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第三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在北京西郊宾馆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上海市遗传学会和转化医学网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教授担任大会学术主席,碧迪医疗提供了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延续了“技术驱动发展,应用创造未来”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单细胞测序相关的科研、临床应用及产业从业者参与。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以来,已历经飞速发展,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同和较高期望。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基于单细胞测序的空间转录组技术分别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被Nature Methods评选为年度技术。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相关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并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自2020年首次举办以来,在业内取得了较好的反馈,目前已成为国内单细胞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单细胞领域多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及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报告分享,他们有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中科院北京基因所方向东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胡志远研究员、北京大学白凡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黄超兰教授、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宣雨副研究员、碧迪医疗应用专家盛玉钰女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研究员。
在论坛开始,主办方代表转化医学网CEO潘刘阳先生介绍了本次论坛背景,对各位分享嘉宾积极参与、精心准备报告内容表示感谢,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论坛学术主席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和主办方代表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主任委员卢大儒教授为本次大会开幕致辞,欢迎各位嘉宾的参与,期待单细胞测序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和产业中去,并预祝大会圆满召开。
卢大儒 教授
在报告分享环节,各位专家详细介绍了单细胞技术领域相关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涉及数据挖掘算法、人类发育和疾病研究、精准医学研究等多项应用领域。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嘉宾们的精彩分享。(如需观看完整报告分享,请点击文末原文阅读观看回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教授:利用单细胞组学测序技术探索人类发育和疾病的分子机制
汤富酬 教授
汤富酬教授主要从事人类早期胚胎及生殖系细胞发育的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发展了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体系,开启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时代。其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部分研究工作获评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汤教授以结直肠癌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为例,阐述了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分析癌症发生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克隆演变、基因表达变化及DNA甲基化异质性等。同时,汤教授也分享了这些研究成果在精准治疗小肠癌方面的应用,针对肿瘤在小肠中不同的发生部位情况,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治疗方式,并有望开发出四种效果较强的药物。这些研究成果将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复杂疾病、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对同一癌症病人施用精准化治疗。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单细胞多组学数据挖掘技术
赵方庆 研究员
赵方庆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建立高效的算法模型和实验技术,探索人体微生物与非编码RNA的结构组成和变化规律,以期解析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其十余篇研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先后4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等。
赵方庆研究员分享了由大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并介绍了在空间转录组数据类聚及映射、单细胞空间代谢组、环形非编码RNA的计算方法学等领域的数据发掘研究进展。此外,以胚胎早期发育、人类乳腺癌转移等问题为例,阐释了单细胞多组学数据挖掘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应用。
►►►中科院北京基因所方向东研究员:单细胞测序大数据与精准医学研究
方向东 研究员
方向东研究员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健康科学部主任,担任国家“精准医学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60余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持制定中国卫生信息团体标准8项。
方教授首先梳理了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组科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贡献;分享了基因组学技术在精准医学和健康管理的诸多方面的应用,例如基因组学新药创制、实体肿瘤血液病个性化治疗、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溯源等。同时也介绍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对肿瘤免疫靶向个性化治疗的贡献,例如识别特异性靶点、提高新药筛选效率、研发依照生物标志物的抗肿瘤药物等。最后,方教授就生命组学大数据标准化与系统整合、数据安全性挑战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北京大学白凡研究员:
IDH mutation subgroup status associates with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and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肝内胆管癌异质性研究)
白凡 研究员
白凡研究员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及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奖获得者;2014年在北京大学开始独立领导研究组,致力于创新和应用单细胞技术,探索生物医学前沿交叉领域,涉及CTC全基因组测序及临床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免疫分型技术等。
