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两院院士:在癌细胞转移前捕获它们
许多肿瘤都会扩散:单个癌细胞随着血流通过全身,直到在新的组织中定植。这样,即使在主肿瘤治疗成功后,也可能形成转移。在早期阶段,我们很难在血液中检测到癌细胞:每十亿个健康细胞中才会遇到约1个恶性肿瘤细胞。
癌细胞是如何扩散的?
癌症患者中90%是因为转移而死,通过仔细研究癌细胞是如何在体内“旅行”的,未来也许可以研究出阻止癌细胞转移的新方法。
靶向药物治疗不容乐观,仅适合1/3肿瘤患者
一片药500~600元,一个月药费近两万,面对如此“高价”的靶向药物,不少肿瘤患者把它当成最后的治疗希望,不惜四处举债接受治疗,然而。。。
陈竺院士、陶生策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鉴别砷结合蛋白揭示出砷剂抑制了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这项研究发布在11月2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可攻击癌症的“智能”凝胶
最近,蒙特利尔大学医院研究中心(CRCHUM)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注射“生物凝胶”,可有效地将抗癌药物直接送入肿瘤并杀死它们。这一技术已在实验室测试成功。如果在患者身上起作用,这种治疗方法有望彻底改变许多种癌症的治疗。
Nature:乳腺癌研究的4大热点问题
2015年11月18日Nature在线发表专家观点,系统性阐述目前乳腺癌治疗和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展望未来乳腺癌研究的可能的进展。
Cancer cell:华人科学家发现遏制恶性
近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华人科学家Deliang Guo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Cell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找到了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新策略。
两篇NEJM:孩子为什么会得癌症
近年来,我们对儿童癌症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入。医生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指导。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癌症中幸存下来,这样的医学指导应当持续终生。
华人女学者开发新的癌症诊断治疗技术
最近,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追踪肿瘤中的变化,更好地治疗前列腺癌和肺癌,而没有辐射相关的局限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十一月十七日的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
科学家发现海量的遗传变异“淹没了”肿瘤治疗之效
肿瘤内部异质性是癌症产生抗药性、转移性的主要原因。肿瘤发生是体细胞演化的过程,正如自然群体多样性一样,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是肿瘤内部异质性的主要进化动力。
王红阳院士、李忠教授Molecular Can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A20通过抑制Twist1表达阻止了肝细胞癌增殖及转移。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1月4日的《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杂志上。
【盘点】基因测序推动癌症研究进展
一项新技术或产品的问世,在给人们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的担忧,当然基因测序技术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被看作自疫苗问世以来进行疾病预防及诊断治疗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突破,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减少婴儿出生缺陷,还能够实现对疾病预测、预防、预警及个体化诊疗;但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却并不让人满意,甚至乱得已无章可循。
【盘点】癌症生物标志物亮点研究速览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一类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改变的生化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目前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诊断、判断疾病分期或者用来评价新药或新疗法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Biomaterials:设计“杀手细胞”消灭
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iomaterials杂志上揭示了他们研究和检测他们的“超级自然杀伤细胞”的过程。Michael R. King骄傲地说:“但愿以后再也看不到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的出现。”
复旦大学首席科学家Cell子刊发表癌症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NADP+-IDH突变促进超琥珀酰化,损害了线粒体呼吸作用并诱导了凋亡抵抗。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11月12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
栏目推荐
【精华回顾】李涛教 |
这个帕金森相关蛋白 |
乳腺癌转移措手不及 |
《Cancer C |
这个天然抗氧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