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75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Medscape:改变医学的10大创新
医学从未停止进步,最新进展和不断的创新持续推进众多疾病的治疗,Medscape基于专家顾问的观点,重点盘点了10个可能革新医疗服务的进展。医脉通小编将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分享。 1、粪便疗法 粪便移植,或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概念。不过治疗过程已经取得了成功,尽管有监管部门干预,这个疗...
Cell:大牛们的科研规划经
2014 年是《细胞》(Cell)杂志成立4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周年,Cell杂志特邀请了全球40位40岁以下的生物领域科学家,共同探讨科学见解、个人哲学、研究乐趣、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实验室外的生活。从这些首席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许能窥见职业规划的成功因素。 对于这些科学家们来说,人才培养是个重要的问题,如华大基因院长王俊...
中国医生在Lancet称:有责任,但没时间搞研究
如果把发表SCI论文和晋升这一话题抛到年轻医生群体,多会群情激昂。是啊,医生不好做,中国的医生尤其难做。临床研究到底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SCI论文难道已变身为中国医生发展之路的流氓? 同济医科大学Li Xiang等在《柳叶刀》撰文称,作为医生,承担医学研究是很必要的,因为“从事医学研究,有助于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思维”。尤其在中国,海量的各种疾病病例...
Nature:中国顶级研究机构TOP 200
继11月Nature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2014年自然指数后,12月17日的Nature杂志再度推出了有关中国的一期特别增刊《Nature Index: 2014 China》。根据自然的"加权分值计数法"指数(WFC)评分,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在这期的特刊中,Nature分析了2013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中国发表的...
科研生活:保持恰当的能力感
所谓能力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完成一项任务能够成功能力的自我感知。一个人选择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是他自己觉得可以做成这件事,这是每一个人在决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潜意识决策过程,因此能力感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我们的决策是否正确,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中的知己,其实正是能力感的另一种表述。如果能力感过强,感觉超过了实际能力,就是自大,做事情就充满风险;如果能力感过小,选择的事情往往就...
施一公:喜欢跑步追战争剧的院士
10多天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被学校任命为校长助理。一周前,他又挂职出任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 每年要讲80个学时的课,要带10多名博士生、博士后,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这次又多了两个职务,时间上能兼顾吗?施一公回答:"目前来看没有太大的影响,卫计委的工作不用天天去坐班,有助于我了解和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校长助理是行政职务,牵扯的精力稍多些,目前还不...
美学习有感:临床科研无缝连接 教研相互交融
本文作者: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赵大春 作为我院百人计划的一员,我有幸于2014年1月至4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病理科访学,学习期间收益良多。 印第安纳大学(IU)创建于1820年,是美国阿巴拉挈亚山脉西部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有八个分校,共有教师4000多人,学生93000人,其中研究生19000人。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位于印第安纳首府印第安纳...
自然指数揭示中国十大科研领先城市
根据2013年加权分数式计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中国的科研产出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居第二位。加权分数式计量是根据作者对一篇论文的相对贡献来分配得分值的计算方法。《2014自然指数中国增刊》展现了居主导地位的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科研机构和大学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贡献,并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聚焦于根据加权分数式计量得出的中国十...
《科学》预测2015年科研热点(生物类)
Science杂志公布了2015年值得关注的科研热点,也就是在未来一年内有可能出成果的研究方向。这包括北极海冰,复合免疫疗法,干细胞制备等。 联合免疫疗法 COMBINED IMMUNOTHERAPY 两年前,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将榜首颁给了癌症免疫疗法,在这两年内癌症免疫疗法持续升温,目前一大焦点就是联合两种...
检验科SCI论文写作之孙子兵法
过去几年利用检验的数据在国外SCI杂志上发过几篇文章,有meta,也有单纯的临床研究,从引用次数来看还算对得起观众。 发点零碎的感慨,没有显摆的意思,更无意改变任何人的“三观”,仅仅与各位同行共勉而已。各位战友砖下留情,不喜勿喷: 1,放弃做大事的理想,着眼于做小事。或者说:把研究做成“馒头”型,即使是旺仔小馒头,也千万不要把研究做成“鸡蛋饼”...
