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681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哈佛大学确定了肠道微生物组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未来单个粪便样本即可检测出患病风险!
人体中数万亿种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构成了人类微生物组。哈佛医学院和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分析了人类肠道中细菌的遗传组成,并研究了细菌基因组(遗传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炎性肠病、大肠癌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 来自基因水平的微生物组-疾病关联研究的数据表明,冠状动脉疾病、炎性肠病和肝硬化具有许多相同的细菌基因。换句话说,...
【新研究】三篇文章,“神药”阿司匹林又添新功能,分别面向胆道癌、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
在医药界,有一种特殊的药品--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于1898年被德国拜尔公司率先发现并上市,全球每年销量大约在1200亿片,是第一个非甾体类抗炎药。 百年蜕变后,科学家逐渐发现阿司匹林不仅能治疗关节炎、抑制血小板凝集,还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的重要药物。但是,它的疗效还远不止于此...... ...
【行业动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将承担制订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监督政策等五大职能
北京5月13日上午,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4号)在北京正式挂牌。该机构将承担制订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监督政策等五大职能。 据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是隶属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的副部级机构,将负责制订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监督的政策,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指导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指导疾控科研体系建设,公共卫生监督管理...
【快讯】韦翰斯生物完成近亿元Pre-B轮融资,打造国内一流单基因遗传疾病检测平台
获悉,上海韦翰斯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韦翰斯生物”)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Pre-B轮融资,由华耀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所筹资金将用于进一步推动核心产品技术研发,拓展产品管线,完善产业链布局等。 此前,韦翰斯生物曾获得经纬中国、盛山资产等行业内知名机构的多轮投资。 韦翰斯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以遗传病检测为基点,布局生育健康领...
【新研究】热带生姜竟可预防炎症性疾病!天然化合物ACA是NLRP3炎症小体的有效抑制剂
许多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具有抗炎的有益特性,它们在数百年前就被人类用于医疗用途。然而,这些有益特性背后的具体分子机制并不是很清楚。 其中有一种化合物是1’-acetoxychavicol acetate(ACA),它是热带生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根茎中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具有抗微生物、抗过敏和抗...
【新进展】你是什么血型?快看看超500万人的研究!瑞典科学家发现血型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血型与49种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例如,B型血患肾结石的概率低一些。这项研究利用了超过500万人和1000多种疾病的数据,证实了不同血型与疾病的关联。 该研究发表在《eLife》杂志上,题为“An agnostic study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ABO and RhD blood group a...
【限量免费】IND2021感染性疾病先进分子诊断技术应用论坛议程大曝光
01 会议背景 IND2021感染性疾病先进分子诊断技术应用论坛将于2021年5月20日-21日在上海盛大召开,本次论坛聚集40+来自医院、检验中心、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在感染性疾病领域众多棘手问题,邀请400-500位行业同仁共同参与,深度剖析病原微生物检测各流程难点以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纵览整体行业大格局。成为演讲嘉宾、赞助商请联系:李欣欣...
IVD企业后疫情时代呼吸道疾病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新冠后疫情时代呼吸道疾病的诊断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加上呼吸道感染高发季的到来,流感或与COVID-19等呼吸道传染病伴随出现、交互影响,从增加鉴别诊断难度和疫情复杂性,给医生的诊疗工作带来很大困扰。鉴于所有呼吸系统疾病都有一些相似的症状,仅凭临床表现是不可能确定感染病原体的。感染RSV、甲流或乙流可导致婴幼儿患上严重疾病, 而COVID-19对于成年人有更高的并发症风险...
【新研究】癌症幸存者注意了!你们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比正常人高,所以癌症预后也很重要
既往《柳叶刀》上的研究已经证明:与普通人群相比,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确诊癌症的幸存者发生过早死亡的风险更高。 我们知道肥胖、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癌症患者还接受放射和化疗等会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治疗,这种影响我们称之为“心脏毒性”。目前人们对于这种影响认知较少,所以科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癌症幸存者罹患心血管疾病(CV...
