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2024第五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大咖云集,共话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发展新篇章!
导读 |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吸引了领域内知名研究者、技术专家、应用专家,围绕前沿热点、技术进展、应用场景、临床需求、市场反馈、瓶颈分析等话题,对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做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9月20日下午,在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潘刘阳先生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始。
转化医学网CEO、新源转化医学中心主任 潘刘阳先生
主办方代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向东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属于系列单细胞活动中的一个,会议内容非常具有前沿性,影响力非常大,会议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会议内容也特别丰富,包括了单细胞的技术前沿、应用方向,以及未来趋势。王教授还提到单细胞技术已经形成了单细胞生物医学领域,在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单细胞生物医学系,它是一门新的学科、新的科室、新的领域;通过这些年也培养了很多的相关人才,期待能尽早进入临床应用,最终为患者提供服务。最后,他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向东教授
接下来,主办方代表中国遗传协会遗传诊断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卢大儒教授进行欢迎致辞。他表示,在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中,最具有影响力、效果最好的,是单细胞组学的系列活动。卢教授讲到,在基因组时代,基因组学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抓手,特别是在遗传病和罕见病方面,遗传因素特别大,找到这些遗传因素,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终方案。希望单细胞组学会议,能够和其他主题会议紧密结合在一起,越办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他还提到,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众多的学术大咖,有很强烈的学术氛围和热情,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中国遗传协会遗传诊断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 卢大儒教授
接着,学术主席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教授进行致辞。他表示,单细胞技术仍然处于增长期,是非常有前景的前沿技术。这项技术非常适合临床上的复杂疾病,促使最新的研究,可以更快、更好地应用在临床的疾病诊疗。最后,他也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汤富酬教授
随后,汤富酬教授以“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索人类发育和疾病的奥秘”为主题,做了第一个报告分享。汤教授主要从事人类早期胚胎和生殖系细胞发育以及癌症的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发展了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体系,开启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时代。
之后分享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员,他的报告主题是“解析神经细胞发育规律及机制”。焦教授主要从事神经干细胞和脑发育机制研究,探索脑发育疾病机理,为脑疾病诊治提供潜在靶点,为转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焦建伟研究员
第三位报告嘉宾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研究员,赵教授主要致力于建立高效的算法模型和实验技术,探索人体微生物与非编码RNA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规律,以期解析它们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他分享了题为“单分子、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技术”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方庆研究员
随后的分享嘉宾是广科安德首席科学官王楠博士。王博士拥有十余年国内外转化医学研究蛋白组学和空间组学技术应用和开发经验,参与及主导多项国内外临床转化医学的研究项目,尤其在肿瘤个体化诊疗、蛋白质组学、空间生物学、系统生物学、肿瘤微环境和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等领域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他的报告主题是“空间组学深度解析肿瘤微环境调控”。
广科安德首席科学官 王楠博士
茶歇过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向东教授以“单细胞生物医学在临床应用”为题做了分享。王教授主要研究包括单细胞测序、临床生物信息学、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慢性肺疾病、癌症免疫学和分子与细胞治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向东教授
之后分享的是智数生物高级技术支持总监黄奇楠先生,黄总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的盐胁迫、热胁迫响应机制以及愈伤组织的再生机制,拥有丰富的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分析经验,目前主要负责智数生物单细胞转录组以及空间多组学产品的技术支持工作。他的报告主题是“空间多组学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智数生物高级技术支持总监 黄奇楠先生
第七位分享嘉宾是来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方向东研究员,方教授率领科研团队整合分析生命组学和临床医疗大数据,筛选遗传性血液病、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诊疗靶点,为临床制定更加高效、特异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他的报告主题是“大数据时代的单细胞组学与空间组学研究”。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方向东研究员
随后分享的嘉宾是昌平实验室任仙文研究员。任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单细胞测序与空间组测序的计算免疫学研究。在 Cell 、 Cancer Cell、 Cell Research、Gut、Bloo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高等院校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源协和生物医学创新突破奖等荣誉。他以“AI算法让空间转录组“看得见”、“摸得着”为题做了分享。
昌平实验室 任仙文研究员
之后进行的主题为“共话单细胞与空间多组学技术前沿与临床应用”的第一个圆桌讨论,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向东教授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方向东研究员、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史建红教授、烈冰生物技术总监张博先生、广科安德首席科学官王楠博士、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空工具主任科学家廖莎女士和Vizgen中国区总经理张晓亮先生。各位嘉宾就单细胞和空间组学研究中常遇问题和难点、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未来临床应用场景、单细胞和空间组学与其他新技术(如类器官、合成生物学、三代测序)的联合使用、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畅谈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圆桌讨论一
至此,由转化医学网联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前沿科技与临床转化专委会、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新源转化医学中心和北京健康促进会联合发起的“第五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第一天圆满落幕。
