜用此方泡脚,功效明显。
除了中药煎汁泡脚,睡前简单用热水浴足,同时按摩脚底、脚趾、足踝等部位,尤其是天寒之时,可促气血循环,缓解疲劳,强身健体,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女性的日常保健。
“国医大师”邓铁涛生平:
邓铁涛,广东开平人,1916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32年-1937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62年、1979年两次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中医药临床研究、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及危象抢救方案的建立与研究、中医药防治非典型肺炎(SARS)临床研究,正是世人公认的他对中医临床医学突出贡献的三项成就,展现着“中医药有绝招”。
鉴于邓铁涛教授在抗非典斗争中所起作用,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任命为专家顾问组组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邓铁涛常说,自己的成就有一半是病人给的,因为“病人是服务对象,也是老师。你的经验从哪里来呀,人家把生命寄托给你,和你共同创造。”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