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44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盘点!2015诺奖得主Cell论文TOP26(可免费下载)
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典、美国、土耳其三位科学家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本届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三位科学奖将平分奖金。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表示,三位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描绘了细胞修复受损的DNA并进行遗传信息维护...
Science:父亲“原罪”之表观遗传
如果你患有糖尿病、癌症或甚至有心脏问题,或许你应该将其归罪于父亲或甚至祖父的行为或环境。近年来,科学家们已证实甚至在母亲怀上后代之前,父亲的生活经历包括食物、药物、暴露于毒性产物、压力等都可以影响他的孩子、甚至孙子的发育和健康。 然而,尽管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已开展了十年的研究工作,对于延续数代传递环境记忆的机制却知之甚少。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及瑞士的合作者们认为,他...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问题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为创刊号的一部分,该杂志邀请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学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八大问题。 1、对于致癌突变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导治疗? 科学家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了解可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的精确基因突变。现在癌症患者可以通过自己肿瘤...
搜狗CEO王小川对话科学家李英睿:互联网+基因应该怎么玩儿?
生命可以私人定制吗?年轻是否可以保存?基因与人类的关系,就如同0和1与计算机的关系,神秘又有迹可循。近日搜狗CEO王小川做客央视财经频道《一人一世界》栏目,与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对话,揭开“互联网+基因”的神秘面纱。 王小川的“极客”的身份已被外界熟知,但基因科技研究者的身份却一直被隐藏。据王小川介绍,他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
张锋Cell: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
在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的张锋(Feng Zhang)及其同事们报告称发现了一种不同的CRISPR系统,其有潜力实现更简单、更精确的基因组工程操作。他们描述了这一新系统一些出乎意外的生物学特征,证实可以操控它来编辑人类细胞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Broad研究...
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基因健康管理师南京站顺利结束 学员收获满满
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基因健康管理师南京站顺利结束 学员收获满满 50个课时,23位全国范围聘请讲座的老师,来自北京,广州,新疆,海南,西安和华东本地的学员们,经历5天的高强度连续培训,顺利完成了北京寄来的试卷考试,在融融的中秋月下回到家中,收获了新的基因健康知识伴着亲人的问候笑嫣,迈上基因健康事业的...
华人学者Cell:靶向CDK7,杀死癌细胞
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可能会为罹患侵袭性乳腺癌类型、当前少有治疗选择的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法。来自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这些癌细胞中可以被靶向抑制剂利用的分子弱点。 尽管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遗传复杂,由许多不同的突变所驱动,科学家们报告称发现它们都对主要调控因子CDK7控制下的一群基因“上瘾”。 当研究...
Science解决细胞衰老的长期争议
老化或受伤的细胞会进入衰老状态,出现细胞周期停滞。细胞衰老被许多人视为人体退化的原因,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老年病有关。了解这一过程背后的具体机制,对促进人类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细胞衰老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关键控制机制,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个长期争议。相...
Science公布单个循环肿瘤细胞RNA测序结果
由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主持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前列腺癌细胞对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产生抗性的原因,研究人员完成了前列腺癌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RNA测序,其中找到了非经典Wnt信号所起的关键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8日的Science杂志上。 Androgendeprivationtherapy,也就是雄激素剥夺疗法(ADT,也称为去势治疗)主...
Science: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病毒内部三维结构
自人类对疾病认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测定病毒的内部三维结构,这一工作近日被两位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 9月1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冷冻电镜揭示双链RNA病毒内部聚合酶和病毒基因组的非线轴结构”的论文。论文中,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将病毒的观察视角从“衣壳”深入到内部,改变了过去认为该类型病毒的内部基因组应呈线轴状排列...
詹启敏院士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PAFR和STAT3正反馈相互激活调控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上皮间质转换(EMT)。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Qimin Zhan),其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
著名华人院士伉俪Cell新文章解析离子通道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便被称作为是对人类体验至关重要的“五大外部感觉能力”。现在人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触觉不仅是感知的一个核心方面,还代表了高度特化、多样及复杂的一系列感官系统。机械感受不仅在感觉物体和质地时起重要作用,还可以引起疼痛或愉快感,检测声音,及感知我们自身身体的平衡及位置。 在发表于9月10日...
Stem Cell Rep:新技术可控基因表达 调节干细胞
最近,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其可以在不改变细胞基因组的前提下帮助激活基因的表达,而这一方法的应用就包括直接进行干细胞的分化研究,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StemCellReports上。 当前干细胞研究中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开发出可以调节细胞分化的方法,细胞的分化过程基于细胞中的基因是否处于激活或失活的状态,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多种方法来控制基因的...
Cell:听2015拉斯克奖得主讲诉他们的故事
9月8日,美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2015年拉斯克奖的获奖者。由于在过去的20年里有30多位拉斯克奖获得者成为了诺贝尔奖得主,因此它被视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同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推出了一系列的文章来介绍拉斯克奖得主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在这些文章中,你可以读到关于这些获奖者的故事。以下是摘取的节选片段: Jame...
Science颠覆性发现:神经元可以变身
电活性是神经元的基本特征,但科学家们最近发现这种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显示,增强或减弱中间神经元的活性,会引发分子水平上的改变,最终加快或延迟细胞放电。相关论文发表在九月十日的Science杂志上。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神经元的身份和属性主要取决于遗传学程序,神经元身份一旦确立就不会再发生改变,”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At...
Cellhost&microbe:唤醒休眠HIV病毒再一举歼灭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一类新药物能够将HIV病毒携带者体内休眠的HIV病毒重新唤醒并帮助将其彻底清除。由于这类药物之前已经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因此将其用于HIV治疗的审批时间应该比正常情况要短。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host &microbe上。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已经使得携带HIV病毒的病人可以存活数十年,但是病人体内仍然存...
Science新文章揭秘珍稀抗癌中药
当前我们服用的许多治疗疼痛、对抗癌症或预防疾病的药物最初都是在植物中被发现,其中的一些植物或是难于培养或现已成为濒危植物。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植物仍然是药物的主要来源。 现在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工程学助理教授Elizabeth Sattely及她的研究生Warren Lau从一种珍稀濒危中草药中分离出了生成广泛使用癌症药物的机器。随后他们将这一机器置于一种常见的、易于培...
多篇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对哪些病人起作用?
癌症免疫疗法不可谓不热门,从最开始发现我们的免疫系统能抑制癌症生长,到后来发现癌细胞中免疫机制的多重作用,再到目前陆续跟进的临床实验,癌症免疫疗法争论不休,同时也成果不断。 在各种纷杂的治疗方法中,CTLA4相关的方法颇为受到瞩目,CTLA4是在杀伤T细胞表面表达的一个分子,能阻断它们的增殖。阻断CTLA4的抗体药物,从而会激发...
CAR-T市场风云再起 Cellectis携手MD Anderson
众所周知,CAR-T疗法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对这种疗法的期待越来越高。尽管该领域尚没有疗法真正上市,但是毫无疑问,诺华、Juno、Kite已经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不过,Cellectis却决定挑战他们的领导地位,公司最近宣布已经和著名癌症研究中心――休斯顿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
Science:癌基因之父的豪赌—癌症干细胞
麻省理工的Robert Weinberg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癌症生物学家之一。他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癌基因Ras和第一个抑癌基因Rb,其杰出工作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乃至整个医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我在这一行已经四十年了,我们研究的许多东西最终在临床上都没什么用,” Weinberg说。但现在,这位72岁高龄的癌症泰斗重新乐观起来。 据Sci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