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006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基于DNA甲基化的生物年龄是乳腺癌风险的重要预测因子!

2019-02-25

作者:Paris 导  读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基于DNA甲基化的生物年龄测量可能是乳腺癌风险重要的预测因子。该研究以“Methylation-based biological ag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为题发表在《J...

NEJM:剑指乳腺癌最难治疗亚型!科学家发明新型智能靶向药物!

2019-02-22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疾病,相对于其他乳腺癌,在年轻女性和非裔美国女性中更为常见。三阴性乳腺癌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酮受体或HER2。因此,从先前的应用上看,目前的治疗仅包括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化学疗法而其并不能使用靶向疗法,例如激素疗法或赫赛汀。简而言之,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相当于我们要摧毁的敌人“基地”,靶向药物相当于我们使用的导弹,但是由于哥伦比亚大学Vagel...

Nature子刊:借助“细胞条形码”!追踪乳腺癌转移的秘密!

2019-02-21

早在去年,便有研究人员对三阴性乳腺癌多器官转移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克隆定位。该研究将三阴性乳腺癌初诊时已转移患者治疗前原发乳腺肿瘤移植至小鼠体内,分析肿瘤转移期间的细胞克隆运动过程。各个转移灶可见多克隆播种并且维持低水平的不同亚克隆群。不过,肺、肝、脑转移聚集了高水平的相同亚克隆群,表明该研究结果表明,少见原发肿瘤亚克隆的分子特征,使其能够在人类三阴性乳腺癌动物移...

“基因魔剪”协助多能干细胞“突围”免疫排斥!|Nature子刊

2019-02-20

一个是充满希望的“种子细胞”,一个是当今基因编辑领域的神兵利器“基因魔剪”,这两者结合,将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且听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娓娓道来...... 科学家经常对外宣讲多能干细胞的治疗潜力,它可以成熟分化为任何组织,而机体免疫系统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它识别“异己”,保护身体免受传染因子和其他入侵者的侵害。但这也意味着...

Nature子刊:基因编辑意外有点多?科学家们对基因疗法有了新认识

2019-02-19

近日,《自然》子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3篇关于基因疗法的最新研究论文。其中,一项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长期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研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自然·医学》今日连续上线3篇关于基因疗法的论文(图片来源:《自然·医学》)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这个名字在许多人...

NEJM:1+1>2!PD-L1单抗联合阿西替尼有望成为晚期肾癌的标准疗法!

2019-02-19

avelumab +阿西替尼——必然的选择 RCC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抑制VEGF过度表达。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其血管生成密不可分,而参与肿瘤血管化的多条分子通路皆能介导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不久前上海周彩存团队曾以此理论为据指出VEGFR抑制剂可以助力PD-1/PD-L1单抗治疗,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avelumab,其是一种P...

Cancer Research:建立免疫监视系统预防癌症发生!

2019-02-18

CTLA-4与PD-1不同的分子机制 “A Novel Form of 4-1BBL Prevents Cancer Development via Nonspecific Activation of CD4-T and Natural Killer Cells”为题发表在医学杂志《Cancer Research》上。 ...

Nature:科学家首次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全面测序!解码免疫系统!

2019-02-15

BCR——独特的受体多样性 BCR的免疫活化是启动体液免疫的关键步骤,赋予个体识别各种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巨大潜能。 重链分为可变区(V区)、恒定区(C区)、跨膜区及胞质区;而轻链则只有V区和C区。 破译BCR受体多样性的关键就是对V区“少数基因”的准确测序。 谁能代表V区的“少数基因”呢?有研究指出,C...

Nature子刊:开发靶向FZD/SMO抗癌药物新思路!

2019-02-14

FZD/ SMO——突变热点,研究冰点 这些调控涉及经典Wnt/β-catenin通路、Wnt/calcium通路和平面细胞极性(PCP)通路,有研究指出,FZD/ SMO在肿瘤细胞系和组织中频繁上调,可异常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作为肿瘤中突变热FZD/ SMO并未带来相应靶向药的开发热潮,反而因为其激活机制始终未明而导...

Nature子刊: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新基因组蓝图!

2019-02-13

肠道中寄生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这些细菌大体上可分为拟杆菌(Bacteroides)、普氏菌(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Ruminococci)。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

Science:原来如此!药物副作用也和肠道微生物有关!

