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99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科学家发现人类灰发基因 未来可助推迟头发变白
当人们年老时,头发总会变成灰白,《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前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发现第一个灰色头发基因,证实灰发是受遗传因素而非环境的影响。 报道称,研究分析拉美地区不同血统超过6000人,其中45%为男性,55%为女性,从中找到与灰色头发、头发密度及形状(直发或天然卷发)有关的新基因。 &ems...
《自然》:法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堪比CRISPR的潜在基因编辑新工具
2016年1月11日,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申明将开始审核“CRISPR-Cas9专利”,以确定CRISPR技术的第一发明单位究竟是麻省理工还是加州伯克利。审核期间,专利申请双方提供相关证据,例如期刊出版物和实验室记录,来证明技术的原创性。 发现CRISPR的三名主要人物 虽...
中国科学家“体外”获得功能性精子
中国科学家25日说,他们首次实现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并获得具有功能的精子细胞。这被认为是干细胞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为无精子症男性生育后代带来希望。 这项研究由南京医科大学沙家豪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院士、赵小阳教授(现单位为南方医科大学)等人合作完成,研究论文当天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 ...
科学家:更好的抗癌药已经到来
耶鲁大学肿瘤中心免疫学主任陈列平,图片由陈列平提供。 继2014年获得免疫领域顶级奖项威廉·科利奖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列平又于2016年初获得美国免疫家学会史坦曼大奖。1999年,陈列平在肿瘤细胞表面发现PD-1的配体(PD-L1),随后发现利用抗体关闭PD-1/PD-L1通路,可增强自身免疫反应,打破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从而抑制肿瘤。制药公司百世美施贵宝和默...
科学家称Y染色体基因脱落 未来世界或成"无男国"
众所周知,男性性染色体脆弱,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在脱落基因,导致一些科学家担忧,500万年后,或将不会有男婴儿降生。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月5日报道,尽管这可能听起来比较遥远,但动物世界里有一些可怕的先例。鞭尾蜥就是一例,它们只有雌性,已经进化成“自给自足”的物种。 而且,女性一般比男性寿命更长(女性平均寿命为73.5年,男...
女科学家吴蓓丽:寻找“抗艾”新路径
艾滋病素有“世纪杀手”之称,蔓延世界五大洲的157个国家和地区,感染人数超过千万。一旦被这种严重的传染病感染,两年内的病死率为50%,5年内的病死率可高达80%~90%。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一位女研究员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寻找新的抗艾滋病药物打开了大门,她就是吴蓓丽。 &e...
科学家老鼠背部培育出人类耳朵:将可私人订制
北京时间1月26日消息,日本科学家近日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一只背上长着耳朵的老鼠。他们表示,人类的耳朵在五年内便可实现“私人订制”。这项技术由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共同研发,可以用来帮助患有先天面部畸形的儿童,或者被狗咬伤的儿童等。此外,在事故中或战场上受伤的成年人也能从中受益。 目前医院采用的方法是,从病人的肋骨上取下一段软骨...
汤森路透:2015年最具影响力科学家 张锋上榜
著名的信息服务公司汤森路透近期根据过去两年中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追踪了在各自领域高引用排名前1%的热门论文,公布了2015年最热门的科研论文和科研人物(The Hottest Research of 2015),并评选出了全世界19位最具影响力科学家。这19位科学家分布在基因组学、材料学、全球健康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其中基因组学领域最多。 ...
日本科学家研发出男性避孕药 可暂时控制精子功能
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鼠的精液当中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如果将其灭活,精子就会暂时丧失让卵子受精的能力。 西班牙《万象》月刊发表题为《男用避孕用品》的文章。文章称,在享受性爱欢愉之前,未来的伴侣或许会问对方:“是你吃避孕药,还是我吃避孕药?”就像现在的年轻人问对方去谁家温存一样。之所以会出现新的问题,是因为以伊川正人教授为领导的...
科学家扩展无创产前筛查(NIPT)用于更多染色体异常类型的检测
近日,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其可以扩展当前无创产前筛查(NIPT)所检测的染色体异常类型的种类,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PNAS上,文章中科学家们利用半导体测序平台鉴别出了微小的染色体剔除或复制现象,比如在猫叫综合征迪乔治综合征中发生的染色体异常情况。 利用常规技术检测这些类型的染色体微小异常通常需要侵入性的过程...
英科学家准备“修改”人类胚胎基因
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正准备首次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他们可能在近期获得英相关管理部门的研究许可。 在进行研究之前,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必须获得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管理局和一个专门的伦理委员会的许可。该研究负责人凯西·尼亚肯表示,他们将在获得许可的几个月内展开研究。这将使该团队成为英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二个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修改的团队。 研究中...
我国科学家在埃博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级(Biosafety Level 4)烈性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经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一场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为中心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疫情迅速在整个西非蔓延开来,共导致了28000多人感染,死亡人数接近11000人。 &...
Cell:科学家揭秘为何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机体中鉴别出了一种基因表达的改变,这种改变或可帮助揭示人类直立行走之谜;同时研究人员还对一种名为三刺鱼的鱼类进行了研究,这种鱼类可以进化出完全不同的骨骼架构来应对环境的改变,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 文章中,研究者David Kingsley博士表示,一...
嵌合体的神话:科学家试图动物体内培育人体器官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实验室的一只猪。科学家希望在这类动物的体内培育出人体器官。 北京时间1月12日消息,据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尽管面临美国最高卫生机构的资助禁令,但一些美国科学家还是决定继续尝试在猪、羊等动物体内培育人体组织,他们的目标是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心脏、肝脏或其他器官。 在农场动物身上培育器官的研究引发了许多伦理争议,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将人体...
屠呦呦等5位科学家获小行星命名
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如今有了新的名字——“屠呦呦星”。4日下午,五位科学家的小行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的名字,被写上了浩渺星空。 屠呦呦因身体原因并未出席命名仪式。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和代表屠呦呦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领取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 “至今...
Cell Rep:科学家阐明治疗结直肠癌的新靶点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结直肠癌进行研究,报道了机体免疫反应对肿瘤产生反应的关键性研究发现,这项研究也首次详细地解释了干扰素基因刺激子(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信号通路如何扮演重要的角色来改变机体对细胞转化的免疫反应。 &...
科学家最新发现,完全颠覆你对健康的认知!
一、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被誉为营养学爱因斯坦的世界营养学权威柯林·坎贝尔博士发自良心的建言:“死亡,是食物造成的!”愈营养,愈危险?史上最完整,历时40余年,震撼全球66亿人的健康大发现! 以下是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1、罹患肝癌的孩子,大都来自吃得最好的家庭。 &e...
科学家发现“终极”抗生素耐药基因
抗生素耐药性传播图。图片来源:《自然》 研究人员发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细菌都存在一种抵抗粘菌素—— 一种“终极”抗生素——的基因。相关研究发现于11月份来源于中国,随后在丹麦、荷兰、法国和泰国也发现了类似的耐药基因。 尽管此次发现让人担忧,但是它们可能并不像很多媒体报道的那样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粘...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全新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方法
2015年12月2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PNA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谢晓亮、乔杰、汤富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方法MARSALA (mutated allele revealed by seque...
盘点2015最受关注的女科学家
今年6月,英国皇家学会一位知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因发表“科研歧视”言论遭到“炮轰”而辞职。然而,众所周知,女科学家在科学的发展、真理的探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说一说今年备受关乎的中国女科学家们。 1、屠呦呦 屠呦呦,药学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