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0062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重磅!《Nature》揭示癌症转移关键机制!

2018-01-22

癌症转移如何发生一直是癌症生物学的中心奥秘之一。《Nature》杂志1月17日发表的研究结果似乎部分解决了这个谜团。作者追踪了由染色体不稳定性导致的复杂事件链 (这是一种广泛的癌细胞特征,其中每当这些细胞分裂时DNA被错误地复制,从而形成DNA细胞不相等的子细胞)。研究人员利用乳腺癌和肺癌模型发现,染色体不稳定性导致驱动转移的细胞发生变化。 “研究显示,染色体不稳定...

《Science》重磅!液体活检重大突破!游离DNA加异常蛋白质,准确率超70%!

2018-01-22

我们知道,基因突变是多数肿瘤发生的元凶,突变的基因可驱动癌细胞的生长。当癌细胞死亡时,突变基因会随着细胞裂解进入血液循环,而新兴的液体活检技术就是通过检测这些血液中癌症的“残骸”来诊断癌症。但是由于检验的精确性而始终为人诟病。而在近日,液体活检迎来了新突破! 日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悉尼金梅尔综合癌症中心的肿瘤学家Nickolas Papadopoulos与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液...

Nature: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

2018-01-19

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道路上的选择。是继续待在舒适区,从事一份熟悉的工作?还是看准时代的潮流,勇敢接受新的挑战?时机是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最美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自然》杂志近日推出长文,介绍了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图片来源:《自然》) 仅仅是在10多年前,当第一批海归科学家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敏锐...

JNCI:惊呆!重度牙周炎竟然会增加癌症风险!

2018-01-19

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Dominique Michau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悉尼金梅尔综合癌症中心的Elizabeth Platz共同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7466名来自马里兰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参与者(此为社区中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的研究队列)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12年的全面牙科检查数据,并且在随访诊断的过程中又...

Aspyrian头颈癌全球首创新药RM-1929获快速通道认定

2018-01-17

基于光免疫疗法(PIT)平台、专注于癌症靶向精准治疗的Aspyrian Therapeutics生物技术公司1月16日公布,美国FDA已授予公司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精准治疗候选药物RM-1929用于2线疗法失败的头颈部复发性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治疗的快速通道认定。 RM-1929是一款使用IRDye 700DX作为光敏剂的cetuxima...

《Lancet》重磅!BRCA突变并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双乳切除未必真的获益!

2018-01-17

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近些年来成了红花,无数资本逐利。朱莉在13年检查出BRCA1基因缺陷,这意味着她在80岁前有87%和50%的几率罹患乳癌和卵巢癌,同时其母亲就曾被查出患有乳癌,并最终死于卵巢癌,因此朱莉大胆的采取了乳腺切除手术。 而在最近发表的《The Lancet Oncology》上面,一篇名为“Germline BRCA mutation and outcome in yo...

Science盘点2018可能被聚焦的研究领域 医学占近一半

2018-01-16

动荡的政治变革将在新的一年塑造科学的进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领导的政府预计将继续致力于废除基于科学的环境法规。英国离开欧盟的决定已在研究资助和科学家迁移方面引发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立志成为科学和经济领导者的决心肯定会影响研究将以何种方式以及在何处开展。随着这些大趋势展现出来,《科学》杂志预测了2018年可能被聚焦的关于研究和政策的特定领域。 公共卫生 流行病卷土重来 ...

《Nat Genet》超70万人研究!揭秘最全肥胖基因谱!

2018-01-16

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会遇到胡吃海喝体重也不会明显增加的人,也会遇到“喝口水”体重都蹭蹭往上涨的人。肥胖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块心病。很多人坚持跑步、控制饮食,但是体重依旧不见得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事实确实如此。因为和肥胖息息相关的,不仅是我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还和我们的基因密切相关。 最新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面的一篇题为“Protein-alterin...

mRNA新疗法!助力治疗全身代谢性疾病!

2018-01-15

甲基丙二酸血症/酸尿(MMA)是一种破坏性的代谢性疾病,人群中每5万到10万个个体中便会有一名患者。MMA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由甲基丙酰辅酶A变位酶(MUT)完全(mut0)或部分(mut)缺乏所导致。MUT是一种维生素B12依赖性的线粒体酶,用于介导缬氨酸,异亮氨酸和奇数链式脂肪酸氧化的最终步骤。 目前针对MMA并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案,常见的疗法仍是膳食蛋白质的限制,辅因子的...

《Nature》重锤!PD-1免疫疗法再掀高潮!罕见黑色素瘤完全缓解近1/3!

