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64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发 12位获奖科学家半数来自中科院
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今天上午在云南大学举行,12位科学家荣获该奖项,其中半数来自中科院系统。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为纪念国际知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的谈家桢先生而设立,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本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把成就奖颁给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
科学家在印加儿童木乃伊中检测到罕见基因
这名男孩在500多年前死亡的时候年仅7岁,他因自己的美貌和健康而被选中,并成为capacocha这种印加仪式上的祭品。在这样的仪式中,孩子们会被例行公事地杀死用来纪念某个重要的场合、预防一场自然灾难、利用皇权并控制当时不断扩张的印加帝国(1438-1533)。1985年,一群登山者在阿根廷门多萨阿空加瓜山上海拔5200多米处发现了他那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他被包裹在不同的织物里,被...
复旦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NADP+-IDH突变促进超琥珀酰化,损害了线粒体呼吸作用并诱导了凋亡抵抗。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1月12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复旦大学的赵世民(Shimin Zhao)教授及Wei X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赵世民教授是国家973计...
《Science》杂志:美政府无端冤枉华人科学家
多名华人科学家“被间谍”的冤案近来引发广泛关注,美国《科学》杂志网站近日发表长篇通讯指出,近年来被美国政府冤枉为间谍的华人科学家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导致华人科学家人人自危,担心与中国的正常合作招来美国政府无端猜疑。 文章说,美国政府把经济间谍、窃取商业机密与网络犯罪一起列为主要威胁。2009年至201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处理的经济间谍和窃取商业机密案数量增加了60%,其...
预测癌症或不是梦!英科学家发现典型变异基因
人无法预测寿命,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患上癌症。 英国桑格研究所所长,基因学家迈克尔·斯特拉顿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和同事们研究了1万名癌症患者身上的DNA序列,试图寻找有代表性的基因变异。 斯特拉顿说,人体内每个细胞都含有DNA,DNA会发生变异。有些变异是突发的,比如由大量阳光照射或长期吸烟引起,但有些变异缓慢而稳定,它随...
多名科学家分享他们的变异检测故事
每个人的基因组存在数百万个序列变异,但哪些差异对人体和疾病很重要呢?在这一期的《BioTechniques》上,Jeffrey Perkel博士就带我们看看科学家如何鉴定和分类重要的遗传变异。 根据千人基因组计划,一般人类基因组与参考人类基因组之间存在400-500万个变化位点。这些差异包括单碱基改变、短的插入和缺失,以及较大的结构变化,如重复。绝大多数变化是良性的,而...
祝贺!2015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6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原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为现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 1955年随“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中国科学院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1993年随着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为“中国工...
八位科学家告诉你:干细胞为何如此迷人?
部分科学家 干细胞研究权威期刊《Cell Stem Cell》为了庆祝“干细胞认识日”(Stem Cell Awareness Day,10月14日),特别报道了《Cell Stem Cell》10月刊18位论文作者分享的科研灵感和动力,希望这些个人经历和科研幕后故事能给读者以启发。本文编译了其中8位科学家的感想: Allison Bond ...
科学家首次打通血脑屏障,有望以此治疗癌症患者
血脑屏障保护大脑远离毒素。历史首次,医生可以打通人脑保护层,将抗癌药物送入脑中。 加拿大团队将微型气泡注入某患者血液内,以此在血脑屏障中穿出一个小洞。 此技术将一束集中的超声波束作用到脑部,使得脑中的气泡产生震动,从而将所携带的化疗药物一并带入大脑中。 作为试验阶段,将有6到10名病患接收同样的手术治疗。 专家表示,在桑尼布鲁克科学医疗中心(Sunnyb...
科学家用CRISPR研究肝癌干细胞
近期,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东方亚美基因科技研究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Oncotarget》发表题为“Knock out CD44 in reprogrammed liver cancer cell C3A increases CSCs stemness and promotes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成果。北京大...
