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99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Science子刊】科学家揭示遗传变化如何导致癌细胞大小有差异
近日,伦敦癌症研究所(ICR)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ome-size scaling by integrative omics reveals mechanisms of proliferation control in cancer”的研究。该研究将生化分析技术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揭示了遗传变化如何影响癌细胞的大...
【Nature】重磅!哈佛等科学家确定基因靶标以提高癌症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1月12日,由麻省总医院(MGH)、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Nature》发文,确定了一种在这些细胞中被打开的免疫逃避基因,且发现,沉默(silencing)该基因增强了细胞对免疫疗法的敏感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704-6 ...
对付重症新冠!科学家在体外探索小分子药物的疗效
抗SARS-CoV-2 S(刺突)蛋白免疫球蛋白 G (IgG)滴度主要参与严重的 SARS-CoV-2 感染,因为它们会引发巨噬细胞过度激活、破坏内皮完整性并诱导血栓形成。在最近发布到 bioRxiv 预印本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小分子药物在体外对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的疗效。 https://doi.org/...
干掉残存癌细胞!我国科学家发明细胞大小“无人工厂”,能够产出免疫调控细胞因子,指挥机体清除残存癌细胞
免疫疗法存“难题” 01 手术是恶性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难以完全切除残余零星癌细胞,这些残余癌细胞会不断潜逃诱发新癌变。此外,手术导致的伤口愈合过程和围术期创伤相关炎症也可促进肿瘤复发。因此,迫切需要寻求预防术后癌症复发的新策略。 现如今,各种药物和基于细胞的技术可用于增强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以对抗癌症并产生肿瘤特异性记忆T细胞,...
【Cell】颠覆经典认知!中法科学家在细菌中实现人工合成细胞器
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我不能创造的东西,我就不了解。” 现在,合成生物学家们希望能够通过编码细菌的DNA,在细菌体内合成细胞器,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生成原理。 2022年9月29日,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郭昊天博士和Ariel B. Lindner 教授等在《细胞》(Cell)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用新冠病毒治疗癌症?美国科学家发现新冠刺突蛋白能抑制肺癌发展
近日,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Cancers》 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刺激ACE2可能是控制肺癌生长的重要机制。他们发现重组SARS-CoV-2刺突S1利用其与ACE2的相互作用诱导人肺癌细胞死亡,并且鼻内施用重组刺突S1导致NNK中毒小鼠体内肿瘤消退。因此,鼻内给药SARS-CoV-2棘峰S1可能对肺癌患者有益。 https://www.md...
32岁即任复旦博导,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他立志做临床科学家!
四分型系统—“复旦分型” 01 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增速是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共有约250万名乳腺癌患者,每年约12万人死于乳腺癌。乳腺癌中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三阴性乳腺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是临床上治疗效果最不理想的一类乳腺癌。 作为乳腺癌诊治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江一舟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邵志...
【Science子刊】科学家找到了新冠感染后长期嗅觉丧失的关键原因!
近日,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题为“Scientists find key reason why loss of smell occurs in long COVID-19”的研究报告,提出一些人在新冠肺炎后无法恢复嗅觉的原因与免疫系统对嗅觉神经细胞的持续攻击以及这些细胞数量的相关下降有关。此外,在关注嗅觉丧失的同时,...
RNA+DNA测序,科学家“复活”48500年前的病毒!
渥太华大学的Stefan Aris-Brosu及其同事从极地哈森湖底部收集沉积物样本,并从季节性干燥的溪流中收集土壤,融水通过这些溪流从当地冰川进入水库。然后对这些样本中的RNA和DNA进行测序,以识别接近已知病毒的特征,以及潜在的携带者。 “复活”的最古老的病毒 01 在俄罗斯几个科学团队与遗存的动植物一起工作。他们设法让它们从永...
第十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云端”揭晓,22位科学家获奖
上海,2022年12月17日——今日,第十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颁奖典礼成功在“云端”举办。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3人获颁“杰出成就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获颁“科技成果转化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汪义丰等18人获颁“学者奖”。 &nb...
