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网企业会员
2024年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如何申请你的第一个国自然基金项目
中医药多组学前沿技术应用高峰论坛
转化医学网直播间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自然》2023十大人物揭晓,非人类ChatGPT上榜

2023-12-16

人物盘点  02  今年,科学界的多位上榜人物所在团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研究进展。印度空间组织“月船 3 号”(Chandrayaan-3)项目副主管Kalpana Kalahasti 协助完成了印度的首次成功登月任务,使印度成为第四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日本大阪大学的发育生物学家林克彦团队首次用两个雄性小鼠的细胞培养出了小鼠幼崽,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拯救濒临灭绝的物...

甲流来袭,发烧嗜睡?《自然》揭秘:触发流感症状的“幕后操手”是我们用心良苦的大脑!

2023-03-13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来自哈佛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的Stephen Liberles教授;Liberles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研究大脑和身体之间是如何通过交流来控制生理机能的——例如,大脑是如何处理来自内脏器官的感觉信息,某些感觉信号又是如何引发或抑制恶心感的。在该篇最新论文中,Liberles实验室向人们展示了呼吸道感染疾病与大脑之间的联系:尽管感染源头不在大脑,但通过安插在远端的某类神经元,大脑...

《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

2020-04-09

  今年2月,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这一名字很快便被传播公共卫生信息的大小组织采用。世卫组织在提出这个命名的时候,委婉地提醒了一下曾经在新闻报道中错误地将新冠病毒与武汉和中国关联在一起的人和组织,包括《自然》。我们当初的做法确实有误,我们愿为此承担责任并道歉。   多年来,人们经常会将病毒性疾病...

《自然》子刊:癌症患者血液中大部分突变不是来自于癌细胞!MSKCC团队发现,癌症患者血液中一半以上的突变来自于白细胞丨科学大发现

2019-11-27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和GRAIL联合研究团队,今天带来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这项由MSKCC实验病理学主任Jorge Reis-Filho和临床医学科学家Pedram Razavi共同领导的研究,对124例癌症患者的cfDNA、肿瘤组织样本和白细胞DNA,以及47名无癌志愿者的cfDNA和白细胞DNA,进行了超高深度测序(60000×)。 ...

《自然》重磅:免疫治疗失败竟是因为外泌体!液态活检重大新发现!

2018-08-14

最近,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生物学系郭巍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和实验室医学徐小威教授通力合作,8月8日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为癌症如何在全身对抗免疫系统带来了颠覆性的认识,其中关键因素居然在于外泌体! 分泌出的外泌体 这种直径不足红细胞百分之一的囊泡...

《自然》子刊:科学家首次发现肺癌细胞可利用免疫细胞促进凝血,借势转移和侵袭

2018-06-11

战斗力强大又狡诈异常,这样的敌手相信谁都会头痛无比……不过如果面对的是癌症,真是硬着头皮也要上啊。但是人体内的队友们,你们能不能给点儿力呢?就算不帮忙也不要帮倒忙啊,这是抗击外敌不是内战,搞什么“天下无人不通癌”呢? 而最让科学家们咬牙切齿的,莫过于那些里应外合的人体免疫细胞了。在近期的《自然通讯》上,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团队又报告了它们资敌的新手段:被招募到肺癌微...

《自然》惨遭《Cell》打脸,半个世纪的争论再起!老年大脑神经元是否仍可再生?

2018-04-23

成年以后,大脑的神经元到底还能不能够再生? 近日,著名学术出版机构CellPress旗下的《细胞-干细胞》杂志发表一篇重磅文章,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者首次发现,健康的老年人能够产生与少年人同样多的崭新脑细胞。 ▲这篇由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发表的短篇研究报道...

《自然》2018最值得关注十大科学事件!基因编辑及癌症图谱入选,德国科学家与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掐架也入选

2018-04-18

近日,顶级期刊《自然》杂志选出了2018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基因组图谱以及嫦娥四号均入选。 在新的2018年里,科学界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大事情? 从火遍2017年的基因编辑技术,到各国耗资巨大的太空任务,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

《自然》子刊颠覆认知!看到之前,脑袋已经有了预测!

2017-12-12

格拉斯哥大学的神经学家已经证明:人类的大脑会在看到之前就预测看到人们看到的内容。 在《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人脑的视觉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视觉:其实是大脑和眼睛之间不断的双向对话。 由格拉斯哥大学的Lars Muckli...

