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19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2人简介)
导读 |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 |
关于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
中国科学院
2019年8月1日
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共181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2人,详情如下:
简要内容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专业 | 工作单位 |
1 | 蔡秀军 | 55 | 外科学(腹部外科) | 浙江大学 |
2 | 陈子江 | 59 | 生殖医学 | 山东大学 |
(女) | ||||
3 | 董 晨 | 51 | 免疫学 | 清华大学 |
4 | 窦科峰 | 63 | 器官移植与普通外科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5 | 房静远 | 57 | 消化内科学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6 | 耿美玉 | 55 | 药理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女) | ||||
7 | 郝小江 | 67 | 植物化学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8 | 何祖华 | 56 | 植物病理学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9 | 胡海岚 | 45 | 神经生物学 | 浙江大学 |
(女) | ||||
10 | 李劲松 | 47 | 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11 | 栗占国 | 62 | 风湿免疫学 | 北京大学 |
12 | 林圣彩 | 55 |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 厦门大学 |
13 | 骆清铭 | 53 | 生物影像学 | 海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14 | 马 兰 | 60 | 神经生理和药理学 | 复旦大学 |
(女) | ||||
15 | 钱 前 | 57 | 作物种质资源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16 | 瞿 佳 | 63 | 眼科学 | 温州医科大学 |
17 | 宋保亮 | 44 |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 | 武汉大学 |
18 | 宋尔卫 | 49 | 肿瘤学 | 中山大学 |
19 | 滕皋军 | 56 | 介入放射学 | 东南大学 |
20 | 仝小林 | 63 | 中医内科学 | 中国中医科学院 |
21 | 汪道文 | 62 | 心血管疾病内科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22 | 王建安 | 57 | 心血管病学 | 浙江大学 |
23 | 王松灵 | 56 | 口腔医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24 | 王拥军 | 56 | 神经病学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25 | 谢道昕 | 56 | 植物生理学 | 清华大学 |
26 | 徐安龙 | 56 | 比较与进化免疫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27 | 许瑞明 | 54 | 生物物理学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28 | 薛勇彪 | 56 | 植物分子遗传学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
29 | 杨维才 | 55 | 植物学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30 | 杨正林 | 53 | 临床遗传学 |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
31 | 张 宏 | 49 | 细胞生物物理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32 | 张 旭 | 56 | 泌尿外科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本轮院士增选候选人中耿美玉、宋尔卫教授将在“2019第二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发表主题报告,发表主题报告的还有谭蔚泓院士、王红阳院士、林东昕院士、邵峰院士等,欢迎点击文末图片或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详细介绍
蔡秀军
著名外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美国外科学院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2012)、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他建立了腹腔镜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腹腔镜下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国际上完成首例完全腹腔镜下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
陈子江
女,汉族,1959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9年9月入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获医学学士;1989年12月获医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1989年12月任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同时任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主任医师;2001年9月任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2002年2月任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2006年12月起先后兼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5月任山东大学副校长;2015年7月兼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部长。
董晨
教授,北京市”慢性疾病的免疫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教授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的研究,重点探讨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 以理解自身免疫和过敏疾病的发病机理, 并探索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董晨教授是 Th17 细胞分化、调节和功能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和研究权威之一 , 并在 Tfh 和 Tfr 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 T细胞分化和功能调控;2. 细胞因子在炎症的功能及其机制;3. 免疫耐受与肿瘤免疫治疗。
窦科峰
男,汉族,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2月出生,博士学位,专业技术二级,第四军医大学本科毕业,2001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陕西肝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肝脏移植、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腹部战、创伤的救治等研究。曾获中国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首批“大医精神”代表、何梁何利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学科学家奖”、中华慈善总会“卓越贡献奖”、军队育才金奖、陕西省政协委员、原总后勤部科技银星。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房静远
男,主任医师,教授,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先后在美国NIH和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客座研究近4年。2005年5月起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长,2010年5月起兼任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目前是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上海市“重中之重”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A类)主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内科消化)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
耿美玉
女,1963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副所长,973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Marine Drug副主编,《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通讯》、《海洋科学》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糖链结构与功能和海洋糖类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5项;目前主持承担我国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973”计划项目及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38篇;部分成果发表在Mol. Pharmacol.、J. Neurochem.、Glycobiology、 Ame J Gastroent、Biochem Pharmacol.、Biochim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培养研究生26名。
郝小江
男,山西省沁源县人,1951年7月出生于重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82-1985年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199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并获药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昆明植物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2005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常务副所长、所长、首届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2016年兼任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入选国家跨世纪人才(第一、二层次),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先后获得2003、2009、2013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主要从事植物天然产物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涉及天然产物结构、结构修饰、化学合成、生物活性、生态效应、作用机制等研究。通过合作先后主持国家1035专项、863专题、973课题、中科院九五和十五重大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15项,在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获PCT国际专利授权2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件。作为第一主持人的1.1类抗老年痴呆新药芬克罗酮进入二期临床评价。
何祖华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人才计划资助,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科技部中-韩生命科学合作中心主任(2001-2006),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承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
胡海岚
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200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3年至200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工作;2004年至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08年1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5年5月加入浙江大学。2019年7月15日,获得“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主要从事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研究。