新冠治疗新希望!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确定广泛有效的抗感染化合物
UBC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在阻止一系列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2和普通感冒的所有变种)感染方面显示出希望。研究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Biomedicine》上,研究结果揭示了一条可用于对抗许多不同病原体的抗病毒治疗的潜在途径。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
【Nature】重磅!空间基因组学:助力科学家绘制癌症进化谱系图,破解乳腺癌扩散机制
这项新研究“Spatial genomics maps the structur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cancer clones”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讲述了现在如何绘制肿瘤发展图谱,结合癌细胞的遗传信息、周围的细胞类型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相互作用。未来,这种方法可用于观察治疗如何影响癌症,不仅仅在基因水平上,还包括对肿瘤与免疫系统及其周围...
29岁,9篇CNS!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认为“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从迷茫到坚定不移 01 2013年,武汉大学的大三学生白蕊,对自己所选择的生物专业感到迷茫。恰逢中国院士施一公到访武大办学术讲座,演讲时施一公的科研热情,以及课题前沿性击中了观众席的白蕊。在那之后,白蕊坚定了进入施一公实验室读博的念头。经历夏令营保研面试失败后,白蕊在大四的保研面试中再次报考了施老师团队,凭借专业课成绩第一推免直博清华大学,进入了施一公课题组...
奖金1000万元!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授予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
发现新的生物体状态——核孔复合体 更为凸显其原创性和重要意义的成果,是他发现了可形成凝胶状的核孔复合体胶状相态,正是这种胶状质实现了RNA分子和小蛋白分子在细胞质内的选择性运输与通过(核孔)。如今蛋白质在胶状质结构内转运机制的研究已深刻影响相关基础研究并拓展至临床应用,例如“了解并控制诊疗过程中分子递送机制及与...
干掉残存癌细胞!我国科学家发明细胞大小“无人工厂”,能够产出免疫调控细胞因子,指挥机体清除残存癌细胞
免疫疗法存“难题” 01 手术是恶性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难以完全切除残余零星癌细胞,这些残余癌细胞会不断潜逃诱发新癌变。此外,手术导致的伤口愈合过程和围术期创伤相关炎症也可促进肿瘤复发。因此,迫切需要寻求预防术后癌症复发的新策略。 现如今,各种药物和基于细胞的技术可用于增强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以对抗癌症并产生肿瘤特异性记忆T细胞,实现长期的系统性免疫监视...
【JCEM】再续篇章!科学家绘制出糖尿病生化作用网络,开辟糖尿病治疗新世界!
国外科学家团队领导绘制出了一个生化相互作用网络,帮助胰腺中称为胰岛细胞的特殊细胞产生胰岛素,从而揭示糖尿病的起源并揭示未来治疗的新目标。这项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研究发现,炎症会破坏这些相互作用,引发细胞压力的雪球效应,从而损害胰岛并使身体更难产生胰岛素。 https: //do...
百余位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共议“组学与未来” 第十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7)在“天府之国”成都开幕
新闻快讯 News Sneak Peek ICG-17成都: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将于2022年10月27日开始-10月30日,在“天府之国”成都召开。 来自海内外20余位院士及百余位组学领域顶尖科学家参会。 ICG-17成都27日开幕 10月27日上午,第十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7)在成...
揭秘!中外科学家合作从机制到干预,揭示了干细胞衰老的完整框架
这篇综述,阐明了不同体干细胞类型的衰老相关特征,特别关注表观遗传变化、蛋白质稳态丧失和全身影响因素,包括慢性炎症、昼夜节律失调和代谢紊乱。科学家们对有机体干细胞衰老的调查进行了总结,阐明了其潜在的生物学意义,指出了干细胞衰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干细胞 干细胞促进皮肤、肌肉、血液、骨骼和大脑的组织发育、更新和再生。许多类型的组织特异性干细胞以静止状态存在,但具有进入细...
可以逆转吗?—我国科学家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肠菌“钥匙”
动脉粥样硬化,这种因年龄增长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动脉内膜病变,往往会在动脉壁形成“添堵的斑块”,导致心血管疾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宏伟团队与刘双江团队合作发现,来源于一种药用真菌的有效成分可以显著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他们进一步在肠道菌群里发现“秘密”,并找到了那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肠菌“钥匙”。相关研究近日日发表于《自然-代谢...
最新!2022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发布:超8300位中国科学家入榜!朱健康、刘勇军、施一公排名前三
排名公布 2022年10月发布的排名共收录来自22个学科领域的195606名科学家,其中标注美国(USA)的科学家78014名,占总收录人数的39.88%。标注中国大陆(CHN)的科学家7795,比第三版增加852人,超过日本,在全球排第5位。 生命科学领域中,共有845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进入榜单。其中,前100名是: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