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揭示肿瘤免疫新机制
近日,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胃肠病学顶级期刊《Gut》上在线发表独立完成的原创性论著,揭示一种新的肿瘤免疫机制,为胃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在胃癌免疫个性化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菠菜解决器官移植问题?研究人员称或许可行!
需要器官移植的人要比器官捐赠者要多得多。仅在美国,每时每刻都有超过10万名的患者在等待一个器官。平均每天有22人在等待一个器官或组织的过程中死亡。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中紧锣密鼓地开发培育器官的方法,使其能够用于急需器官捐赠的患者。过去,人类某些组织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培育。但是,一个主要的瓶颈是完整的组织或器官需要一个循环系统,才能够将血液和营养物质运输到正在发育的组织中。如果没有循环系统,那么移植的器官就仅限于非常小的尺寸。
新型电脑程序助力癌症早期诊断,准确率高达80%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的电脑程序,可通过检测血液样本,有效分析出提供血样者是否患有癌症。这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此外该程序还可判断癌细胞存在的部位。
2017第5版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更新要点
2017年3月16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了2017年第5版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实践指南。新版指南有以下几点重要更新
不再神秘!多种肿瘤诊断流程图都在这里了,够全,
对于肿瘤诊断筛查,BMJ曾公布了最新的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肿瘤诊断流程。该流程分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两部分,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从症状入手,到对应的检查,再到疑似诊断,最后按病情紧急程度的处理,生动活泼地将严谨的肿瘤诊断过程呈现给了大家。
《科学》“66%癌症来自坏运气”论文被误读,可
这两天被“《科学》重磅!66%癌症发生是因为运气不好” 刷了屏,讲的是2015年《科学》一篇关于癌症的争议性论文的作者,两年后(即上周五)发表另一篇《科学》论文进行进一步解释。笔者作为一个也被标题震惊的癌症研究人员,关于这篇新闻的推送,觉得有几个地方需要指出。
手机配件检测男性是否不育?5秒就能出结果!
美国研究人员22日宣布研制出一种廉价且易操作的智能手机配件,能快速准确地测出精子质量,从而帮助男性了解自己是否有不育问题。
真想做精准医疗,未来拼的是临床转化和应用
“精准医疗计划”的初衷是加快在基因组层面科学研究,以促进对疾病的认识,并将最新最好的技术、知识和可行的治疗方案迅速转化到临床,使医生能够准确了解病因、针对性用药,在短期内首先实现精准医疗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应用。
癌症到底是来自遗传?环境?还是坏运气呢?《Sc
为什么一个人会患上癌症?因为他体内有一小撮细胞在不受控制地疯狂生长。为什么这些细胞失控了?因为它们发生了突变,多个突变积累最终导致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但这些突变是哪里来的呢?
【会议】第二届中国生物样本库伦理论坛暨第四届组
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和华大基因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生物样本库伦理论坛暨第四届组学与生命伦理研讨会将于2017年4月21至4月23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举行。
戒酒难?吃这种药或许有用!
日前,法国研究人员研究证实一种成为巴氯芬(baclofen)的药物可以神奇地高效缓解和治愈酗酒者的酒精中毒状况。在确定这种药物对于酒精中毒的强大疗效之后,这些科学家和他们的企业家朋友决定将这种药物尽快投入市场应用。
重磅!美国FDA今日批准十年来首个帕金森病新药
今日,中枢神经疾病治疗领域传来重磅喜讯。美国FDA宣布,由Newron Pharmaceuticals研发的帕金森病新药Xadago(safinamide)获批上市,作为levodopa/carbidopa治疗外的附加疗法。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美国在十多年来首个获批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
前沿 | Science子刊:中国学者利用AI
近日,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血型测定方法,大大缩短了血型测定的时间和步骤,而且准确率极高。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并被选为封面故事。
徒有虚名:十大过度炒作的生物技术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有许多新的发现,为人来某些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譬如一些新型抗癌药物、艾滋病疫苗等令人垂涎的生物产品。可惜的是这些产品或技术在应用和实施的过程中并未得到科学家和人们想象中的效果,其市场前景也暗淡无光。无论是这些技术或其产品都未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为了徒有虚名的炒作工具,下面让我们盘点一下近年来轰轰烈烈诞生却暗暗淡淡退出生物舞台的十大炒作生物技术。
中国科学家利用酵母菌实时在线监测PM2.5毒性
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北京大学课题组研究人员近期在此问题上取得跨学科进展,首次以荧光标记的酵母菌取代现有方法中的半导体传感器,实现了对PM2.5多方面毒性的实时在线监测。
PNAS:科学家发现自然界第一个不需要引物的D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朱斌课题组与哈佛大学和日本地球海洋科技局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Deep-sea vent phage DNA polymerase specifically initiates DNA synthesis in the absence of primers。这项研究发现了自然界第一个不需要引物的 DNA 聚合酶。华中科技大学为本工作第一完成单位,朱斌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研究生陆雪玲参与了这项工作。
2016全球仪器公司TOP25榜单出炉 赛默飞
2017年3月6日,最新一期C&EN杂志公布了2016年度全球仪器公司TOP25排位名单。C&EN自2010年开始发布全球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制造商排行榜,今年已是第八次发布该榜单。
江湖论剑:扒一扒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
干细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我们熟知的干细胞是一切生命之源,干细胞是具有组织再生修复能力的一类特殊细胞,在胚胎或成年人体内均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它赋予我们精细而复杂的身体,并让各部分拥有各自的功能,协调统一共同运作。让我们能呼吸、睡眠、欢笑、思考……在疾病来临之时,干细胞又给予我们重新再来一次的希望,自体或者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很多血液系统疾病的根治良药。
给细胞做手术:靶向药物导入新方法
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微技术团队在细胞靶向药物导入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应用微机电系统(MEMS)薄膜谐振器激发‘特高超声波(千兆赫兹)’进行靶向细胞药物导入”的新技术。他们通过为细胞“做手术”,实现了多种分子对细胞的精准导入,为传统的靶向药物导入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微机电系统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微纳技术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Small》上。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