谷歌生命科学和美国心脏协会将在未来五年内联合投资5000万美元研究心脏疾病
近日,谷歌生命科学(Google Life Sciences)和美国心脏协会(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简称 AHA)宣布,他们将在未来五年中,每年各捐赠2500万美元,联合致力于心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这5000万美元的投资将用于组建一个研究团队,团队负责制定关于心血管疾病更丰富、更深入的研究方案。在这个被称为AHA历史上最大单一研究...
JCI:科学家发现影响卵巢发育的重要基因
近日,来自希伯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JCI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可帮助医生对一种可造成女性不孕以及青春期障碍的疾病进行诊断,同时对相关治疗方法的开发具有一定启示。 哺乳动物卵巢不仅是形成卵细胞的生殖器官,同时还是可以产生激素的性腺,对女性生理机能和发育的多个方面具有调节作用。但是人们对于卵巢和卵细胞发育的过程仍了解较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发现...
汤森路透:2015年第3季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十大并购
2015年第3季度,据汤森路透旗下的Recap公司统计,总计发生了86起并购,披露的交易总额高达1068亿美元。交易额创造了自2007年第3季度,包括2008年第3季度以来的新高,2008年3季度的交易额为93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交易额上升了111.9%。 2007年至2015年,第3季度交易活动回顾 从2007年至2015年的...
英科学家称植物油致癌 中国专家称低温使用无害
据中国日报网援引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科学家称,用玉米油或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做饭,可能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科学家推荐使用橄榄油、椰子油、黄油甚至猪油替代普通植物油。研究发现,普通植物油加热做饭时会产生大量醛类化合物;而醛类化合物可能导致癌症、心脏疾病以及痴呆等多种病症。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也曾表示,食用红肉和培根会增加患癌风险。吃什么才健康,《法制晚报》记者(法晚微...
科学界第一巨奖“科学突破奖”揭晓(生命科学每人300万刀)
由俄罗斯富翁Yuri Milner领衔资助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11月9日揭晓2016年获奖名单,此次颁发的奖项有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数学新视野奖以及青年挑战突破奖。“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远超诺贝尔奖,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 在生命科学突破奖方面,共有5位科学家获奖,每人...
科学家发明恶性肿瘤“分子手术刀”
如何实现精准的肿瘤靶向治疗而不损伤正常组织一直是医学界追求的目标。最近,中科院化学所王春儒团队开发的基于金属富勒烯纳米颗粒的“分子手术刀”肿瘤治疗技术,在实现这一梦想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众所周知,实体肿瘤组织实际上是由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形成的一个完整微环境系统,不仅包含肿瘤细胞,内部还有丰富的肿瘤血管。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已经证明,...
中英科学家共同发现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疗法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一种迄今无有效疗法,可致年轻男性严重残疾和死亡的遗传病。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研究结果称,中英两国科学家多年努力,找到了一种基于可治疗DMD的重要靶标—P2RX7嘌呤受体的潜在治疗方法,即通过敲除P2RX7基因,可使DMD动物模型的系列症状得到缓解,这为彻底治疗DMD提供了可能,也是人类攻克DMD这种...
Plos Comput Biol: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发现新的癌症驱动基因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将两个开放的"组学"数据库进行了整合,得到了一个新的癌症驱动基因目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 癌症驱动基因是一类一旦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促进癌症进展的基因,研究人员使用癌症突变基因与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在病人肿瘤中发现了导致正常蛋白间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基因突变。通过这种方法...
人类基因组计划25年:为众多大科学项目带来六大启示
198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前,班伯里学术峰会在纽约冷泉港实验室举行。图片来源:Cold Spring Harbor Lab. Library &Archives 25年前,新创建的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国家中心(NHGRI,现在的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和美国及国际合作伙伴联手,发起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接下来发...
Science:科学家研发出新型艾滋病疫苗
(HIV的gp120蛋白(棕色三角形结构)结合在CD4受体(灰色手指状结构)表面 自从1984年免疫缺陷病毒(HIV)是造成艾滋病的原因以来,已经有超过100次艾滋病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然而皆以失败告终。Robert Gallo在国家癌症研究所工作时在《science》上发表了4篇文章利用严格的数据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