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3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这位大学教授为何宁愿辞职,也要以个人身份向科技部发起申诉?
今天的朋友圈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所发的微信,成了热门转发帖,因为—— 他申请食品重大专项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理由是:根据申请指南,他的研究内容没有全覆盖!(申请的健康食品研究项目的申报书没有提到要研究食品的色香味形,虽然他的标书中有课题与感官评价技术相关) 而当他电话咨询时,有一位戴姓...
今天凌晨 哈工大教授向全球揭示DNA“精修”机理 | 常人也能变身超级英雄?
今天凌晨,哈工大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向全球首次揭示了能够在人类细胞中高效编辑DNA的CRISPR-Cpfl系统工作机理,实现将DNA中的特定基因进行“关闭”、“恢复”和“切换”等精准“手术”,未来人类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战胜癌症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不再只是幻想。 第二代基因编辑神器 &...
诺贝尔奖得主Beutler教授周五做客药明康德,快来向他提问吧!
我们知道人类的免疫系统有两套抵御外敌的系统,即先天性免疫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当病源入侵体内后,先天性免疫系统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并调动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等白细胞来识别并清除这些外来物质。这些工作原理虽然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有着极其复杂的生物学机制。 著名免疫学家、遗传学家Bruce Beutler教授正是帮助人类阐明这套复杂生物学机制的科学家之一。与J...
《转》访景乃禾教授:另辟蹊径!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导语: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阿尔兹海默症(AD)也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人们,不仅使人们自身生活质量下降,更加重了家庭及国家的负担。对此,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的研究人员都在加快其研究步伐。 而在不久前,我国一位学者的一篇研究论文将阿尔兹海默症(AD)的治疗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之前关于AD的研究虽多,却都没有很大的突破。而此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景乃禾教授对于AD的干细胞...
《转》访潘柏申教授:医学检验的发展离不开LDT
导语: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临床检验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似乎是为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在开闸放水。对此,业内人士有着诸多的期许和猜测。本次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潘柏申主任,看看他眼里的LDT发展是怎样的? 1. 精准医学的发展,LDT是必经之路 转化医学和个体化医学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动力,实验室新技术的...
《转》访傅启华教授:分子诊断助力精准医疗的实施
导语:“两会”的召开代表着“民生”问题不断的被重视。去年国家对二胎政策的开放,生育年龄势必延后,遗传因素连同环境、社会危险因素的增加不可避免会造成出生缺陷率上升的风险,分子诊断技术尤其是无创产前诊断技术在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人口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上海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之际,转化医学网有幸邀请到专委会主任委员...
【Science子刊】华人免疫大牛邹伟平、陈列平教授和斯隆的Wolchok教授最新综述:PD-1通路研究进展
近日,《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一篇由华人免疫大牛邹伟平、陈列平教授和斯隆的Wolchok教授撰写的一篇关于目前PD-1信号通路在抗癌领域研究的综述。目前最为活跃的领域一是根据肿瘤、免疫细胞标记、基因变异、表观遗传基因异常、以及环境信号如胃肠道菌群预测阻断PD-1信号通路的临床应答。二是有根据的选择与PD-1/PD-L1抗体的组合疗法以扩大应答人群,延...
生物谷专访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余棣华教授
编者按:2013年,发现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的科学家们,荣获了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人体内一类重要囊泡,外泌体(exosomes)已成为科研热点。 本次生物谷和外泌体之家联合采访了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肿瘤细胞学系主任,终身教授,美国科学发展学会院士和美国德州教育学院院士——余棣华教授,余教授还将出席生物谷主办的《2016外泌体与疾病研讨会》。 余棣...
浙大80后教授发表单细胞RNA测序研究
基因表达变异是小鼠胚胎干细胞(ESC)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人们还不清楚这背后的具体原因。 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了单细胞mRNA-seq分析。他们发现,这些细胞表现出的异质性是血清培养造成的。这项研究发表在一月二十一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80后教授郭国骥、哈佛大学的S...