李劲松
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8月至2007年7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8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2008年获“百人计划”项目支持,2012年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研究方向干细胞与胚胎发育,“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栗占国
男,1956 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风湿免疫学系主任。担任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委,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Clin. Rheumatol.、Int. J. Rheum. Dis.副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总编,《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中华临床免疫与风湿病》总编,《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专刊)》主编,Ann. Rheum. Dis.、Nat. Rev. Rheum.、Rheumatology、Curr. Opin. Rheum.、Clin. Exp. Rheumatol.、《中华内科杂志》及《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Lupus 及J. Rheumatol.等十几种中英文杂志审稿人。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完成了我国RA 患病率、致残率等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对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以及新型免疫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美国中华医学会(CMB)杰出教授及吴杨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林圣彩
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林圣彩教授长期致力于细胞代谢稳态维持及其调控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入选科技部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细胞感应葡萄糖水平并调控代谢的分子机制”入选中国科协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并获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7年度“邹承鲁杰出研究论文奖”。
骆清铭
男,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红外技术专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期刊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主编,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J.R.Soc.Interface, Exper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杂志编委,曾任国家“十五”863计划生物信息技术主题管理专家,科技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生物和医药组成员,《光电子·激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和《激光生物学报》副主编。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光电技术研究院院长。
马兰
女,汉族,1958年9月生,山西平定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药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Neuropharmacology》等学术刊物编委,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发现β抑制因子的核信使功能和阿片类药物调控基因功能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新途径;发现GRK等蛋白激酶在学习记忆和药物成瘾中的关键作用并阐明了其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神经药理学。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行为药理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深入研究神经递质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精神药物成瘾机制。
钱前
男,1962年3月出生,安徽安庆人,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先后获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及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一级岗位人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发表 SCI 收录论文120余篇,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专著3本,充分发挥水稻生物学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将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渗透到水稻育种领域中,形成鲜明研究特色。
瞿佳
男,眼科专家,眼视光学院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医学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美视光学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视光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视光学教育协作组组长,国家教育部近视防治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曾任浙江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委员。2018年11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2018年11月,获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获。
宋保亮
男,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县)。1997年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资助,任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组长、研究员。担任科技部重大蛋白质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14年2月28日,经武汉大学党委研究决定,宋保亮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任期从2014年3月1日起。宋保亮主要从事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的研究,其研究方向包括: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饮食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细胞内胆固醇的运输;新型降脂化合物的研发等。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发表1篇、《Cell Metabolism》发表4篇、《PNAS》发表1篇等。因为揭示了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策略而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宋尔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学科带头人。宋尔卫于200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以及2002年02月至2004年08月先后在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8月全职回国在中山大学工作,2005年1月被聘任为中山大学研究员。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被评为CMB(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2010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度“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及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入选201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宋尔卫主要围绕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开展研究,在非编码RNA(ncRNA)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癌细胞可塑性与肿瘤转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滕皋军
男,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放射专业82届校友,1986年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现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名誉组长,卫生部介入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为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江苏省介入诊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介入诊疗肝癌、血管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疾病等均有重要建树。承担国家、省级课题等近30项,包括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仝小林
男,1956年1月5日出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香港东华三院客席教授。
汪道文
男,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内科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暨基因诊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汪道文教授从医30多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和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推进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建立疾病规范化治疗体系,在高血压规范诊治独具特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以基因诊断与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诊断医疗。先后开展基因诊断项目600余项,为临床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婴儿黄疸和大血管疾病等的基因诊断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他在临床实践中坚持诊断清楚、治疗明白的原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众多疑难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擅长领域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有深入的探索;基因诊断/基因分型指导个体化医疗。
王建安
男,汉族,博士,是 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院长。2018年11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研究方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冠心病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1993年4月 ~1993年10月 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心脏中心 访问学者;1993年11月~2005年7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科副主任、主任、心脏中心主任、副院长。2005年8月至今浙江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2015年1月9日,当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松灵
