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单细胞&空间组学研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大咖云集,共话单细胞发展新篇章!
导读 | 2023年12月19-20日,第四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单细胞&空间组学研讨会在北京完美收官。 |
为了加强国内外单细胞和空间生物技术学术交流,促进单细胞&空间组学基础研究、转化与临床研究深入发展。2023年12月19-20日,第四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单细胞&空间组学研讨会在北京完美收官。本次研讨会吸引了领域内知名研究者、技术专家、应用专家参加,会议为期两天,以“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和“单细胞&空间组学”为主题,围绕研究热点、技术进展、应用场景、临床需求、市场反馈、瓶颈分析及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同时,此次会议为推动单细胞和空间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19日下午,会议正式开始。中华医学会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吴玉普书记、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席科学家王向东院士进行了开场致辞。
中华医学会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吴玉普书记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席科学家 王向东院士
报告环节,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席科学家王向东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世华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胡志远研究员、北京大学高歌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蒋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青峰研究员和重庆大学三峡医院印明柱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
按演讲顺序
详见盛大开幕
20日,学术报告板块三,昌平实验室任仙文研究员进行了“单细胞时空重构与计算免疫学”的主题报告。任老师介绍了 CSOmap 与 Redeconve 两种算法在单细胞分辨率重构细胞的空间关系。相关算法在新冠肺炎、乙型肝炎、肿瘤等多种疾病上的应用,揭示了新冠肺炎导致不同人轻重症差别的潜在分子细胞机制、乙型肝炎导致不同人免疫耐受免疫活化或康复的潜在机制、胰腺癌免疫浸润的分子特征。
昌平实验室 任仙文研究员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田晨曦研究员进行报告,她的报告主题为“整合空间信息的单细胞转录组方法解析发育和疾病中的细胞相互作用”。田老师报告了胰腺癌、胃癌研究进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肾透明细胞癌包膜完整性与预后的进展。同时,她分享了基于NGS的空间组学技术的挑战和基于细胞核标记的新一代空间组学方案的相关内容。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田晨曦研究员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进行了“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贺老师分享了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的内容,包括常见的质谱成像技术类型与空间代谢组学平台、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自主研发的质谱成像原理样机及其系统产业化的最新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贺玖明研究员
接下来,北京大学薛瑞栋研究员进行报告,他进行了“单细胞精度定量解析肝癌微环境及中性粒细胞异质性”的主题报告。薛老师的报告分享了首次在单细胞精度定义了肝癌的五种免疫微环境亚型 ,首次全面揭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TAN) 的异质性,验证CCL4+、PD-L1+ TAN两个关键亚群的促肿瘤机制,最终通过构建小鼠肝癌模型,逐步深入地证明靶向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有望形成新的肝癌免疫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 薛瑞栋研究员
学术报告板块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艳华研究员首先进行了题为“基于重编程技术体外制备巨核细胞/血小板及其机制的研究”的主题报告。李老师分享了最新研究,从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和信号通路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中筛选出一个含有四个小分子的化合物组合,发现该小分子化合物“鸡尾酒”能将人成红细胞高效地重编程为巨核细胞。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了两阶段的诱导及巨核细胞特化的体系,最终获得了与天然巨核细胞特性相似的诱导性巨核细胞(induced megakaryocytes, iMKs)。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李艳华研究员
接下来,清华大学高军涛副研究员进行报告,他的报告主题为“Multi-omic Single Cell Analysis Dissects Molecular Heterogeneity in Gastric Cancer”。高老师分享了为医疗健康行业提供成本低、阳性检出率高的新型Tn5-FISH(荧光原位杂交)试剂盒的相关内容,并表示新型Tn5-FISH(荧光原位杂交)试剂盒可应用领域为癌症早筛、体检、快速分子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可用于辅助染色体变异导致疾病的诊断,已成为快速分子诊断、检测或确认癌症中典型细胞遗传学变化的临床工具。
清华大学 高军涛副研究员
接下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宣雨副研究员进行了题为“利用单细胞多组学与空间转录组联合解析人类主动脉根部瘤的调控改变”的主题报告。刘老师介绍了单细胞组学技术联合空间转录组技术研究人类主动脉根部瘤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示了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对于类似主动脉根部瘤这类具有高度细胞异质性的疾病研究的技术优势。
清华大学高军涛副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刘宣雨副研究员
学术报告板块五,清华大学杨雪瑞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复杂单细胞多模态数据解析方法”的主题报告。杨老师介绍了基于变分图自编码器VGAE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方法DeepLinc,该方法通过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数据从头重建细胞相互作用网络。该策略不依赖于任何细胞或基因功能的先验知识,重构细胞间的互作将更加精细、准确地刻画微环境的动态网络调控过程。
清华大学 杨雪瑞副教授
接下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进行了报告,他的报告主题为“单分子、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赵老师分享了RNA可编程测序面临的挑战:如何可控测序?如何全谱系捕获?如何精确定量?据此,分享了PROFIT-seq技术,阐述了Enriching by sequencing的优点和缺点;纳米孔测序的可编程操控和实时碱基序列读取、比对、注释和定量等的相关内容。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赵方庆研究员
接下来,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曹振博士进行了题为“微流控单细胞技术平台优质原料的研发”的主题报告。曹老师介绍了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高通量单细胞样本制备和原料开发过程等内容,强调适配微液滴系统的M-MLV突变体筛选——翌圣镁孚泰生物五大核心酶改造技术,以更短的时间获得更高的成功率目标突变体。
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曹振博士
学术板块六,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刘红星教授进行了“单细胞组学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刘老师汇报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揭示了RARG融合基因阳性不典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关键发病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耐药机制。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 刘红星教授
然后,新格元(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范珏博士进行了“新格元单细胞测序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的主题报告。范老师分享了新格元平台的最新技术和多组学特色产品。其中,基于新生成转录本的RNA velocity能够直接利用实验准确定量新、旧转录本的信息,推测mRNA的动态变化,不受基因结构(内含子比例)影响,兼具准确性和适用性。
新格元(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范珏博士
学术板块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晋康新研究员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在视网膜发育和疾病领域的应用”的主题报告。晋老师强调了眼睛(视力)的重要性,分享了单细胞技术在眼科中的应用:早期单细胞测序——研究视网膜细胞的复杂性、2015年和2016年Drop-seq技术的应用、Drop-seq鉴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亚类和鉴定视网膜早期和完全发育细胞亚类及关键转录因子等。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晋康新研究员
接下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王铁山实验师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和原位空间组学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沿进展”的主题报告。王老师分享了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的发展历程和困境,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免疫微环境在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的异质性,并表示单细胞技术也被用于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铁山实验师
关注技术前沿进展,推动科研临床应用!接下来,圆桌讨论环节,圆桌主题为“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前沿与临床应用”。
清华大学高军涛副研究员为主持嘉宾,Dimension Genomics Inc 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曹涵、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黄卫华、北京百奥益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菲菲、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王益民和上海欧易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明为讨论嘉宾。
本次研讨会还设有卫星会和茶歇等环节,为参会者提供了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本次会议由转化医学网联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前沿科技与临床转化专委会、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新源转化医学中心和北京健康促进会联合发起,整场活动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现场提问踊跃,专家们倾囊相授,分享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参会者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推动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中国单细胞系列论坛,来年北京单细胞论坛、长三角单细胞论坛和西南单细胞论坛再相约,携手以共,继续开拓创新,共同推动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