安徽大学教授开发完成国际上首个黑色素瘤基因数据库
MGDB网页界面。(A)基因在MGDB上的基本信息。(B)基因的表达特征。(C)基因的甲基化特征。(D)突变信息。(E)相互作用信息。(F)KEGG通路信息。(G)药物信息。 黑色素瘤是皮肤以及其他器官中黑素细胞产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风险与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有关。对于发生转移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来说,五年存活率不超过10%。...
《转》访戴朴教授: 新一代植入前胚胎诊断技术 精准预防耳聋的突破
导读: 他,是中国第一个成功实施微创耳蜗手术的医生; 他,是中国第一个能为耳蜗植入患者成功保留残存听力的医生; 他,成功完了1100多例人工耳蜗手术,零感染率,世界罕见; 他,通过基因检测和新一代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 让遗...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Science再发重要新成果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称,她们分离出了来自兔骨骼肌的Cav1.1复合物,并采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借助直接电子检测和先进的图像处理确定了它的结构。获得这一伪四聚体真核生物Cav通道与其辅助亚基的复合物的详细结构,为认识相关通道的功能和疾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框架。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12月18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em...
【快讯】市六医院刘丽梅教授荣膺“2015年上海领军人才”
2015年12月6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历时四个月的擂台选拔,“2015年上海领军人才” 培养计划入选名单公示,共116人获得了“上海领军人才”的荣誉称号。本年度“领军人才”共涉及科技、教育、卫生、企业创新、金融、文化、现代农业和创业八个领域,医药卫生领域19人获此项殊荣。经过激烈的角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
北大邓宏魁教授Cell发布细胞重编程研究重大成果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确定了胚外内胚层(extraembryonic endoderm,XEN)样状态是化学重编程早期的一个中间状态。他们通过以XEN样状态作为指标更精细优化每一个步骤的重编程条件,采用一些促进剂大大提高了化学重编程的效率。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12月10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北京大学的邓宏...
两校教授合作破解肿瘤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之谜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分裂速度很快,其基因组“质量”却相当稳定——它们是怎么做到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希克森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沈华浩团队通过合作研究,首次发现肿瘤细胞在细胞分裂的多个阶段都存在DNA复制行为,并指出这是肿瘤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一个完整的细胞分裂周期分为:复制前期(G1)、DN...
《转》访李亦学教授:生物医学大数据助力精准医学大发展
导语:10月上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对外公布启动精准医疗队列研究,计划入组100万18岁以上的志愿者参与该项研究,最终将精准医疗的概念引入临床实践和科研中。然而庞大的样本必定产生庞大的数据,大数据助力精准医学的发展不言而喻。转化医学网特此邀请到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
陈竺院士、陶生策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鉴别砷结合蛋白揭示出砷剂抑制了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这项研究发布在11月2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陈竺(Zhu Chen)院士及陶生策(Sheng-ce Ta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竺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白血病靶向治疗相关的分子...
王红阳院士、李忠教授Molecular Cancer发表癌症新成果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A20通过抑制Twist1表达阻止了肝细胞癌增殖及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1月4日的《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杂志上。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Hong-yang Wang)院士及李忠(Zhong L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红阳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发生...
刘奎教授Nature Medicine质疑:干细胞可治疗不孕症?
有些人声称,通过干细胞疗法可以治疗女性不孕症。然而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却在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对能否利用干细胞来生成新的卵细胞提出了质疑。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都希望干细胞能够生成可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新卵细胞。 近年来干细胞和不孕症之间的研究不断升温,有大量的媒体对此表示非常感兴趣,还偶有...
卫计委邀教授谈“红肉致癌论”:如何正确吃肉
被世卫组织列入“致癌名单”后,红肉和加工肉类还能吃吗? “该怎么正确吃肉?”——11月4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2320卫生公益热线官方微博@全国卫生12320 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在线答疑,以微访谈的形式回应当下热议。 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1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