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53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余棣华教授Nature发表癌症转移惊人发现

2015-10-20

  人们喜欢像夏威夷那样温暖的地方,在南极洲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则要受苦,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称作为PTEN的肿瘤抑制基因与之相似,其受到它所游历的某些身体器官微环境的影响。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PTEN受到不同器官的调控。对于脑转移瘤患者来说,脑细胞中的PTEN被关闭,这并不好。令人惊讶地是,一旦细胞迁移...

华人女教授Nature:梦的神经开关

2015-10-19

  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学家,能够使一只沉睡的小鼠快速进入梦境。研究人员在位于大脑髓质(大脑的一个古老部分)的一组神经细胞中,插入一个光遗传学开关,从而能够用激光来激活或抑制这组神经元。   当这些神经元被激活时,睡眠的小鼠在几秒钟内就进入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是快速眼球运动,是哺乳动物的梦境状态,伴随着...

颜宁教授获2015年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5-10-08

  10月7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教授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Stephan Grill教授共同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颜宁的获奖理由为“对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在内的关键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华裔教授杨培东获2015年度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5-09-30

  2015年9月29日,2015年度天才奖授予加州大学杨培东(Yang Peidong)教授等9人,没人奖励不附加任何条件研究经费金额62.5万美元,资助他们今后五年以上自由开展研究。   杨培东是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71年8月出生在苏州市吴县蠡口乡,1988年从木渎中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

[CSCO2015]吴一龙教授专访:CSCO将要做的两件大事

2015-09-23

2015年9月16-20日,2015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此次盛会相比往届,“国际化”更为明显,专场设置新增众多特色,参会人数再创新高。9月19日,医脉通有幸采访到了CSCO大会主席吴一龙教授。就CSCO未来前进的方向和中国精准医疗的探索,吴教授给予了详细介绍。 吴一龙教授接受医脉通采访 医脉通: 2015年中国肿瘤学喜讯...

段涛教授:我对罕见病的整体临床解决方案的思考

2015-09-22

  9月18日,由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主办,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及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第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段涛教授做了《罕见病的整体临床解决方案》的报告,转化医学网认为此报告对行业发展有借鉴意义,故将全文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在开幕式上段涛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罕见病想从根本上解决的话,中国首先必须有...

卢煜明教授新研究:利用DNA图谱诊断癌症

2015-09-22

  作为无创产前诊断等相关领域技术的首创者,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Dennis Lo)教授最早就曾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儿DNA,也就是说,假设每毫升母亲样品相当于1000个基因组,则总共含有1900条母亲的21号染色体,100条整倍体胎儿的21号染色体或150条21三体胎儿的21号染色体。如果诊断医生发现DNA样品中存在50条染色体的差异,那...

英教授研究称科研数据过量引科学家热议

2015-09-21

  据《自然》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家Robert Insall教授在《e生命》上发表论文指出,生物医学领域论文数量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及信誉却在下降。   Robert Insall通过采访20位匿名美国资深科学家,对目前利用同行评议系统处理过量研究数据进行了反思。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家Erik Müllers称...

南大教授研发肿瘤放疗“导航仪”

2015-09-16

  记者昨天从南京大学了解到,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葛云团队研发了一款“放射治疗红外实时导航定位系统”(简称OPS),并进入临床使用。通过尖端生物医学技术,OPS可以大大提高肿瘤放疗定位的准确性,增强肿瘤放疗的治疗效果。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葛云表示,放疗是通过放射源产生射线来杀死肿瘤组织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而...

美国教授因篡改数据撤销一篇《生物化学》论文

2015-09-09

  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消息,因论文数据涉嫌篡改,美国罗斯维尔癌症中心Toru Ouchi教授撤销了一篇《生物化学》论文。   该论文主要研究乳腺癌基因BRCA1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的功能。《生物化学》期刊发出声明称,经过调查,认定论文中一数据被篡改。随后,作者便撤销了该论文。   另外,该论文的另一...

