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56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AACR推出针对癌症的国际基因组临床数据共享项目
GENIE,即基因组学,证据,瘤形成,信息,交换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在开始阶段,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七个创始成员及两个信息合作伙伴,共享他们的病人临床测序数据。 这个联盟的创始成员包括:在荷兰乌德勒支的个性化癌症治疗中心;位于波士顿的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位于法国的维勒瑞夫的Gustave Roussy研究所;位于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
清华北大学者抢发论文事件罗生门:抢课题、偷数据、策反学生
一起发生在中国两所最高学府的学术论文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至今未有结论。 在被质疑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之后,清华大学此前正在引进的研究员张生家再被指控抢夺他人课题,“策反”研究生。 11月3日,接近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鲁白实验室的一位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称,张生家以抢夺、隐瞒、撒谎等不正当手段,将鲁白实验室的磁遗传学课题据为己有。 ...
749万,40-64岁为主!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发布我国癌症流行数据!
2015年10月9日,国家癌症中心主任陈万青带领团队在国际著名癌症专业期刊《癌症通讯》(Cancer Letters)上首次发布我国居民癌症现患数据。结果显示,我国5年内诊断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数约为749万(其中男性患者368万人,女性患者381万人),总体5年癌症患病率为556/10万。与发病率相比,5年患病率更能从整体上反映疾病负担。2011年,我国5年内患癌且存活人数...
无创产前DNA检测可对胎儿进行大数据分析
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缺陷儿大约有90万,为此凤凰山东就如何确保胎儿健康,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率等问题对话山东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基因研发部主任李保伟。 以下为文字实录: 凤凰山东:目前,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病率是多少? 李主任: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病率相当高,平均大约有5.6%,每年出生的缺陷儿大约有90万,明显肉眼看到的新生儿出生缺陷大约有25万左右,仅唐氏综...
百度CEO赞助精准医疗 大数据与云计算探索癌症密码
近日,百度宣布,百度CEO李彦宏将个人捐赠3000万元,支持百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发起的针对食管癌基因检测的研究。同时,双方将致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现与国人密切相关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标志物,为早期筛查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据了解,长期以来,中国食管癌发病率高居世界首位。据估算,全球53.8%的食管...
Plos Comput Biol: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发现新的癌症驱动基因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将两个开放的"组学"数据库进行了整合,得到了一个新的癌症驱动基因目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 癌症驱动基因是一类一旦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促进癌症进展的基因,研究人员使用癌症突变基因与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在病人肿瘤中发现了导致正常蛋白间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通过这种方法...
习近平夫妇到访帝国理工学院 参观大数据和医疗机器人研究机构
伦敦当地时间21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与夫人彭丽媛在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的陪同下,参观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习近平在帝国理工学院参观了数据科学研究所和哈姆林研究中心。其后,习近平还与帝国理工学院的部分学生代表会面,其中既有伦敦当地的学生也有中国留学生代表。 数据研究“一带一路”政策的世界影响力 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毅可对...
阿里云布局人体数据,大幕即将拉开
在埃里克托普《颠覆医疗》一书中有一段关于数字化人类的文字描述: “通过将肉体置于我们外延的神经系统中,通过电子媒体的方式,我们建立起一个动态系统,将快速成熟的数字化、非医学领域的移动设备、云计算和社交网络与蓬勃发展的基因组学、生物传感器和先进成像技术的数字化医学领域合为一体,将这些工具和能力加以综合,我们就能为每一个人获取关于ta的解剖学、生理和生物...
《柳叶刀》子刊:吸烟增加患2型糖尿病风险,数据来自近600万人
9月17日,发表在《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和经常接触二手烟能够明显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估计,11.7%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和2.4%的女性可能归因于主动吸烟。同时,科学家们也发现,在吸烟者戒烟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随时...
英教授研究称科研数据过量引科学家热议
据《自然》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细胞生物学家Robert Insall教授在《e生命》上发表论文指出,生物医学领域论文数量越来越多,论文的质量及信誉却在下降。 Robert Insall通过采访20位匿名美国资深科学家,对目前利用同行评议系统处理过量研究数据进行了反思。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家Erik Müllers称...
大数据管理或成医护产业“救星”
医护产业往往需要面对缩减开支和提升治疗效果的压力。在这一方面,大数据很有可能成为医护产业的救星。但是,仅有数据本身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提炼出明智的干预决策,并指导医护人员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其结果的精确度很有可能会得到大幅提升,相关开支也会得到大幅缩减。 数据管理的发展使医护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受益...
