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快讯】康立明生物携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发布最大规模肠癌早筛前瞻性数据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徐卸古、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任东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宇飞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晓东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黄莹教授、清远市人民医院唐超明教授、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王雳主任、康立明生物首席市场官邓晓琴等出席了活动。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副理事长徐卸古发言 ...
人民日报:国家医保局挂牌,将带来哪些改变
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国家医保局将对切实加强政府医疗保障职能,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产生重要影响。 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时报、中国新闻网、健识局、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南方+ 胡静林任局长,施子海、陈金甫、李滔任副局...
人民日报:恶性肿瘤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什么会这样?
转自: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来源:微信公众号“央广新闻”,“央广新闻”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央广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中国青年报等。 癌症, 可能改变一位年轻人, 甚至一个家庭。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近来...
人民日报关注论文导向:医生真没时间写论文
论文导向,在科教界不算新话题,却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大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论文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以来,论文日益成为评判科研机构、高校乃至医院的最为重要的标尺,甚至到了“唯论文论英雄”的程度。尽管近些年来科教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大声疾呼,但“论文指挥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么,当下论文导向的现状如何?其利弊何在?为什么改...
人民日报:找准“看病难”的症结
既不要把老百姓的看病,想得那么难那么贵,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它是一个难啃的改革“硬骨头” 最近,演员李冰冰海外“看病难”的经历引起网友热议。报道说,她在澳大利亚连续高烧16天,因当地医生无法确诊,连夜飞回国内治疗。消息披露后,不少网友感叹,原来国内的看病难和看病贵是个“伪命题”。 正如不少在国外有过就医经...
人民日报:“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远
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开启了诺奖之旅。北京时间12月7日晚,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屠呦呦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10日,她还将出席颁奖典礼,实现中国大陆科学家诺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不科学”的中医,终于吐气扬眉、为国争光,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
人民日报:论文就像GDP别看太重
2015年,中国学术界接连经受了三次撤稿风波。一次是3月份,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来自中国作者的64篇论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学术期刊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的9篇论文。 针对接二连三的撤稿事件,中国科协近日发布了《在国际...
人民日报:医闹入刑还需制度建设同步
对于医患关系而言,“医闹入刑”是一种细节性修复,惩罚性法律必须同制度建设同步 刑法修正案(九)已于11月1日生效,“医闹”正式入刑。依据修正案,对“医闹”的首要分子,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据中华医院管理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
人民日报: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独特的贡献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这个国庆长假中令人振奋的喜讯。但喜悦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争论最多的是诺奖该不该给中医记功。 获得诺奖,“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的...
人民日报:教育当避“下沉螺旋”
新学期开学在即,给在农村的老父亲打电话,问村里有哪些孩子考上好大学了。父亲说,村子里已经五六年没有人考上本科院校了,以前每年还有一两个呢。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身边的同事、朋友也有类似感慨。人们不禁忧虑“寒门难出贵子”,而在一些困难家庭中,“读书无用论”“知识无力感”颇有市场。 诚然,近年来从重点高校给农村学子抛去更多橄榄枝,到农...
人民日报:为何医生总被“抹灰”?
报道医患事件不能脸谱化,拿“大灰狼和小白兔”的套子套复杂的现实,让医生天然穿上“黑外套” 采访完孙家明医生,已是夜里十点半。从医院门口打车回家,记者感慨了一句,“医生真是不好当!”没想到司机马上就接了一句,“谁让他们挣钱多!”听了这话,我一时语塞。联想到不久前,一位医护人员遭遇暴力侵害之后,网上竟有一部分人发出叫好之声!...
人民日报:这八种常见病听着吓人,其实大部分不用治!
日前,成都徐先生辗转2家医院,花31万治疗“性病”无果,后检查发现只是普通炎症,花156元即治愈。飞蚊症、乳腺增生、宫颈糜烂、子宫肌瘤、痔疮、骨刺、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些常见病只是听着吓人,其实不用刻意治疗! (...
人民日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新医改五年报告
7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简称报告),这是由独立第三方学术机构完成的医改评价报告。报告认为,新一轮医改进展总体良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满意度有所提升,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有所缓解。 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缩小 报告指出,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健康差距逐步缩小。新医改以来,孕产妇死亡率、...
医生呼吁对医暴零容忍 人民日报:公众也是受害者
最近,多地发生医院暴力事件。医暴顽疾,久治不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本报自今天起推出“会诊暴力伤医”系列报道,约请一线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和社会心理专家共同“出诊”,既剖析病根,又开出药方,希望找到具有启示意义的路径,根治暴力伤医。 一问 医暴伤害的只是医生吗 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人民日报:伤医辱医是社会之耻
如果医生频频遭遇暴力袭击,整个社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优秀人才不愿学医,大量医生逃离医疗行业,良医的生产线逐渐断裂 近期,各地伤医辱医事件此起彼伏。弥漫的暴戾之气,既伤害了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令社会各界深感忧虑。 在全世界,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医生是“生命的保护神”,理应受到最高礼遇。有一位中国医生在美国进修,开车时误闯红灯,被警察拦下。当警...
人民日报:制止伤医岂能只靠“临时发挥”?!
建立程序、完善程序,不再现抓现治,不再“临时发挥”,这种做法合乎法治思维 暴力伤医,是个“毒瘤”。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仅有不到三成的医务人员没有遭遇过语言、身体上的暴力;去年,较为严重的伤医事件就有155起。管理部门也曾表态:暴力伤医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严惩!社会各界对这种行为也纷纷谴责:有理说理,有事说事,打人不对...
人民日报:“全球最大医院”的背后
最近,“全球最大的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引发争议。该院2014年总收入超过75亿元,编制床位达7000张,均居全国医院之首,堪称一所“超级医院”。 眼下,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但是,很多公立医院依然我行我素,大兴土木,其动力究竟来自哪里?当然是追求经济利益。多年来,由于医疗价格体系不合理,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薄利多销”,大小通吃,以量...
人民日报眼中的“互联网+医疗”
医生站在了“风口”上 “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的“医疗+互联网”,它利用互联网特点,开拓了新的经济形态,在医药服务的细分领域对其存量和增量进行创新。 5月12日早上7点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王明轩,照例抽空回答“春雨医生”用户的健康咨询,患者评价他“非常专业认真”“非常清楚”“意见很有帮助”“回复很及时”。 3年前...
人民日报:深化医改当明确政府定位
医改要驶过深水区,得树立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手段,用好改革的引擎 医改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焦点问题。从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至今,“医改进入了深水区”已成共识。不久前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医改意见,提出要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为下一步深水区医改指明了遵循。 “看病难,看病贵”问...
人民日报:阑尾炎里看医改
最近,一位朋友全家外出旅游,途经江西九江,小孩腹痛不止,立刻前往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住院手术。7天后,小孩痊愈出院。一看账单,总计7557元。 “得个阑尾炎,白种一年田”,这曾是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原以为夸张之辞,未料果真如此。笔者仔细分析费用清单,竟然看出不少门道,姑且称之为“阑尾炎经济学”。 在账单上,阑尾炎切除术600元,再加上术中麻醉、监测、镇痛等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