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99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重磅快讯】科技部官网:中国科学家在爱尔兰取得干细胞研究重大突破
在爱尔兰戈尔韦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刘敏博士,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从皮肤干细胞培养出同步跳动的心脏细胞。这将有望开发出能够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方法,治疗心脏衰竭、心律失常和儿童心源性猝死等疾病。 这种心脏细胞是取自皮肤活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培养而来的,IPSC是通过对成体细胞基因进行重新编辑,将其转换成能够发展成不同类型细胞的多能性细胞。...
印度科学家初步确认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性
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领衔研发的NgAgo-gDNA技术在《自然》子刊《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后,引起了科研圈的广泛关注,赞扬声自然是不断,不少学者们称其为“诺奖级”的成果;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质疑声,其中包含了方舟子在近日发文所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的可重复性问题。 一个科学成果的...
“量化活细胞的蛋白质水平非常重要”——新工具帮科学家看到活细胞蛋白质
生物物理学家Joerg Bewersdorf说,2006年是荧光显微镜学的奇迹之年。而与之相媲美的另一个年份是1905年,当时爱因斯坦以相对论、量子论和原子物理学变革了物理领域。而这场显微镜学革命,则是由3篇论文组成的,科学家首次能窥见细胞内部并追踪单个分子的行为。 “每个分子是一台机器,一台纳米机器。”Bewersdorf说。其中,蛋白质是尤为复杂的分子,它们以多种方式弯曲缠绕,执行细胞新...
科学家在人唾液中发现了新的细菌 - 蛭弧菌
近日美国的研究者在人的唾液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寄生细菌,该细菌名为蛭弧菌(Bdellovibrio)。这种细菌只有700个基因,并且是发现的第一种晚期靠寄生在其他细菌中存活的细菌。并且这种细菌还与人类的很多疾病相关,包括肠道疾病、囊胞性纤维症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虽然之前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细菌可以通过感染其他细菌而寄生在被感染的细菌中,这一次的发现是首次发现一种完全寄生在其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校科协: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
科学家提出癌症进化疗法:利用癌细胞自相残杀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年来癌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寻找癌症的诱因及发病机制,并努力研发新的癌症治疗技术。科学家认为,癌症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因此,英国、意大利等国科学家试图利用进化理论创新癌症治疗方案,这些进化疗法包括同时针对两种基础突变实施靶向治疗以及“癌细胞自相残杀”疗法等。 人类与癌症的战...
“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
获得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荣誉的85后博士后应佚伦。 东方IC 资料图 6月18日下午,获得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荣誉的85后博士后应佚伦走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与诸多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她说,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成绩并不冒尖,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之一。在她...
科学家设定多能干细胞质量评估标准
随着使用再生干细胞疗法的前景日益临近,最近一个生物医学科学家财团报道称,在他们分析的来自10个研究机构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中,有大约30%的干细胞在遗传上是不稳定的,不能安全地用于临床。 6月9日在《Stem Cell Report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在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结构的资助支持下,一个多机构的研究小组,对一大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进行了综合性...
【快讯】科学家完成人猪细胞混合实验 胚胎可存活28天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科学家成功完成了人类干细胞与猪类DNA结合实验,成长的胚胎被放入实验猪的体内,存活期长达28天。科学家希望通过该实验解决目前 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中所面临的器官源短缺问题。然而这一实验也为科学家们招致了很多批评,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类人猪细胞结合的实验是对人类尊严的冒犯。 英国每年有上千人因缺少合适的捐赠器官而失去性命,如果在动物身上培养人体器官的想法...
科学家宣布里程碑式计划:十年内重建全部人体细胞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计划,将在十年内重建全部的人体细胞。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合成人体基因组总共60亿个遗传密码。 研究人员称,如果这一项目获得成功,将极大地推进对癌症等疾病的研究,甚至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植器官需求。不过,该项目也可能引发公众对“设计婴儿”等技术进一步...
凋亡蛋白:科学家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已经使用人体自身的细胞清理功能找到了一种触发癌细胞死亡的新方法。通过利用一种叫做Bak的蛋白质活动——就像一位生物刺客杀死年老失调的细胞,这只澳大利亚团队已经可以让这种杀手蛋白质专杀癌细胞。 来自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者之一的Ruth Kluck说:“当意识到我们发现一种激活Ba...
世界首次!颜宁、高福等科学家解析出NPC1蛋白结构
近日,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高福院士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结构,并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过程,从而为干预、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尼曼—皮克病”和埃博拉病毒打开了新大门。 颜宁教授过去9年一直针对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高福院士一直从事包括...
曹雪涛: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决定要素,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和强大推动力源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活并发挥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潜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有一条基本规律令人瞩目:崛起中的大国、强国总会逐步凝聚科技力量,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世界中心,并以强大的综合创新...
科学家完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遗传变异图谱绘制
我国科学家完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遗传变异图谱绘制,成功建立世界上最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全区域完整遗传变异数据库,将对复杂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起重要作用。24日,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 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与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
德国科学家找到通过破坏蛋白C-MYC杀死肝癌细胞新方法
德国蒂宾根大学医学院23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破坏某种蛋白质复合体稳定的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肝癌细胞。 C-MYC蛋白在癌症中扮演关键角色,与之相对应的基因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癌基因,超过一半的人类癌症都与C-MYC蛋白水平升高相关。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抑制C-MYC蛋白的药物,但尚未成功。蒂宾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找...
科学家或解开遗传机制数十亿年不变之谜:DNA本身存在限制
科学家认为,遗传机制之所以不再变化,可能是因为DNA翻译产生蛋白质的方式本身存在着某种限制。 科学家们认为转运RNA没有足够的识别要素,因此遗传机制数十亿年来再也没有改变过。转运RNA能够将合成蛋白质的“砖块”运送到“装配线”上,但品种有限,只能对应20种氨基酸。科学家们认为转运RNA没有足够的识别要素,因此遗传机制数十亿年来再也没有改变过。转运RN...
美国科学家实验发现现有药物或能使癌细胞“动弹不得”
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现有药物羟化氯喹能使癌细胞“真正被卡住”,从而阻止它们在体内扩散,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一般而言,在持续不断的“攻城略地”行动中,肿瘤内快速发育的癌细胞很快会耗尽营养物质和氧气,这意味着,它们必须被迫离开肿瘤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或死亡。在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后,约90%的人会因此而丧生。 &...
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小头畸形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播散蔓延。本月初,根据巴西卫生部的公告,自去年10月份寨卡病毒爆发以来,直到今年4月30日,巴西共确诊1271名婴儿因寨卡病毒而患上小头症,另有57名婴儿因此死亡。我国也已经发现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 今年3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明囯莉、...
韩春雨:“一鸣惊人”的中国科学家发明世界一流新技术
论文在线发表截图 “河北科技大学在哪里?”“韩春雨是何方神圣?” 最近几天,中国生物学界沸腾了。其中有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有年轻研究员、活跃的研究生,大家议论纷纷。近年国际上因为基因修饰技术而激烈争议谁应该得诺奖,而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名不见经传的副教授韩春雨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不是说他会得诺奖,而是有可能...
科学家认为美癌症研究过于松散
美国最近启动的多个癌症研究项目均为免疫疗法注资,该疗法被认为是癌症治疗最有前途的新方法之一。但研究人员警告称,由于没有联合这些项目的具体规划,这些钱可能会打水漂。 “领导层和相关策略存在缺失,我们就像在往墙上扔意大利面,并希望它能插到墙上。”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副主席Ira Mellman说。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