2018-01-15

结缔组织增生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黑色素瘤亚型,其特征是致密的纤维间质,对化学疗法有抗性和缺乏可操作的驱动突变,并且与紫外线诱导的DNA损伤高度相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60例进行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或PD-1配体(PD-L1)抗体治疗的结缔组织增生性黑素瘤患者。在60例患者中有42例观察到客观存在的肿瘤反应,其中包括19例完全缓解。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了这些肿瘤中的高突变负...

《Science》长文带您一览30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发展!

2018-01-15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美国FDA首次批准了两种针对血液疾病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和一种针对眼科遗传病的疗法Luxturna。1月12日,Cynthia E. Dunbar等六名科学家联名在《Science》上以《Gene therapy comes of age》为题发表了综述,文中论述了基因治疗史上的几大重要进展,并展望了基因治疗的未来。今天小编据此文整理了基因治疗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

《Nature》子刊:新的生物标记物可预测PD-1疗法效果!

2018-01-15

近日,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血液中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可以预测癌症患者是否可能对免疫疗法有积极反应。对于被预测出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在早期及时采用其他不同治疗方法。该项研究以《High-dimensional single-cell analysis predict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Nature》、《Science》又两篇!肠道菌群助力绿色蔬菜抗癌!

2018-01-15

当人们注意到肠道中的小家伙们——肠道菌群的时候,又在不经意间找到了一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肠道菌群和人类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以往我们不知道身体调节机制也在肠道菌群的研究中不断被揭开。 而在近日,又是两篇肠道菌群的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上面。 《Science》:肠道菌群——使坏的真菌!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免疫系统、肠...

2018J.P摩根大会:强生、Illumina、美敦力、雅培、礼来,都分享了什么?

2018-01-12

来源: 动脉网 在JP摩根医疗大会上,比尔盖茨对其医疗基金的投资逻辑进行了详细解说。同时,强生、美敦力、雅培、礼来、辉瑞、安进、默沙东、Illumina等医疗大牌企业的CEO分享了他们的发展战略和2018年要实现的目标。 强生:制造一场危机,对投资者来说或许是好事 强生的首席执行官Alex Gorsky...

《Nature》重磅!这次,饿死癌细胞,真的有希望!

2018-01-12

这些年来,饿死癌细胞的言论在网上不断流传。包括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发表在国际生物和医学领域权威杂志《elife》上利用小苏打治疗癌症,以及清华大学颜宁团队在《Nature》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了解清楚GLUT1的组成、结构和工作机理,在后续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被不少媒体以“饿死癌细胞”为题迅速引起热议。 然而随着后续事件的进展,人们发现饿死癌细胞并不是如此简单的事情。癌细胞比正...

Nat Genet:又一隐形基因突变被确定会导致肥胖!

2018-01-11

近年来,肥胖成为困扰人类生活的一大问题。全球肥胖人数在过去的40年里,从1975年的1亿5百万上升至2014年的6亿4千1百万。而到现在,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1个是胖子。针对肥胖的遗传因素以及相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而在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也会导致肥胖! 这项新的研究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牵头,并于1月8号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题为“Loss-of-fu...

颠覆认知!儿童最常见软组织癌起源被确定!我们错了N多年......

2018-01-11

这项由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肿瘤科的Mark Hatley博士领导的研究于1月8日在《Cancer Cell》上以《Hedgehog Pathway Drives Fusion-Negative Rhabdomyosarcoma Initiated From Non-myogenic Endothelial Progenitors》为题发表。 Hatley说:“目前,我...

《Nature》长文!最热的基因编辑技术有难了:或可引发强烈免疫反应!

2018-01-10

随着基因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编辑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被寄予厚望。而在基因编辑中,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以其快速、高效、自由度高被称为“基因魔剪”。而在过去的时间内,CRISPR也不辜负我们的期望,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突破。 然而近日,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儿科血液学家Matthew Porteus和Kenneth Weinberg领导的研究小组却发现了CRISPR-Cas9一个可能...

华大智造测序仪适配10X Genomics的Chromium系统

2018-01-09

2018年1月8日,在中国深圳和美国普莱森顿,华大智造(MGI)和10X Genomics公司同时宣布BGISEQ-500RS与10X Genomics设备的linked reads技术和单细胞转录组建库技术兼容。同时,华大表示,在第12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发布的MGISEQ-2000和MGISEQ-200也将兼容10X Genomics系统。这两款测...

肿瘤分型新方法:外周血ctDNA中HER2拷贝数成为新的“标记物”

2018-01-0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沈琳教授团队联合亿康基因研发团队共同发明了一种无创的HER2基因拷贝数检测技术,并通过该技术检测进展期胃癌患者(AGC)外周血 ctDNA中HER2基因拷贝数从而监测曲妥珠单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效果。 胃癌 胃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约有70%的胃癌患者确诊分期为局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