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627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一种可杀死癌细胞的新型生物纳米材料
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王祎龙博士、时东陆教授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密西根大学的同行紧密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表面双功能化的非对称纳米复合微球。这种新颖的结构为表面选择性偶合生物分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方法,为多功能纳米材料载体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 这种新型纳米结构的...
Nature:高分子量透明质酸保护裸鼹鼠从不患癌症
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文章称,罗切斯特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保护裸鼹鼠从不患癌症的化学物质。该发现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裸鼹鼠是一种小型,无毛,生活在地下的一种啮齿类动物,该鼠寿命为30年,并且在其一生中从未换癌症。由Seluanov博士和Gorbunova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保护该裸鼹鼠免患癌症的原因,由于其组织中富含高分子量的透明质...
Clin Cancer Res:一种利用外周血筛检大肠癌的新法或面世
近年来,随着生物芯片技术和血液标本保存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已成为大肠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梅里埃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完成了对外周血18个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显示外周血分子标记物检测的灵敏度显著优于传统的FOBT方法。该研究已发表于《临床肿瘤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
Nature:新方法剔除“水分”基因 肺癌相关基因由450个减少...
在我们发现的基因中,有这样一些“可疑基因”:它们产生的突变似乎与肿瘤有关,但是研究人员查遍整个癌症基因组数据却对它们无法解释。例如,为什么参与嗅觉的基因产生的突变与肺癌有关? 发布在自然网站上的一项对癌症基因组数据的研究通过分析突变速率在基因组中的不同位置怎样变化,终于剔除了这些以及其他原本以为和癌症有关的可疑基因。结果是惊人的:在一...
研究显示:我国每分钟有6人被确诊患癌
权威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12万,因癌症死亡超过200万。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癌症患者如今已出现“年轻化”与“老龄化”两极分化的新趋势,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病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为何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癌症死亡率却惊人增长? “每1分钟有6个人确诊为癌症” “在整体人口老龄化形势加速的背景下,我国癌症患者出现...
Science:新型基因突变或为癌症疗法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伊坎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或动物组织中的一种新型基因突变,或许是癌症的一种潜在的新型靶点疗法,比如治疗乳腺癌以及脑癌等,这种名为PTEN-long的突变可以使得细胞维持健康状态,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发育。 研究者Parsons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人类细胞进行分析,发现了...
16岁少年发明:只需15美元的癌症检测仪
16 岁少年 Jack Andraka 因为之前发明了一种廉价又准确的早期胰腺癌检测法而广为人知,最近他又发明了一种 tricorder(三录仪,出自《星际迷航》),并将参与 Tricorder X Prize 的争夺。 Andraka 是去年的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
湖南大学谭蔚泓研发DNA“纳米火车”靶向大量递送抗癌药
纳米技术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载体能够大大提高靶向释药的剂量和精确度以及降低毒副反应,从而在人体无创的状态下更有效地治疗肿瘤。最近,中国科学家在利用纳米技术治疗肿瘤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DNA“纳米火车”靶向大量递送抗癌药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带领课题组,研发出一种能向肿瘤细胞靶向输送...
给药方法新突破:吸入性纳米药物有效治疗肺癌
由俄勒冈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和新泽西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吸入性化疗方法来治疗肺癌,在体外和动物试验的结果都显示该方法能降低化疗药物对全身其他系统的伤害,同时能显著增强肺癌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期刊上。 新方法结合微小纳米颗粒、抗癌药物和抑制耐药性的干扰RNA三要素...
个体化医疗及癌症治疗的投资机遇
在癌症治疗的研究中,基因治疗、分子诊断或新兴纳米投递等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希望,这可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对更多更好治疗方法的需求,而生物制药研究公司正积极回应相关需求。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900种药物及疫苗正在临床测试,为治疗癌症带来新希望。受惠于此,美国癌症康复者人数已由1971年的300万攀升至2008年的1200万。但尽管如此,美国死...
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成立
日前依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组建的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 据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所长傅剑华介绍,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008年食管癌新发病例为25.9万例,死亡21.1万例,死亡率约...