白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对于肝内胆管癌异质性的研究。研究运用DNA、RNA测序技术结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刻画了肝内胆管癌不同层面的异质性;探索了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异质性对肝内胆管癌的具体影响。研究聚焦于利用单细胞分析探索ICC异质性分型与微环境差异、实现了对IDH突变亚型的定义,为肝内胆管癌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协和医院黄超兰教授:New version of Glass-Oil-Air-Droplet (GOAD) nano chip device and some applications
黄超兰 教授
黄超兰教授是北京协和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22年加入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质谱平台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前沿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拥有超过20年质谱及蛋白组学研究和培养团队的经验。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开发“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糖修饰组学技术”在内的多项前沿蛋白组学技术。
黄教授首先对单细胞测序在蛋白质组分析领域的技术壁垒、发展前景做了深度剖析;并强调了单细胞蛋白组分析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Glass-Oil-Air-Droplet (GOAD)技术的开发、升级优化历程,并详细分享了GOAD技术在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蛋白组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和成果进展,展示了单细胞测序在蛋白组分析领域的应用案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胡志远研究员:CTC的单细胞测序
胡志远 研究员
胡志远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10年至今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多家著名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多篇,同行他引3000余次。
胡志远研究员对循环肿瘤细胞(CTC)、CTC单细胞测序技术做了详细介绍,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分享了CTC的单细胞测序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个体化药物筛选、确定化学敏感和化学难治性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不同拷贝数谱、解析肝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时空异质性及免疫逃逸新机制。
►►►碧迪医疗应用专家盛玉钰女士: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及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盛玉钰 应用专家
盛玉钰女士是碧迪医疗(中国)的应用专家,负责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平台在华北区的售前售后工作。2019年初开始从事单细胞领域研究,拥有丰富的单细胞培训和实验经验,精通单细胞转录组、细胞表面蛋白、免疫组库的多组学结合技术。
盛女士首先对碧迪医疗的多元化业务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从技术原理、工作流程及肿瘤研究应用三个方面,对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盛女士也着重分析了Rhapsody技术优势及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转录组、蛋白质组、免疫组库等领域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宣雨副研究员: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Il1rn+/Trem1+巨噬细胞亚群可以作为缓解胸主动脉瘤和夹层(TAAD)进展的潜在细胞靶点
刘宣雨 副研究员
刘宣雨副研究员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研究员,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Co-PI。现研究方向为基于单细胞组学等多模态数据整合挖掘解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靶点,近年来在Circulation Research、Cell Report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刘宣雨副研究员就胸主动脉瘤和夹层(TAAD)的发生部位、发病症状、病理发生的细胞分子机制、临床分型、外科及内科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分享了两篇TAAD相关单细胞组学研究:人类患者晚期胸主动脉瘤单细胞转录组研究及相关动物模型研究。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研究员:神经元命运多样性的起源
吴青峰 研究员
吴青峰研究员现任中国神经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理事、突触可塑性分会理事和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特等奖)、细胞生物学青年论坛学术新人奖、人类前沿科学奖、美国马里兰干细胞研究基金奖。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2020年入选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2022年应邀加入时空组学联盟(STOC)。
吴青峰研究员分享了单细胞技术在研究下丘脑发育及功能、构建神经发育的细胞图谱、青春期启动研究、神经元亚型特异性基因干预及谱系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的神经元命运调控方面的应用。其相关研究对神经元命运多样性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填补了相关科研空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教授:单细胞微纳生物芯片
常凌乾 教授
常凌乾教授就职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担任单细胞工程研究所长,于2017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中国微纳技术学会等分委会委员。其研究领域为单细胞诊疗、微纳生物芯片、纳米电穿孔等技术;发表SCI期刊论文80篇,包括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50篇。
常教授就单细胞微纳生物芯片的诸多应用领域进行了分享,包括细胞内基因的实时检测、重大疾病单细胞分析、活细胞内成分微量取样和动态检测、外泌体检测和治疗分析等。这些案例分享展示了单细胞微纳生物芯片在疾病诊断方面的贡献,对当前单细胞操控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可行解决方案。
最后,在与会嘉宾的意犹未尽中,主持人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姚海兰研究员宣布大会圆满结束!
姚海兰 研究员
上述报告嘉宾为本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呈现了前沿、高水平的科研及临床研究成果,为单细胞测序技术行业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线下及线上观众也就相关领域问题咨询了嘉宾老师,得到了专家老师的详细解答,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期待2023第四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再次相聚北京,不见不散!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