【Science子刊】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等患者有口福了!科学家研究出可逆转高脂饮食造成的代谢紊乱!
肥胖是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等代谢紊乱疾病的危险因素,而食用高脂饮食(HFD)与肥胖和相关代谢异常(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的风险增加有关并且有研究表明,食用高脂饮食(HFD)后,血清载脂蛋白CIII(apoCIII)的含量会增加。 先前的报道还表明,apoCIII缺乏症会加重小鼠的饮食诱导型肥...
【Cell】重磅|用益生菌治疗大脑疾病,改善社交行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能通过“肠-脑轴”来帮助调节大脑功能。因此,寻找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时,不能只局限于大脑。 北京时间3月11日,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肠道微生物也会导致与复杂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某些症状。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基于微生物的疗法,即用肠道细菌可以治...
【Science】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测序新成果,有望推动对人类疾病的研究!
基因测序只是基因检测的方法之一,其又叫基因谱测序,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基因检测标准。 近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Haplotype-resolved diverse human genomes and integr...
【新发现】新危险因素!研究人员揭示空气污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3.30亿,报告中强调,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91%,城市为43.56%。 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是公认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我的2020第12期】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肖桂山博士:致力于胰腺癌早筛检测,促进人类疾病精准防治,让企业发展与国家命脉相结合!
2019年,转化医学网推出《我的2019》年度思考分享盛宴,行业专家、从业者聚焦癌症治疗、临床多组学、基因检测、新药研发、免疫治疗、精准医学、新技术新产品临床转化。2020年,新冠疫情打乱了一切。这一年的开端,没有拜年、没有喧嚣,更多的磨难、更多的思考。这一年,我们不忘初心、心怀梦想、勇往直前,跨越障碍、再创辉煌。您的故事讲给行业听!《我的2020》期待...
【Science 子刊】有趣!“器官芯片”带你了解消化系统如何影响神经系统疾病
器官芯片并非硅电子芯片做出的人体器官的模拟器,而是含有人体活体细胞的生物芯片,当然,这种芯片比类器官更小。 器官芯片在生命研究、疾病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方面已经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生命力。 &nb...
【新进展】生姜竟然是抗炎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了新思路!
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非感染性炎症。 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种类和数量上,这些变化常能反应不同的感染因素,感染程度和机体的抵抗体。如化脓菌感染引起急性炎症时,...
【Nature子刊】乳酸杆菌可减轻糖尿病和肥胖症,为代谢性疾病进行益生菌治疗打开了大门!
II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会影响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II型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病,并且在未来十年内,数量将继续上升。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大约十分之一的美国人。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糖会在血液中积聚,继而损害器官甚至致残、危及生命。II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而肠道细菌在调节饮食方面...
【新研究】科学家开发出治疗脑部疾病的纳米颗粒给药系统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儿童和年轻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TBI会导致潜在的神经功能障碍、记忆障碍、行为改变、言语不正常和步态异常。它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有关,特别是慢性创伤性脑病,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最终可能导致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和萎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导致...
【Nature子刊】大脑中的“纠察员”——小胶质细胞通过“触手”阻止神经元过度兴奋,预防神经系统疾病
体内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为了监测周围环境,会不断地伸出并收回它们的突起,以每小时一次的频率与神经元突触发生直接接触。这种连续和快速的监测是大脑中小胶质细胞的独特功能。就像一只章鱼,在不移动自己身体的情况下,向各个方向伸出触手——小胶质细胞就是这样运作的。 小胶质细胞 图源:百度百科 ...
【Nature子刊】What? 精神分裂症或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精神分裂症与人体免疫性疾病有关联,这一发现对于精神疾病成因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家们找到更为有效的精神分裂症疗法。 这项研究由由美国斯坦利医学研究所和巴基斯坦生活与学习研究所共同资助进行,并于近日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题为“A randomised 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