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4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新进展:OSMR基因可对抗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耐药性

2020-08-19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最恶性的原发性脑瘤。目前的治疗标准包括最大限度的手术切除肿瘤,然后使用替莫唑胺(TMZ)和电离辐射(IR)。尽管如此,肿瘤复发和治疗耐药仍使患者在确诊后的中位生存率不到18个月。胶质母细胞瘤中脑肿瘤干细胞(BTSCs)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肿瘤治疗耐药和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BTSCs可以通过自我更新来补充体内的营养。   ...

【Nature子刊】再生医学新突破!斯坦福大学用骨骼干细胞成功再生关节软骨

2020-08-19

  在美国,有5500多万人遭受关节软骨损伤的折磨,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患有关节炎,更多的人受到关节疼痛和炎症的困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软骨在受伤后不会再生。而近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在小鼠和人体组织中再生关节软骨垫的方法。   该研究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所的Matthew Mur...

【快讯】赛默飞“牵手”恒瑞医药,推进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

2020-08-18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连云港恒瑞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发起人于1997年4月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基地。   赛默飞世尔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 Corporation),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如今为赛默飞世尔科技...

【Cell子刊】乳腺癌细胞利用外囊泡“对话”挟持正常细胞

2020-08-16

  细胞外囊泡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通常情况下起到细胞间通讯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肿瘤来说,细胞外囊泡的分泌不但使肿瘤细胞能够逃逸免疫抓捕,并且具有改善远端肿瘤转移微环境等作用。因此,细胞外囊泡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根据威斯塔研究所(The Wistar Institute)的一项研究,乳腺癌细胞缺氧时发出的信息会导致周围正常上皮细胞发生...

【Science】免疫疗法+微生物疗法加强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2020-08-16

  几种肠道细菌与检查点阻断免疫疗法的功效增强相关,但微生物组增强抗肿瘤免疫力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科学家们提出疑问:哪种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抵抗癌性肿瘤,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另外,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免疫疗法是一种能增强人体免疫反应的癌症疗法,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无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CSM)的斯奈德慢性病研究...

【Cell子刊】大突破!“黑盒子”神经干细胞移植成功修复脊髓损伤!

2020-08-10

  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研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热点,而长期以来,利用干细胞恢复患者因脊髓损伤(SCI)而丧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学家和医生的雄心壮志。在美国,每年有近18,000人患上SCI,另有294,000人患有SCI并伴有某种程度的永久性麻痹或身体机能减退,例如膀胱控制困难或呼吸困难。在一项新研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

【Nature】新发现:肠道微生物影响B细胞和抗体库

2020-08-09

  B细胞是可以产生抗体的白细胞。这些抗体或免疫球蛋白可以与有害的外来颗粒(如病毒或致病细菌)结合,阻止它们入侵和感染人体细胞。每个B细胞携带一个单独的B细胞受体(BCR),该受体决定它可以结合哪些粒子,就像每个锁接受不同的钥匙一样。   人体内有上百万个B细胞,它们有不同的受体。这种巨大的多样性来自于对这些受体编码基因的重新排列,所以每个...

【邀请函】2020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论坛

2020-08-09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单细胞测序从单个细胞水平对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或转录组扩增,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状态,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相比于群体细胞测序,更适用于解决少量特殊样本的研究、异质性群体的分析及同时或互斥发...

【Science子刊】】1小时内就可检测乳腺癌!便携式细胞分析仪准确率高达100%!

2020-08-09

  即使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准确、及时地对癌症进行诊断和分型也并不简单,而在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缺乏专家和设备的问题,组织活检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这大大阻碍了癌症在早期诊断和后续治疗。为此,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名为CytoPAN的自动图像细胞仪系统,该系统可以利用细针穿刺获得的样本,并在1小时内准确检测出乳腺癌并识别其亚型,实现了乳腺癌的快速诊断。   该研究由美...

【PNAS】重大进展!科学家首次识别视神经干细胞,或可治疗视力丧失!

2020-08-05

  目前,超过300万美国人患有青光眼,并导致12万患者失明。青光眼是由视神经受损引起的疾病,这种神经损伤通常与眼内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导致眼内压力升高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视觉盲点会逐渐扩大。   近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的研究人员首次在视神经区域中识别出干细胞,该区域的干细胞将信号从眼睛传递到大脑,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会议邀请-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0全国学术大会NanoString专场卫星会

2020-08-04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2020全国学术大会(CSCB)   8月4日-8月7日,苏州   会议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G馆   会议地址:江苏省苏州大道东688号   会议概况:作为中国目前细胞生物学领域中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一年一度的CSCB今年将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将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并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

【Science子刊】癌细胞为了转移长出“手指”!高侵袭性肺癌前导细胞“手指”更长

2020-07-31

  在侵袭性肿瘤中,存在“前导细胞”和“跟随细胞”,这两种细胞亚群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相互协作。近期,有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叫做丝状伪足的微小“手指”状突起会驱动肺癌细胞的侵袭行为,且前导细胞比跟随细胞具有更长的“手指”。依据这一发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创新技术,能分离前导细胞和跟随细胞。这对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由埃默...