《转》访圣庭生物总裁陈贤丰:生物大数据,医学变革新契机
圣庭生物总裁陈贤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国防部国家环境实验室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陈贤丰教授还曾在孟山都、Myriad Genetics等公司长期担任生物信息学项目负责人。他回国后创立了圣庭生物,主要从事人类遗传和医学基因测序方面的研发和推广。在此,我们邀请陈博士和大家分享他关于生物大数据的理解。 转化医学网:陈博士,您好!我们了解到,您在美国从事生物信息...
澳大利亚医生因伪造数据撤销一篇JAMA论文
据Retraction Watch网站消息,因论文数据涉嫌造假,澳大利亚Baker IDI心脏病与糖尿病研究所Anna A.Ahimastos博士、医生撤销了一篇《美国医学会杂志》论文。 该论文主要研究某心脏病药物的功能。《美国医学会杂志》期刊发出声明称,论文作者的亚分析实验显示论文数据异常,进一步调查发现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
灰熊研究论文数据造假被撤销
一年多前,有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了灰熊如何在冬眠之前大幅增加体重,但是却能避免发生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如糖尿病等。就人类而言,类似疾病会伴随着体重迅速增长相应而生。 日前,《细胞代谢》期刊撤回了上述文章,因为美国加州千橡市安进公司该研究部分共同作者宣称,原始论文包含数据造假。 在经过计算机软件...
NCI选择博德研究所及德克萨斯大学作为研究肿瘤分子特性改变的数据生产中心
近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确定选择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基因组学平台及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来作为未来5年研究计划的数据生产中心,旨在鉴别肿瘤的分子改变特性。 基因组鉴定中心将会通过3个NCI资助计划来产生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一项计划就是异常反应研究计划,该计划目的在于开发寻找对于未成功的靶向实验性癌症疗法产生异常个...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个性化医疗系统即将来临
你用互联网查过健康相关问题吗?如果有,那么你并不孤单,搜索引擎中5%以上的搜索请求是与健康相关的。但是你也知道,得到的成千上万条搜索结果信息量大得可怕。酸痛的脚趾是因为抽筋呢,还是因为像痛风这种严重的疾病?不断地干咳是因为感冒一直不好还是因为间质性肺炎?这个现象太普遍了,人们还给这个现象起了个新名字叫上网自我诊断。 幸运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让这个经历不再这么吓人了...
德易东方发布小林林基因数据分析结果 诚邀全球科学家加入研究
此前华大基因率先对林林的样本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开放了基因测序数据,近日另一家分子诊断机构——北京德易东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下载了该数据并进行分析后,发现了疑似致病突变。 德易东方通过其全谱?基因筛查项目的基因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突变进行生物学意义、遗传学意义和临床特征的分析,剔除无关的非致病突变,最终筛选的部分结果为(分两部分...
NIH奖励马里兰大学180万美元用于开发基因组数据可视化工具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表示,他们将奖励马里兰大学180万美元用于开发新型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这种新型工具或将为研究者提供开放性的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工具—Bioconductor。 在4年的项目进展期间,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通过研究开发交互式的可视化方法及系统,从而通过Bioconductor工具来进行补充性的计算、统计模型及数据分析软件。 马里兰大学的研究者Br...
平价基因测序公司如何赚钱?高价卖数据才是生财之道
可能一天前你还在为已经降到“冰点”的基因测序市场价格而窃喜,却不知后一天,基因测序公司已经将你的“基因秘密”高价转手卖给了那些需要基因大数据的研究机构或者制药公司,而后者据此研发的靶向治疗生物药物,一个疗程就可能售价十几万美元。 平价基因测序时代来临,基因测序业务门槛低、不赚钱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基因的价值却并未止于此,相反,作为生物大数据最值钱的一个环节,个体...
在外媒眼里:中国医疗革新的趋势是“大数据分诊”
美国行业认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存在“瑕疵”的比例大约在30%~50%。在中国,不同来源的 估计“误诊率”在50%~90%,临床诊治本身的有效性堪虞,其原因大致几种:循证医学没有真正成为医疗行为的基础,实践中充斥大量的主观性强的C类证据; 分诊不严谨,草率进入专科诊治阶段;健康信息与医疗信息隔阂,医疗行为缺乏数据证据; “西医中医化”,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