《自然》:开天辟地!美德两国团队同时宣布,抗癌个性化疫苗首次大获成功,两项临床试验效果喜人 | 临床大发现

2017-07-07

2017年7月7日,美国波士顿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Catherine Wu教授团队和德国缅因兹大学Ugur Sahin团队分别宣布了两项临床I期试验结果,针对不同肿瘤突变定制的个性化疫苗,在黑色素瘤患者治疗中大获成功[1]! Wu教授团队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接种疫苗的6名黑色素瘤患者中,4人肿瘤完全消失,且32个月内无复发!另外2人肿瘤仍然存在,在接受辅助治疗后肿瘤也完全...

怼声再起!韩春雨向《自然》提交实验可重复性数据

2017-03-29

韩春雨无疑是2016年最受公众关注的中国研究者之一。从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论文发表的一鸣惊人,到被质疑学术造假的声讨笔伐,他所经历的舆论如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近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的最新声明。声明中称期刊已经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自然》首次证实: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

2017-02-27

人体每个细胞都含有完整的DNA基因,其不仅含有人体所有遗传信息,而且基因中的所谓甲基基团是人体组织的必要成分。德国耶拿人体老化研究所研究人员首次证实,DNA出错并甲基化缺失是导致癌症的一个重要成因。这项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人体每个组织由特定属性的组织特异细胞构成。基因选择非常严格,如在肠细胞里只有相应的基因目录激活成为肠细胞。在基因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所谓的甲基...

《自然》:这10个年轻人将让中国成科技超级大国!

2017-02-17

此前早些时候,全球著名科学学术杂志《自然》的记者和编辑们,共同评选出了1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之星”。并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他们的成绩不仅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在令中国进一步成为科学领域的“ 超级大国”。    科 学 之 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着他们的祖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 ...

顶尖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存在问题?一篇《自然》论文引发争议

2017-02-09

同行评议是主流国际学术期刊决定一篇文章是否录用的重要制度,除了期刊编辑外,同一领域的匿名评审人对来稿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正是这项制度的存在,才保证了期刊论文的质量,然而,这项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人类寿命极限的论文迅速吸引到媒体和学界的关注,BBC和《纽约时报》均对该论文做了报道。论文的研究方法也随之遭到多方质...

《自然》子刊:报道不应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2017-01-12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NgAgo实验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再起波澜。9月6日,有成都媒体刊发了对韩春雨的专访,题为“《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9月6日晚间,曾撰写韩春雨报道的《自然》杂志记者David Cyranoski邮件回复澎湃新闻时表示,《自然》杂志的报道,“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图为韩春雨 之所以9月...

《自然》展望2017科技前景 量子领域胜者为王

2017-01-03

时光的车轮在2016年科学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记。随着新年的到来,科学家们开始展望更加绚丽的未来图景。他们希望:关于CRISPR-Cas9的专利之争能盖棺定论、量子计算领域涌现出一位真正的王者、寻找地球兄弟“行星九”的努力有所突破…… 温室气体排放或降低 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称,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并在讲话中誓言要废除奥巴马提出的有关遏制气候变化的倡议。2017年,如果特朗普真的在...

《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文章误解了精准医疗?

2016-11-22

备受关注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精准医疗计划”,近期遭遇到了两年来最大的舆论风波,来自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和《新英格兰医学》的两篇报道,似乎在表示精准医疗概念被“滥用”,肿瘤精准医疗理念的“失败”。一个由科学界二十余年工作延续而来的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是人类对医学理想的“海市蜃楼”,还是真的能构建人类未来健康与医学高楼大厦的基础?这一问题再次成为...

《自然》调查:超六成美研究人员曾考虑放弃科研

2016-11-08

一项由上千名《自然》杂志读者回答的调查表明,近2/3的受访者考虑过放弃科研,同时近4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受访读者表示,为获得资助展开竞争是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研究人员被问及科研中遇到的挑战如何影响其事业时,65%的人表示,他们考虑过放弃研究;15%的人表示,他们实际上曾放弃过。约1/3的人感觉对他们的评价完全基于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另外1/3的人表...

新型分子登《自然》杂志:克癌有奇效

2016-11-05

科学家在实验室环境里利用一种新型化合物成功延缓了多达四分之一的癌细胞类型的生长。 这种分子叫做S63845,它有奇效就在于它能阻止癌细胞获取MCL1蛋白——一种维系其生存的蛋白质。 这一杀器可以阻止多种癌症扩散,包括黑素瘤以及肺部和乳房里的实体瘤。它还能对抗诸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和骨髓性白血病等血液癌症。 “MCL1对很多癌症都很重要,因为它是一种促存活蛋...

《自然》子刊回复澎湃:报道不应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2016-09-07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NgAgo实验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再起波澜。9月6日,有成都媒体刊发了对韩春雨的专访,题为“《自然》已证实实验可重复 但还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9月6日晚间,曾撰写韩春雨报道的《自然》杂志记者David Cyranoski邮件回复澎湃新闻时表示,《自然》杂志的报道,“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