北大谢晓亮、黄岩谊教授PNAS开发单细胞测序新技术

2015-09-08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乳液的扩增方法来抑制扩增偏移检测单细胞拷贝数变异(CNV),同时以高精确度检测单核苷酸变异(SNV)。这一方法能够与各种扩增实验方案包括广泛使用的多重置换扩增(MDA)相兼容。这一重要的成果发布在9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的谢晓亮(X. Sunney Xie) 教授及黄岩谊(Yanyi ...

苏州大学客座教授Cancer cell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IL-36γ可以转变肿瘤微环境,促进1型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27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 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副教授卢斌峰(Binfeng L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卢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在S...

积水潭医院教授研发骨科手术机器人 挑战禁区

1970-01-01

医疗机器人主要是指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在骨科手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的骨科手术加入精准智能辅助提供了优秀案例,更使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更加明朗。 积水潭医院教授研发骨科手术机器人 挑战禁区 运用我国自主研...

《转》访Morton教授:全基因组测序助力耳聋精准医疗

2015-08-21

  导读:Morton教授现任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主席。致力于分子细胞遗传学、遗传性耳聋、子宫肌瘤和人类发育障碍遗传学研究,作为细胞遗传学的院长,Morton教授推动二代测序技术广泛应用于平衡易位染色体的产前检测,其实验室已成为临床细胞遗传学的重要培训基地。第六届分子诊断将于下周在贵阳召开,Morton博士是大会特邀嘉宾,她将带来《染色体结构重组的临床解释需...

吴一龙教授:肺癌有望变慢性病

2015-08-21

  8月18日上午,肺癌病人张丽(化名)从IC U转入普通病房。她这一周都在生命线上挣扎,终于挺了过来。今年72岁的张丽患肺癌8年,8年前癌细胞就已经在胸腔内转移,她的心愿是想看到孙子出生。幸运的是,张丽被检测出来是E G F R基因突变型肺癌,针对E G F R基因突变这个靶点,她服用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靶向药物,看着2个孙子、1个孙女相继出生并活泼可...

徐洋教授Cell Stem Cell发布iPS细胞重要成果

1970-01-01

   由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科院、南方医科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一种重要的干细胞――由个体自身细胞衍生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s)分化生成的各种类型的功能细胞,可以显示不同的免疫排斥命运。 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将iPSCs转变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不会遭受免疫系统排斥。他们的研究发现为开发出一些...

80后,德州A&M大学助理教授,追逐表观遗传学的奥秘

1970-01-01

   ――今年35岁的黄云目前就任德州A&M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助理教授 当黄云(Yun “Nancy” Huang,音译)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她一直希望成为一名医生,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后,她的想法改变了,“我意识到,要治愈疾病,我还需要了解更多疾病的基础生物学知识。” 2005年,黄云来到了美国,在乔治亚州立大学的J...

施松涛教授: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为中国赢得更多尊重

1970-01-01

施松涛(Songtao Shi)教授在口腔再生医学尤其是干细胞基础与应用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世界口腔干细胞之父”,2013年更是获得国际牙医学研究学会(IADR)牙髓生物学与牙髓再生杰出科学家奖。作为国际知名的再生医学权威,耀世卓越的科研成果和背后的温情故事向我们述说着一个牙医敢为人先、造福人类的梦想。 “世界口腔干细胞之父”施松涛...

江泽飞教授:乳腺癌治疗决策—从个体化医疗到精准医学

1970-01-01

2015年7月5日上午,2015华东肿瘤论坛在上海吴孟超肿瘤医学中心-宁波第五医院?宁波肿瘤医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大数据时代肿瘤个体化医疗的精准决策”主题展开,大会主席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做了题为“乳腺癌治疗决策――从个体化医疗到精准医学”的精彩报告。 江泽飞教授 早...

王晓东院士、王洁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证实,BMP-BMPR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了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 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 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