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什么食物,其实取决于肠道微生物?
数十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意识到:我们每天摄入体内的食物会影响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举个例子,你的午餐选择的是三明治还是谷物酸奶,会影响到肠道内菌群的相对数量,这些细菌释放的物质、表达的基因以及吸收的营养物质均有所差异。
连全基因组测序也不能找出原因,天知道我到底得了
根据Global Genes统计,全球大约有3.5亿人患有罕见病,其中一半是儿童,约有80%的罕见病属于遗传性疾病。
“滴血测癌”夸大其词,确切说法应为监测肿瘤!
前两日,转化医学网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 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文章里提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注:没说一滴血就可以测出癌症)。”网友纷纷表示:“如果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讯啊!”
糖尿病刮起“智能风”,各有奇招!
据统计,2015 年全球20-79 岁的人中有约4.15 亿人患糖尿病(患病率8.8%),另外有3.18 亿人糖耐量受损(前期患病率6.7%)。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第一大国,2015 年病患人数高达1.096 亿人,130 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据IDF 预测,如果不加干预,2040 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6.42 亿,糖尿病前期人群4.81 亿,我国患者数量将上升至1.54 亿。
研究表明:骑车上班癌症、心脏病风险减半!
想要降低癌症患病几率?方法其实很简单!近日,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如果上班族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可以降低近一半患癌症以及心脏病的几率。
肿瘤筛查,究竟应该怎么查?
过去一年,转化医学网通过采访多位肿瘤专家,均得到一致的结论:肿瘤筛查过程中早发现,早诊断, 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基本都是可以治愈的。因此,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
CTC何时带来检验医学的春天?
“如果CTC开到检验科,将来医生可能会照检验人员要精准的、个体化的诊断结果;CTC做下去,未来检验科可能就能向患者提供精准的药物筛选结果,这对于检验人员来说,真是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在近日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技术应用的会议上,检验科医生刘杰如是说。
想延缓衰老?先听听科学家们怎么说!
长寿几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灵丹妙药,以求长生。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的认知有了巨大的飞越,不再迷信长生不老,不再奢望返老还童,但对于延缓寿命、抗击衰老的信念却从未磨灭过。近日,笔者闲来无事,对近半年来有关健康、衰老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整理,以期大家对衰老、长寿这对“双生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最大限度的保持年轻,健康的生活!
干货 | 纵观“液体活检”
液态活检作为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以其非侵入式的血液检测技术即能监测肿瘤或转移灶释放到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碎片和外泌体(Exosome),是检测肿瘤、辅助治疗的突破性技术。在早期人们对于液态活检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发现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所以从循环肿瘤细胞概念提出后的几十年该领域进展缓慢,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在这个阶段关于液态活检的研究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图1),而且各大生物公司也对该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对其开发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大,目前已逐步进入临床。
美国研究称空气污染或增乳腺癌风险,专家:仍未有
2017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5日—21日)之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再度成为媒体和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如空气污染不仅会诱发肺癌,还会引发膀胱癌,以及心血管等疾病高发等说法,都曾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近日,美国在线期刊《乳腺癌研究》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可能增加女性乳房密度,而乳房密度高正是乳腺癌确定的风险因素之一。消息一经刊出,瞬间刷屏,点击率转载率直线上升。
全基因组扩增实现97%覆盖率,遗传病基因变异检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哈佛大学华人科学家陈崇毅课题组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一种名叫“转座子插入线性扩增”(LIANTI)的技术,首次实现了全基因组的线性扩增。
非洲基因组学研究有助制定精准公共卫生政策
过去5年,国际基金组织已经投资了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来推动非洲基因遗传学研究,有望借此改善对非洲人以及在欧洲和美洲的非洲人后裔的治疗手段。现在,第一轮7000万美元资助发放完毕后,英美两国共同发起的“非洲人类遗传与健康计划项目”第二轮6400万美元项目资金正在接受申请。
Science:张锋团队今日带来CRISPR重
今日,知名华人科学家张锋教授与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CRISPR应用工具,用以检测核酸。这一工具能快速检测RNA或DNA分子,灵敏度甚至有望检测出单个核酸。这一重磅研究对于科研与全球公共卫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CAR-T细胞治疗中的那些事儿
“魏则西事件”让免疫疗法面对诸多讨伐,全国政协委员、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指出,现在全国的细胞免疫研究工作都处于停滞或缓慢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全世界都在研究细胞免疫疗法,该疗法已被公认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抗肿瘤的第四大疗法。”
那些你口中的“垃圾”,如今却要让你刮目相看
“垃圾”用来指不需要或者无用的东西,我们身体里也存在着一些我们认为的“垃圾器官”或者“垃圾产物”,然而他们真的是垃圾吗?看了下面的内容,你会发现,科学家真的很擅长“变废为宝”!
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变化引发年龄相关炎症
炎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这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近日,刊登于《细胞—宿主和微生物》期刊上的实验显示,某些肠道细菌是小鼠年龄相关炎症和早产的幕后黑手。年老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了其肠道存在漏洞,并容易释放引发炎症和修复免疫功能的分子。
一文回顾 | 3月基因行业大事件
三月轻盈的脚步,在柔软的雨丝中穿行,在盈盈的笑意中,柳梢绿了,草地渐茵。万物都透露着生机,“基因”同样向人们展现了它的无限可能,三月基因行业都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世界帕金森病日丨科学家扶着老人前行
今天是第21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帕金森病日的主题是“关注帕金森,携手健康行”。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其症状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主要影响中老年人,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的“第三杀手”。
“基因魔剪”成科研搅局者?推翻旧研究结论
在近日举行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癌症生物学家杰森·谢尔泽陈述了他和同事最近的一项失败科研案例:备受瞩目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中断”了他们堪称“完美”的研究计划。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