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65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厌食症患者脑部会变小
年轻女性比较容易患厌食症。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女性在十几岁时患上厌食症,其脑部也会缩小,厌食症不仅需要心理治疗,还有必要治疗脑。 对于厌食症,目前的心理疗法效果有限,只有不到50%的厌食症患者能够在4至10年内痊愈。 日本福井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观察了20名女性厌食症患者的脑部,这些患者年龄为12至17岁不等。研究人员将她们...
李德毅院士:跨学科脑研究有助打破“生殖隔离”
凡是悠久强大的学科,往往壁垒森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从1956年意大利青年讨论怎样用机器模拟人的智慧开始,人工智能和脑认知科学研究就一直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实质性的交集。 “我们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应该跟脑神经科学家、生命科学家做学科交叉,使同一个人成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专家,这才是真正的‘交叉’。”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
脑部脂肪堆积干扰干细胞 或致阿兹海默症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大脑中堆积的脂肪酸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据合众社8月27日报道,新发现也支持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代谢性脑部疾病的理论,与其类似,肥胖和糖尿病属于周围代谢性疾病。研究人员称,对肥胖症的治疗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症也有效。 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卡尔·费尔南德斯在一份新闻稿...
脑癌或许并非起源于大脑
仅有一般的脑癌开始于脑部,而其余的脑癌都是由来自机体其它部位的转移性肿瘤转移到脑部所致。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赫尔希医疗中心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15%至30%的癌症患者都会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癌症的脑部转移;肺癌和乳腺癌作为两大常见的癌症都有可能转移到脑部形成脑癌。 一旦脑癌被发现,治疗就会因多种因素而改变,其中包括肿瘤位点、数量及尺寸、以及病人的疾病是...
科学家造仿生大脑 预花30亿美元绘制千亿神经元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的研究人员最近搞清了如何制造带有仿生记忆的装置。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在新鲜玩意上取得的进展,但事实是:它们能像人类大脑那样存储信息。这有点像从照相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古老时代过渡到今天,我们今天能通过“有深浅、明暗和纹理变化的全彩画面来还原记忆”。 研究人员预计,不出几年,这一发明将促使制造...
IBM神科技:48块芯片造了个人工大脑
在美国圣何塞附近的研究室里,IBM用48块TrueNorth试验芯片构建了一个电子的啮齿动物大脑,每一块芯片都可以模拟大脑的一个基本构件。 最近连线杂志的记者在项目负责人Dharmendra Modha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了整个工程。它体积就像一个浴室的医药箱,遍体是半透明塑料板,能清晰的看到里面的芯片,电路板和它内部多彩的指示灯。 ...
美科学家利用皮肤细胞培育出近乎完整人脑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声称,他们在实验室首次培育出一个结构近乎完整的人类大脑。取得这一重大成果的研究团队希望这个大脑能够改变我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了解。 据英国《卫报》网站8月19日报道,尽管这个类似5周大胎儿大脑的微型大脑没有意识,但对希望研究发育性疾病发展过程的科学家而言,它可能具有潜在用处。它还可用于测试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最强大脑》记忆达人杨万里淋巴癌去世年仅31岁
今天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组透露,节目第一季选手杨万里,因患淋巴瘤于8月7日去世,年仅31岁。杨万里因在五天之内清楚记忆101只外形相似的斑点狗而闻名。他曾参加过中国脑力锦标赛,被认为是最厉害的种子选手。 杨万里曾在节目中说过,希望能够证明自己来过这世界。没想到却在一年后因为淋巴瘤而离开人世。节目组表示之所以在时隔十天之后才...
神奇口哨响起左右大脑同工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听上去有点像鸟鸣声的古代口哨语言利用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从而向大脑左侧对于沟通交流极其重要的观点发起了挑战。 这种口哨语言仍在被生活于土耳其东北部山区的约1万人使用,并且能将信息传递到远至5公里的地方。如今,研究人员证实,这种语言涉及已知对理解音乐非常重要的大脑右半球。 直至最近,人们...