2019-02-12

医学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新药的开发,给无数病患带来新的希望,然而,是药三分毒,药物毒副作用也一直是横亘在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巨大鸿沟,更是科学家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题目为“Separating host and microbiome contributions to drug pharmacokinetic...

于文强教授团队开发了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新方法,揭示肿瘤发生和转移新机制

2019-02-12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于文强团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基因组 DNA 甲基化检测技术——导向定位测序(Guide Positioning Sequencing,GPS)。相比于 WGBS,GPS 具有覆盖率高(高达96%)、可覆盖GC-rich区域和重复序列区域。利用 GPS对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进行全基因甲基化测序...

【快讯】复星医药新设“精准医疗产业部”,聘任Hequn Yin为公司高级副总裁

2019-02-11

2月11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加强内部融通和资源整合、加速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的步伐,同意新设“精准医疗产业部”,负责寻找及引入精准医疗技术(产品)和服务,公司组织架构据此作相应调整。 同时公告,经总裁提名,同意聘任Hequn Yin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任期自2019年2月11日起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 Hequn Yin,1964年8月生,于198...

Nature:组织活检与3D技术两开花,揭秘癌症之王起源!

2019-02-01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56岁。在哀悼之余,胰腺癌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被称为“癌中之王”。 他们的研究结果以“Tissue curvature and apicobasal mechanical tension imbalance instruct cancer morp...

华人学者开发新无创产前诊断技术!两大难题一并解决!|Nature子刊

2019-02-01

NIPS——单基因显性疾病检测,两座大山压顶 其针对单基因显性疾病的筛查却难寻可靠的进展,相关研究屡屡碰壁,这是为什么呢? 这二者让NIPT对单基因显性疾病的筛查准确率始终难以提高。因此,最大限度地降噪和降低假阳性率就是NIPS应用于单基因显性疾病必须跨过的“两座大山”。 一直以来,NGS时PCR及测序过程中的系统错误造...

抗癌新机制,破坏生物钟阻止癌症发展!|《Science》子刊

2019-01-28

生物钟参与了生理的方方面面,对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钟紊乱的人在行为、激素水平、睡眠质量、体温、以及代谢上都会出现异常。正是慢性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细胞的肿瘤样生长,可导致生物基因组不稳定,而后者是癌症的主要标志之一。 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整体代谢率的下降,一些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清除,从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时间...

Science:15万数据汇总!科学家绘制出人类基因组新图谱!

2019-01-28

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是近年来讨论很热的两个概念。这两个词之所以能联系到一起,主要还是因为越来越多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得到确认,而更加当代医学的诊断治疗主要以西医的解剖学为基础发展而来,而基因似乎可以超越解剖形态学的框架,在另一个维度上来解释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但是,由于基因测序相关其他技术还不够成熟和丰富,人类基因组的奥秘尚未完全揭开,基因测序的结果常常将明确和...

刚刚!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年度获奖名单揭晓!1位华人上榜!

2019-01-26

1886年以来,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每年都会奖励那些在物理,生物和社会科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人。近日,NAS宣布了他们的年度获奖者,这些人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这其中还有一位华人。转网特别整理了生物医药领域的获奖者。 Jacqueline K. Barton 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Jacqueline K. Barton将获得&nb...

Nature:错怪自噬行为了!原来它是重要抗癌机制!

2019-01-26

在了解本文的研究结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两个诺奖级的发现—自噬与端粒。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性的细胞内在机制。当细胞处于低营养、低氧、低能量等应激条件下,细胞自身便会自动激活自噬机制,自噬本身就是自我消化的意思,而端粒是位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的蛋白核酸复合体,其存在的意义主要是防止细胞分裂时发生细胞融合。当细胞在分裂时,细胞内的端粒也会一分为二并各自进入两个细胞当中,...

Nature:脑癌液体活检新方法!原来是基于它!

2019-01-26

脑胶质瘤——囿于一隅,不可轻动 要确定胶质瘤的精准医疗方案,第一步就是获取肿瘤的精准分子病理信息。 组织活检风险极大,稍有闪失,就会给患者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 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脑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很难检出相应的cfDNA,这该如何是好? CSF中是否可以检测到循环肿瘤DNA(ctDNA)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