阿斯利康宣布Savolitinib(沃利替尼) 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国新药上市申请 纳入优先审评

2020-07-29

  2020年7月29日——阿斯利康公司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监局)已正式将Savolitinib(沃利替尼)用于治疗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MET)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新药上市申请纳入优先审评。   Savolitinib是由和黄医药与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间充质上皮...

【Cell子刊】新发现:高可塑性细胞状态揭示了癌细胞的耐药性机制

2020-07-27

  长期以来,癌症对化疗产生耐药性一直是实现其持久缓解或治愈的主要障碍。虽然化疗后肿瘤可能会很快缩小,但很多时候它们最终还是会长回来。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肿瘤中独特的基因突变是耐药性的基础。但他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癌细胞的其他非基因变化,以解释它们的适应性。例如,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一种方式是改变它们的身份。对激素阻断疗法...

【Nature子刊】七年之后又获进展!英国科学家首次在人体活细胞中观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2020-07-23

  2013年,在DNA双螺旋结构发表60周年之际,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带领的团队首次宣布在人体基因组中发现四螺旋DNA结构,这些结构主要存在于DNA中富含鸟嘌呤(G)的部分,并将其称为“G-四联体”(G4s),但当时还不清楚G-四联体在基因组中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只是猜测它可能与某些癌症基因存在关联。到2016年,他们发现G-四联体存在于调控基因特...

【行业动态】单细胞液滴技术专利争夺风波

2020-07-22

  马萨诸塞州一家法院宣布,10x Genomics为哈佛大学拥有的一项关键专利——单细胞液滴技术的独家授权商,该专利涉及单细胞分析中使用的液滴技术。这一裁决增加了哈佛大学对1Cellbio的共同独家授权的不确定性。1Cellbio是本案的共同被告,是10x的竞争对手,也是由该技术发明者共同创立的。   在1月份的一次审判之后,萨福克郡高级法院法官卡伦·格林(Karen Gree...

【新发现】警惕!日本研究发现,清肺排毒汤会导致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上调!虽有益处,不可贪多!

2020-07-22

  目前还没有一种特定的疫苗或药物被证明对COVID-19有效。在中国,中草药已被纳入针对COVID-19的官方治疗方案。清肺排毒汤(QFPDT)是一种新开发的治疗COVID-19的中草药复方制剂。QFPDT的治疗性给药提高了轻危患者的治愈率。然而,QFPDT疗效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此外,对未感染者进行预防性使用的可行性尚未得到证实。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QFPDT升高了血浆促...

《转》访复旦大学 施奇惠研究员:单细胞测序技术助力液体活检,可无创获得肿瘤分子信息

2020-07-19

  单细胞测序技术自2009年问世,2013年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在肿瘤、发育生物学、临床诊断、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是目前研究的焦点。近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施奇惠研究员,并与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采访中,施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及单细胞测序视野下的肿瘤液体活检前景。小编了解到施老师改变研究方向的初衷,感叹其突...

【Nature子刊】弗吉尼亚大学李辉团队:鉴定出胶质母细胞瘤的致癌基因,致命性脑瘤治疗有希望

2020-07-15

  癌基因对癌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没有它们,癌细胞就会死亡。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许多癌症的针对性治疗方法,而这些癌症都具有类似的“癌基因成瘾性”。癌基因成瘾是指肿瘤细胞依赖过度活跃的基因或途径以实现其生长和存活。近日,有科学家鉴定出了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一个重要致癌基因,有望成为这种致命性脑瘤的一个新治疗靶点。   这项研究由美国弗吉尼亚...

【行业动态】数字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先锋Berkeley Lights:将筹集1.53亿美元的IPO

2020-07-14

  Berkeley Lights是一个技术平台的开发者,旨在实现对单细胞的快速功能表征,该公司已为首次公开募股(IPO)设定了条件。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该公司表示将以每股16至18美元的价格发行740万股普通股。   如果Berkeley Lights以最高价出售其所有股票,而承销商完全行使其选择权,那么s最多可筹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