男,1962年出生,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3年入选北京市政府北京学者计划。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知名英文期刊Oral Diseases、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副主编, Am J Stem Cells、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等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本期刊副主编。发表SCI论文128篇,其中通讯作者SCI论文98篇,包括PNAS, Blood, Stem Cells, J Dent Res等,英文review article 7篇,主编专著及教材8部。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北京市及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2项,2017年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国际权威口腔医学奖IADR/AADR颁发的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JDR》最佳封面论文奖、国际再生医学及干细胞奖,为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及北京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863课题、国自然重点项目等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牙发育和再生研究。
王拥军
教授,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拥军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作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脑血管病等重大慢病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脑血管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脑血管病防控优化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获得新药发明专利,改写了国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与国内外教科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期刊论文300余篇,被他引1000余次。其中,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短程、早期、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评为“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被Lancet Neurology评为“国际神经病学领域年度八大进展之一”。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学者”、“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个奖项。带领团队获得科技部首批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谢道昕
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清华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2016年6月12日,谢道昕当选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生物体蛋白质的 “ 转录 / 翻译 ”与“ 降解 ”是同样重要的命题。人们在“ 转录和翻译 ”的研究中取得了众所周知的突破。可以预见, 对蛋白质是如何被特一性降解的研究, 必将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徐安龙
1963年6月出生,江西鄱阳人。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6至1992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读研究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跟随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雷尼(HM Ranney)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至1996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联合制药公司工作。1996年回国工作,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 国家药典会委员等职务。自2000年起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3年起任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起任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3月起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安龙教授主要致力于免疫学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制药的应用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多项。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广东省青年科技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许瑞明
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无党派人士。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主要从事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研究员。1984年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得本科学位,1989年于美国Brandeis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分别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至2005年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6年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任教授。2008年全职回国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任研究组长、研究员,曾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助理,副所长。2012年任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2013年任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2015年至2017年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
薛勇彪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获兰州大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获John Innes Institute和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博士学位;1990-1995年进入John Innes Centre和University of Oxford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1997年在John Innes Centre的Sainsbury Laboratory 任Research Scientist。1997年回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工作,1998年获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項目资助;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薛勇彪研究组主要从事植物分子和生殖生物学领域的工作,研究重点为显花植物生殖障碍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首次克隆了控制金鱼草花粉自交不亲和性的SLF(S-locus F-box)基因,并发现由SLF、SSK1 (SLF-interacting SKP1-like1)等组成的SCF类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SCFSLF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研究植物适应性生长和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与演化,水稻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
杨维才
男,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雌配子体发育,植物生殖生物学是一门传统学科,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生殖过程的结构,形态和组织胚胎学描述,由于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局限,对其分子及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年来由于Gene/enhancer Trap等系统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的应用。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出现了一线生机。研究组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植物雌配子体的发育方面,如孢原细胞和胚囊中卵细胞,中央细胞的命运决定机理等.通过对配子体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克隆,了解植物生殖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及分子机理。而对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现象,如细胞极性、细胞命运的确立及受精机理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植物的生殖过程
杨正林
主任技师,研究员,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2015年11月,获得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2017年1月,杨正林教授团队的“视网膜疾病基因致病机制研究及防治应用推广”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张宏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研究方向:多细胞生物中自噬作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2018年获得臻溪生命学者奖,万人计划,2013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获Lilly亚洲杰出科研成就奖。
张旭
男,1962年出生, 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席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全军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资助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1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于2007年度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上荣获金膀胱奖 。主编/译《泌尿外科腹腔镜与机器人手术学》等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uropean 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Cancer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Urology, BJU Internationa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创办《微创泌尿外科杂志》并任社长、总编,《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现代医学杂志》副主编等。(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