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3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会议通知-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2016 IRMF)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2016 IEBMC)
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贸发展局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医学城 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美国实验生物学与医学学会 学术期刊《实验生物学和医学》 SEBM/EBM中华区办公室 承办单位: 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中清科华集团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局 成都高...
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将适时公开验证
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近日引起一些人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为此围攻韩春雨为“造假者”,但拥挤韩春雨的也大有人在。针对这些激烈讨论,“中国网事”记者展开调查。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
实验室重现卵细胞发育
这只老鼠看上去或许没什么不同,但它却是该类群中的第一只。培育出这只啮齿类动物的卵细胞并非来自成年母体的卵巢,而是来自一个实验室器皿中培育的小鼠胎儿的卵前体细胞。 为了观察精子和卵细胞如何形成,研究人员一直在尝试通过诱导和培育原生殖细胞(PGCs),在体外培育它们。(中国一个研究团队近日报告称在试管中生成了类似精子的细胞。)在此之...
不做实验也能发高分文章?公共数据分析驱动免疫治疗
近期,Sanford-Burnham Prebys医学研究中心(SBP)的科学家研究揭示了100多种新的癌症免疫治疗相关基因位点。对应论文发表在最新的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名为“Mutation drivers of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to cancer”。 SBP研究中心科学家认为其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癌症免疫疗法领域同仁开发更多新...
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计划在宇宙空间站进行测序实验
7月18日,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将往国际空间站(ISS)运送下一批物资及科研设备,其中括含牛津大学的MinIon纳米孔测序设备。空间站的宇航员将利用其对细菌,病毒及小鼠的DNA进行测序,并将这些数据将传送回来,与地球上测得的结果进行比对。 MinIon纳米孔测序仪 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微生物学家S...
精准医学相关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医生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精准医学是指利用患者的遗传组成、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对患者进行"量身定制"的医学治疗,以期获得理想化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避免不良反应。"精准医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源自"个体化医学",但是由于生物学数据库、检测方法(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快速发展,使得"精准医学"的应用更为广泛。精准医学已涉及药物基因组学、肿瘤诊断与治疗、遗传...
印度科学家初步确认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性
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领衔研发的NgAgo-gDNA技术在《自然》子刊《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后,引起了科研圈的广泛关注,赞扬声自然是不断,不少学者们称其为“诺奖级”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质疑声,其中包含了方舟子在近日发文所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的可重复性问题。 一个科学成果的...
3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教育部日前同意“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媒介音视频”等35个实验室通过验收。 据悉,通过此次验收的35个实验室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统一命名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 ××(××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次...
方舟子发文质疑“诺奖级”实验:不需高深技巧
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并批评韩春雨对质疑的回应态度。 今年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
世界顶尖实验室归来 探索肿瘤治疗新路径
促炎症消退脂类介质(英文中相应术语简写为“SPM”)可以对多种急慢性炎症反应有强效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其在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作用是通过减少促炎、促肿瘤介质的产生,以及调动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在人体发生炎症的情况下,SPM可以显著抑制血液中白细胞的浸润,促进细胞吞噬清除微环境中的病原体,在人体炎症快速...
【快讯】科学家完成人猪细胞混合实验 胚胎可存活28天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科学家成功完成了人类干细胞与猪类DNA结合实验,成长的胚胎被放入实验猪的体内,存活期长达28天。科学家希望通过该实验解决目前 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中所面临的器官源短缺问题。然而这一实验也为科学家们招致了很多批评,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类人猪细胞结合的实验是对人类尊严的冒犯。 英国每年有上千人因缺少合适的捐赠器官而失去性命,如果在动物身上培养人体器官的想法...
ASCO2016:伞式+篮子,新型实验模式获得初步成果
2016年6月3-7日,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在芝加哥举办。6月6日上午的“精准医学:改善患者获益”专场上,一项摘要号为 LBA11511 的随机 Ⅱ 期伞式/篮子试验 MyPathway 研究将进行口头报告。该研究考察了4种靶向药物超说明书治疗携带相应突...
基因编辑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突破,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这几天有家名叫Editas Medicine的公司频频见诸中外各大医疗、财经媒体,它是CRISPR基因编辑领域全球首家IPO公司。Editas于近日宣布,将于2017年将CRISPR应用于治疗莱伯先天性黑盲病(LCA)的临床试验,这在基因编辑领域属全球首次。Editas的联合创始人是美国MIT神经学家张峰,他因为在CRISPR技术的贡献而被评选为《自然》2013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
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建设指南(试行)
随着疾病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分子病理诊断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分子病理诊断主要是指基于疾病组织和细胞等标本的分子遗传学检测,用于协助病理诊断和分型、指导靶向治疗、预测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等。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包括实验室的设置和管理、人员、项目和试剂的准入、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等多个方面,是准确实施分子病理诊断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这一...
美国科学家实验发现现有药物或能使癌细胞“动弹不得”
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现有药物羟化氯喹能使癌细胞“真正被卡住”,从而阻止它们在体内扩散,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一般而言,在持续不断的“攻城略地”行动中,肿瘤内快速发育的癌细胞很快会耗尽营养物质和氧气,这意味着,它们必须被迫离开肿瘤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或死亡。在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后,约90%的人会因此而丧生。 &...
【干货】微流体或芯片实验室对即时诊断市场的影响分析
扩大领域的交融-芯片实验室和即时诊断(Point-of-Care Diagnostics) 过去的十多年以来,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微流控和芯片实验室技术的兴趣与日俱增。该兴趣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基于微流体方法开发的应用程序所驱动的。我们通过查阅出版物和了解微流体和芯片实验室技术在即时诊断(point-of-care,POC)的发展和全球卫生的应用,以此来理解和量化人们对...
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的过去、现在、未来
前段时间,医疗圈的同仁们接连受到前所未有政策性的“轰炸”。3月3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网站发布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临床检验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开启绿色通道。3月1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在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生物技术、精准医疗名列其中。 1. 精准医学的实施,发展临床实...
【市场】体外诊断产业高速发展独立实验室市场空间大
近日,医学信息网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外诊断(IVD)市场规模约为363亿元,行业增长率达到30%。行业整体呈现技术创新频繁、品种多样化和质量要求高等特征。体外诊断涉及检验医学的生化诊断和分子诊断等。相比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步入个位数的发展现状,体外诊断仍享受着20%至30%的高速增长态势,高景气有望延续。 机构认为,分...
基因测序预测未来 “芯片实验室”打开个性化医疗大门
芯片实验室能显示一个人易患的多种遗传疾病,如Ⅱ型糖尿病等。 目前,用一种带USB插头的微芯片设备做DNA检测,只需30分钟就可查清你是否携带某种疾病风险基因,价格低至20美元。这种微芯片称为“芯片实验室”。 传统的DNA分析要在实验室进行,还要有专业设备和专门知识,结果等几个星期才能拿到,而且价格很高。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仿生技术中心主管克里斯·图马佐...
加拿大开发出DNA条形码融合技术 实验效率可提高10倍
据最新一期《分子系统生物学》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将DNA(脱氧核糖核酸)条形码拼接在单个细胞内,以同时搜索数以百万计蛋白质对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使科学家开展高并行试验(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同一试管内进行试验)成为可能,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对条形码计数和读取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