9月21日上午,学术报告板块三。首位分享嘉宾是军事医学研究院李艳华研究员。李教授长期从事干细胞发育分化调控及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再生修复的研究。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调控、谱系重编程获得巨核细胞/血小板、辐射损伤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她的报告主题为“造血细胞的体内外再生研究”。
军事医学研究院 李艳华研究员
随后的分享嘉宾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魏勋斌教授,魏教授主要研究循环系统光学成像检测与疾病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老年痴呆症光疗方法。他分享的主题是“开启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应用新时代”。
北京大学医学部 魏勋斌教授
之后分享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鹏程研究员。主要从事肿瘤干细胞和肿瘤代谢的研究。他分享的主题是“肠癌干细胞不对称分裂”。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卜鹏程研究员
接下来,分享的嘉宾是贝瑞基因高级产品经理伍露露女士,伍经理在单细胞测序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单细胞/空间/多组学等产品的产品开发、推广及优化经验,熟知单细胞转录组及空间转录组的应用场景,目前负责贝瑞基因单细胞、空间方向全产品的推广及应用,致力于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她报告的主题是“从单细胞到空间组学:FLex与HD技术释放FFPE样本潜能”。
贝瑞基因高级产品经理 伍露露女士
茶歇过后,进入学术报告板块四。首位分享的嘉宾是军事医学研究院脑科学中心袁增强教授,袁教授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缺血性脑病的分子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及其相关疾病治疗的靶点鉴定。他的分享主题为“小胶质细胞代谢表观时空调控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军事医学研究院脑科学中心 袁增强教授
随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空工具主任科学家廖莎女士以“华大单细胞及时空组学技术及应用关键进展”为题进行了分享。廖老师自2019年至今担任时空组学生化研发负责人,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个具有单细胞分辨率的时空转录组技术Stereo-seq,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上进行发表,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时空工具主任科学家 廖莎女士
9月21日下午,学术报告版块五首位分享的嘉宾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宋咏梅教授,宋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食管癌等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分子干预。她分享的主题为“食管癌肿瘤微环境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 宋咏梅教授
接下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胡志远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CTC单细胞测序的前沿进展”。胡教授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CR》、《J. Clin. Invest.》、《Adv.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同行他引3000余次。2014年共同创始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利用最前沿的纳米医学技术,研发高灵敏“肿瘤捕手”(TumorFisher)循环肿瘤细胞(CTC)液体活检产品,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特别在PD-1药物的伴随诊断和疗效监测应用,产品已进入市场并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胡志远研究员
之后分享的嘉宾是解码DNA高级技术支持吴璇女士,吴老师从事多组学数据分析工作5年以上,精通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具有丰富的单细胞多组学课题设计经验;已协助上百位科研人员完成组学课题设计,部分工作已发表在 Molecular Plant、Cell Stem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期刊。目前主要负责单细胞eQTL在医学研究应用及临床转化的方案设计与推广。她的报告主题是“解码第四方测序服务,助力单细胞eQTL大队列研究”。
解码DNA高级技术支持 吴璇女士
随后,分享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贺教授研发了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及质谱成像新技术和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方法,并实现成果转化和仪器国产化;建立了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为特色的新药代谢和临床肿瘤精准诊治转化研究平台。他分享的主题为“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创新与脑科学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贺玖明研究员
第二个圆桌讨论环节主题为“单细胞与空间组学产学研医用,跨界新思辨”,由清华大学高军涛副研究员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郑春红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育军副研究员、安诺优达科技服务中心运营总监兼单细胞和空间项目部负责人李华云先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曹亭特聘研究员和智数生物副总经理柴东升先生。各位嘉宾针对单细胞和空间组学产业链协作、资本市场、医疗创新技术转化、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未来临床应用场景、单细胞和空间组学与其他新技术(如类器官、流式、三代测序)的联合使用、未来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圆桌讨论二
之后,进入学术报告板块六。首先分享的嘉宾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晋康新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细胞命运转分化、体内外干细胞再生领域。他的报告主题是“多组学解析细胞意外身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晋康新研究员
接下来分享的嘉宾是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薛瑞栋研究员(张冲博士代为分享),薛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基因组学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分享的主题是“时空精度解析肿瘤克隆演化与微环境”。
北京大学博士后 张冲博士
最后一个报告由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郑春红研究员带来,郑教授是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双聘助理教授,入选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长期从事单细胞肿瘤免疫组学研究,她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单细胞测序的肿瘤新抗原识别性TCR鉴定及应用”。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 郑春红研究员
至此,2024年中国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系列论坛最后一场--第五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现场提问踊跃,专家们倾囊相授,分享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参会者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共同推动单细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也离不开产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他们有碧迪医疗、贝瑞基因、广科安德、华大智造、烈冰生物、寻因生物、欧易生物、森西赛智、派森诺生物、智数生物、解码DNA、康昱盛、百奥益康、安诺优达、新格元、博奥晶典等合作伙伴,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