Nature:盘点2014中国论文指数
继11月Nature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出版了2014年自然指数后,12月17日,Nature杂志再度推出了有关中国的一期特别增刊"Nature Index: 2014 China"。根据自然的"加权分值计数法"指数(WFC)评分,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在这期的特刊中,Nature分析了2013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中国发表的论文情况,聚焦了对某些极高质量的研究做出贡献...
文章的长短——侃侃学术评价指标
前两天中一个我们方向3页的顶会,前天又投了一个4页的期刊。和我一起租房的哥们儿第一反应是:“3页也叫会议?四页也叫SCI?”我心里暗爽,方向好发文章,就是这么任性。 哥们是做软件方向的,我是做光网络方向的,同属CS专业,但是成果却不尽相同。软件方向,他们出会议难,出期刊更难。他们的评价主要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会议排名,分A/B/C类。哥们在博一的时候发了两篇B类会...
“莱布尼茨奖”揭晓,7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获该奖
德国科学基金会10日宣布了德国科研最高奖“莱布尼茨奖”2015年度的获奖名单,8名研究人员榜上有名,他们将各自获得科研奖金250万欧元。 这8名获奖者是“莱布尼茨奖”提名委员会从136名推荐候选人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来自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德国科学基金会将在2015年3月3日举行颁奖仪式。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亨德里克·迪茨是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
SCI,请淡出医生评价体系
许多年来,“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响遍全国,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政府拿出许多钱来进行了一系列医疗改革,如:创建了许多新医院、老医院不断扩容、社会资本被允许进入医疗体系、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等等,看病贵、看病难有了明显缓解。然而,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百姓的病仍有很多没看好,很多病人还是不满意。如,我国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疗效几十年来没有根本改善,5年生存率在低水平徘徊,伤害医...
教授的科研规划该怎么做
教授做科研,教授为什么要做科研,什么是科研,该怎么做,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国内的很多教授不清楚或者做得不好。 教授一定要做科研么?我对此表示质疑,高校的第一职责是教学才对,科研是第二职责,一个教学很好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当教授?一个会搞科研的教授就能做好教学么? 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解决问题,不论是理科还是工科,或许研究的结果没有解决问题,但对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
挪威的“大脑” 解析诺奖得主夫妇的大脑探索之路
并不是所有夫妻都能够如此和谐地一同工作。一般他们只有一人去参加会议,另一人留在实验室。 事实上,Edvard和May-Britt Moser夫妇已经合作了30年(结婚28年),这期间,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对大脑的热情减退。早餐、实验室晨会、晚餐,他们都在反复探讨这个话题。“就算只是要走到那里,我们也必须知道自己在哪儿,我们想去哪儿,什么时候回来和什么时候停下。”May-...
扒一扒学术界2014年最轰动的一场血案
既然是说故事,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位女主, 她叫小保方晴子,31岁,日本千叶县人士, 1983年6月29号出生, 巨蟹座, 2006/2008年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本科/硕士,2011年早稻田大学生命医学博士。其中2009-2010年其博士研究是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2013年开始以30岁的年龄,被任命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细胞再造实验室(Lab of Ce...
如何撰写独特的科学论文:引用,而不是抄袭
科学,是共同合作努力得到的结果。现今科学家的工作是以过去几代科学家工作为基础。例如,如果没有CarlLinnaeus1以及跟随在他之后对那些成千上万种物种命名的人们,那么今天,比如当一个生态学家要发表一篇新的研究时,就不得面临试图描述森林中每一个物种。然而,我们作为科学家,在他人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人的工作成果,而不是将它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发表。就如,Lin...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
医生该不该做科研,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方向性、导向性问题。医生以治病救人为主,为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需要不断科研。为了后继有人,提高医疗队伍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因此,医疗、科研、教学密不可分。随着医学的发展,“三合一”人才,“三合一”医院、研究院与学院也大量涌现。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但是,医疗、科研、教学密不可分,不等于每位医务人员都应...
如何充分利用学术会议?
首先,我们要清楚,学术会议是展示你的作品,学习他人作品以及了解那些你可能从不会关心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机会。然而,正如科学知识一样,会议还有很多其他可以丰富你会议之旅的内容。学会合理利用实验室之外的时间可以让你的会议之旅更有意义。 学会选择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参会时要选择那些你会认真参与的会议和讲座。即使你未参与全部的会议和讲座,也不要感到愧疚,因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