科学家发现只杀癌细胞不伤健康细胞的特殊物质
据《联合早报》网站报道,在母乳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新加坡和瑞典科学家发现将这类蛋白质和脂质合成起来,可用来攻击癌细胞却不会伤害健康细胞。该分子有望被制成抗癌药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教授格鲁伯(左)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帆柏用三年半研发出的抗癌合成物质“HAMLET”,若尽早让有结肠癌基因的病患口服,发病率有望降低超过六成。 ...
英国:启动测试癌症风险基因的研究项目
近日,伦敦研究人员将启动一个测试癌症病人风险基因的开创性项目,研究将测试 97 个相关的风险基因,而且研究结果可能会改变未来的癌症治疗方式。 这项测试将由癌症研究所和皇家马斯登医院(The Royal Marsden)共同进行,研究结果将用于确定药物使用,或者确定肿瘤周围需要切除多少组织。这个项目所寻找的基因,就包括导致好莱坞演员 A...
英国癌症研究所将与Illumina合作推出癌症基因临床检测
英国癌症研究所(ICR)领导的研究中心联盟将与Illumina合作推出一项基于测序的检测项目,以分析癌症患者中的基因突变。 这一项目名为主流癌症遗传学(Mainstreaming Cancer Genetics)项目,将利用Illumina的TruSight Cancer panel分析97个癌症易感基因。Wellcome Trust基金会将...
吴一龙团队:建立适合中国人的肺癌个体化靶向治疗模式
癌症至今仍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健康杀手。肺癌,更是杀手中的“大哥大”,它每年要夺去60万中国人的生命。据统计,平均每隔30秒钟,我国就有1个人死于肺癌。 经过多年研究,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及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发现了中国人身上特有的肺癌驱动基因,并基于上千例的临床试验,证明了靶向药物“易瑞沙”对东亚人种的特殊有效性,...
华裔女科学家开发DNA产品 宫颈癌高危群有望识别
5月15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全美女性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是宫颈癌,人类乳突病毒(HPV)是致病主要元凶。但是,感染HPV病毒并不意味着未来必罹患癌症,全美75%的女性和五成男性在一生中会感染HPV,两位女性华裔生命科学家温可仪、郑淑玲共同创办的公司,以HPV DNA技术明确地界定病例是否为...
因携带BRCA1易感基因型 好莱坞女星朱莉切除乳腺防癌
5月13日,根据外媒报道,朱莉在给《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写道,自己进行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手术。理由是她有遗传性的“基因缺陷”,BRCA1基因让她有87%的几率罹患乳癌,50%的几率患卵巢癌。经过3个多月的手术,她不仅做了预防性的乳腺切除手术,还用假体填充,重塑了胸部。在她公开了自己手术缘由以及目的后,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和赞扬,而她的伴侣布拉德-...
NEJM:癌症特征决定于基因图谱而非发病器官
科学家发现,最危险的子宫内膜癌表现出与最糟糕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高度相似性,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癌症越来越被视为一种主要是由其基因图谱而不是由其发病器官决定的疾病。在《自然》杂志周三发表子宫内膜癌研究的同一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也发表了一项关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研究。...
美国泌尿学会2013年前列腺癌早期筛查指南
1、不推荐对40岁以下男性行常规PSA筛查(证据级别C级)。此年龄范围的人群前列腺癌临床检出率较低,没有证据说明筛查获益,风险较其他年龄组相当。 2、不推荐对发生前列癌一般风险的40-54岁的人群行常规PSA筛查(证据级别C级)。对于55岁以下前列腺癌高风险的人群(如有阳性家族史,非洲裔美国人),是否需要前列腺癌筛查需要个体化决策。 3...
江泽飞:三阴性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CSCO乳腺癌高峰论坛上,大会执行主席江泽飞教授结合乳腺癌领域素有盛名的圣加仑会议热点,就乳腺癌诊治发展热点进行了梳理。 瑞士圣加仑(St.Gallen)会议不久前刚刚闭幕,今年专家组成员进行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