男子脚痛就医 竟发现大脑缩小一半
法国一名44岁男子因脚痛就医,没想到医生在检查时,意外发现他的脑部只剩半颗大脑,但奇怪的是,男子平时却能正常工作、社交,生活完全没有被此影响。 这名男子大脑缩小了约50~75%的面积。 据台湾ettoday网站8月18日报道,针对这起特殊事件进一步追踪发现,原来男...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脑神经调节也“男女有别”
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参与学习记忆和应激应答的脑部区域进行研究之后发现雄性和雌性的脑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着不同的运作方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许多脑紊乱疾病的发生都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其中隐含的生物学过程是如何促进这些差异的产生仍然是一个迷。来自西北大...
eLife:大脑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紧凑
科学家借助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大脑的精细结构,包括神经元、突触等。然而,显微成像必须提前固定解剖的脑组织,以便能被成像、放大观察。但是传统的固定方法会导致组织萎缩,从而造成成像图片出现误差。最近,瑞士洛桑理工大学(EPFL)的科学家们通过快速冻结大脑技术克服了这一关键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11日发表于《eLife》。 萎缩的大脑 近年...
【新思路】靶向健康细胞,阻止癌症扩散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gene及Oncotarget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脑癌进行深入研究或可帮助开发新型疗法,来靶向作用肿瘤周围的细胞以阻断癌症发生扩散。 研究者Christian Naus说道,我们主要对名为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成年脑瘤进行研究,神经胶质瘤患者...
为什么人在失去半个大脑后还可以正常的生活?
事实上,对于我们的大脑,究竟有多少是我们正在需要的呢?近些年来,新闻上不断的报道了一些大脑受损或者缺失的人们仍然可以正常的生活。这些事实让人们震惊。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对大脑并不了解,甚至是完全的理解错误。 近些年来不断的新闻报道让人震惊,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更是如此。一名女士失去了她的小脑--并不是简单的损伤,而是失去了...
帕金森病或能通过迷走神经从胃肠道传播到脑
丹麦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支持了帕金森病(PD)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传播到脑内的学说。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过完全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患者较少发生PD。 来自丹麦Aarhus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科的Elisabeth Svensson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20年后,他们的发病风险会减减少一半。” “然...
脑部特定物质可影响睡眠 未来弄清相关机理或有助治疗失眠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29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改变实验鼠脑部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就会变得异常活跃,睡眠时间也大幅缩短,其中的机理或许能帮助科学家找到治疗失眠等疾病的方法。 研究中提及的化学物质包括组胺和伽玛氨基丁酸,无论是人类还是实验鼠,这两种物质都在脑部一个类似的区域产生。此前已发现,组胺可影响脑部神经传导,让人保持清醒。而在新...
大脑3D图谱揭示神经细胞
美国科学家已绘制出一幅超精细的老鼠大脑的3D图谱。该图谱由一系列高清图像拼接而成,单个神经细胞在纳米尺度下的特征清晰可见,且清晰度前所未有。科学家们希望借助这一图谱发现大脑细胞之间非同寻常的关联,并最终厘清躁郁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疾病的发病机理。 新的研究颠覆了一个存在很久的假设,即所谓的“彼得规则”——如果两个神经细胞彼此接近,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形成突触,相互沟通。这个假...
上海交大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之脑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血管畸形,可导致多种神经性损伤,引起出血性中风、癫痫等症状。人们发现这种疾病与三个致病基因有关,它们编码的蛋白分别是CCM1、CCM2和CCM3。这三种蛋白都是接头蛋白,能够和多种配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理解CCM蛋白与其他蛋白的互作,有助于揭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理。 家族...
科学家精确重建老鼠脑组织
花费6年将远小于一滴汗珠的一小块组织的结构拼凑起来——这或许看上去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不过,这正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细胞生物学家Jeff Lichtman领导的团队数字化重建一块很小的老鼠脑部组织所花费的时间。 获得的3D图像是对哺乳动物新皮层中一块组织的首次完整重建,而新皮层是大脑中最后进化的区域。 ...
脑部特定物质可影响睡眠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29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改变实验鼠脑部特定的化学物质,它们就会变得异常活跃,睡眠时间也大幅缩短,其中的机理或许能帮助科学家找到治疗失眠等疾病的方法。 研究中提及的化学物质包括组胺和伽玛氨基丁酸,无论是人类还是实验鼠,这两种物质都在脑部一个类似的区域产生。此前已发现,组胺可影响脑部神经传导,让人保持清醒。而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