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99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Science:科学家发现肺癌或许可以隐藏20年之久

2014-10-12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肺癌在转化成为恶性之前可以在人类机体中潜伏长达20年之久;文章中研究人员对7位肺癌病人进行研究,包括吸烟者、已戒烟者及从不吸烟的个体,结果发现,在机体中发生第一次促发癌症的遗传突变后,该突变会在机体中隐藏很多年直到新发突变产生,最终这些突变会联合起来引发疾病的恶化。   Ch...

Small:科学家有望开发出靶向治疗疾病的纳米科技药物

2014-10-12

  近日,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增强纳米颗粒渗入皮肤的关键特性,这对于加速开发药物运输至体内靶向治疗疾病的疗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mall上。   纳米颗粒的尺寸是头发丝宽度的十万分之一,其是药物运输的关键平台,而且其可以被浓缩起来靶向作用于患者的疾病患处。尽管此前研究揭示了纳米颗粒可以和皮肤相互作用,而实验室条件下并不能完全控制建立...

科学家揭开艾滋病毒关键蛋白的“真相”

2014-10-09

  艾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这是它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美国科学家8日说,他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这些突起的结构以及其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动态变化。这一成果为设计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奠定基础。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耶鲁大学和韦尔·康奈尔医学院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上发表两篇相关论文。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艾滋病研究专家周同庆告诉新华社记...

彼得堡科学家们研制了革命性的抗黑色素瘤药品

2014-10-09

  医学家们认为新药是皮肤癌症治疗方面的大突破。黑色素瘤是最危险的癌症。它仅占所有癌症的4%,但死亡率达80%。在黑色素瘤后期,病人在诊断确定之后的半年内死亡。然而即便在这个时候,新药仍能阻止病情发展,延长寿命。药品原理在于解放免疫系统,使之与疾病作斗争。   彼得堡布洛卡德BIOKAD公司副董事长伊万诺夫对本台记者说,对于免疫系统,肿瘤像病毒和细菌那样是...

科学家证明心灵感应可以实现

2014-10-08

  就在不久前的一次实验中,身在印度的一人对位于法国的另外三人说出了“hola”和“ciao”(分别是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你好”的意思)。在今天这个网络、智能手机和国际电话盛行的年代,这件事好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壮举。但是这几句问候并非用嘴说出来,也不是打字输入,更不是发短信。这次备受质疑的沟通发生在一次实验的几名参与者身上,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脑对脑沟通...

Integr Biol:科学家开发出可高效筛选抗HIV化合物的新技术

2014-10-08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有效抵御HIV的疗法,而此前许多被认为很有潜力的抗HIV药物也因为病毒产生了耐药性从而失去了其昔日的治疗作用,因此目前开发新型特效药来抵御HIV的感染变得迫在眉睫;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Integrative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南丹麦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技...

三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4-10-08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并因此带来新型的节能光源。   皇家科学院在授奖声明中说,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精神,诺贝尔奖要奖励那些对人类福祉作出重大成就的发明。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等优势。红光LED和绿光L...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德3位科学家获奖

2014-10-08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德3位科学家获奖】人民日报记者刘仲华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威廉·莫尔内尔和德国科学家斯蒂方·赫尔,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超清晰的荧光显微镜。(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 ...

科学家找到艾滋病“毒源”始于上世纪20年代

2014-10-08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全球肆意蔓延的艾滋病毒最早起源自上世纪20年代的金沙萨(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   英国牛津大学和比利时卢汶大学组成的一支国际研究小组重建了HIV-1病毒M组的基因历史,据悉,HIV-1病毒M组是全球性流行,大约90%艾滋病病例都是感染该病毒。这项研究分析了艾滋病如何在非洲大陆扩散,最终蔓延至全世界,...

专访2014诺奖得主莫泽夫妇:哲学思想的科学家

2014-10-08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得奖者中,来自挪威的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夫妇格外受到瞩目。   莫泽夫妇都是挪威科技大学卡弗里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的教授和创始者,并共同从事着前沿研究。在获得另一半诺贝尔奖的约翰·奥基夫发现“位置细胞”后,2005年,莫泽夫妇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

我国科学家发现:“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

2014-10-07

  在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我国科学家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糖尿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而这种疗效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从而为解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链。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

挪威夫妇与英国科学家获2014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2014-10-06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科学家 John O'Keefe 、May-Britt Moser、Edvard I. Mosel 因发现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此奖。 官方网址:http://www.nobelprize.org/ 诺贝尔奖官网报道原文: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

诺奖即将揭晓,4名华裔科学家成诺奖热门人选

2014-10-06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发布的消息,2014年诺贝尔奖将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四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成夺奖热门人选。   根据汤森路透的预测,2014预测名单包含来自9个不同国家、27个不同学术和研究组织的27位研究人员,并首次同时出现四位华裔科学家。因已成功预测了35位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颇受关...

日本科学家:血液中存在击退癌细胞的抗体

2014-10-05

  日本冈山大学医院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员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一种能够遏制癌细胞增殖并消灭癌细胞的抗体。这一发现将有助开发出副作用较小的化疗药物。   健康人的体内每天都会出现数千个癌细胞,但是被各种抗体和免疫细胞清理掉了,科学家并不清楚其中的机制。   该院研究人员注意到,在癌细胞中,核糖体蛋白L29得以高度表达,而...

中国科学家发现抑制艾滋病病毒新途径

2014-09-29

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员领衔的基础免疫创新团队近日发现了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该研究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及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包括能够引起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严重疾病的病毒,在病毒颗粒外都有一层含有糖蛋白的囊膜。   这些糖蛋白又称为囊膜蛋白,而病毒就是通过识别这些糖蛋白而感染靶细胞的。艾...

我科学家发现抑制艾滋病病毒新途径

2014-09-29

28日本刊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该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郑永辉研究员领衔的基础免疫创新团队近日发现了抑制艾滋病病毒囊膜蛋白合成的新途径。该研究为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及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包括能够引起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严重疾病的病毒,在病毒颗粒外都有一层含有糖蛋白的囊膜。这些糖蛋白又称为囊膜蛋白,而病毒就是通过识别这些糖蛋白而感染靶细胞的。艾滋病疫苗的研制难点...

Ang Chem Int Ed:科学家发现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靶点

2014-09-28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警察部队”,其可以保护外来入侵者对机体的侵袭,然而为了确定机体受外来入侵者感染的分子机制,就需要对外来病原体进行研究剖析。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Groll表示,在自身免疫疾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等疾病中,我们会在细胞中检测到高浓度的免疫蛋白酶体,免疫蛋白酶体是一种圆柱状的蛋白复合物,其可以破碎入侵细胞病原体的蛋白质结构...

Nat Neurosci:科学家阐明大脑中中短期记忆产生的分子机制

2014-09-27

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往往较擅长于短期记忆,尤其是在考试前夕其不得不记住很多知识点来应对开始,尽管这种记忆的持久性很短暂,但是短期记忆是大脑中神经元的一项非常复杂的网络,而大脑中包含有不同的功能区域,为了储存信息,这些大脑区域就需要互相协作;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

外媒称四位华人科学家成今年诺奖热门人选

2014-09-27

   又一年诺贝尔奖即将揭晓。汤森路透集团日前公布了其2014年诺贝尔奖预测名单,名单上同时出现4张华人面孔,其中两人是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大陆出国留学并一步一步走向科研顶峰的。   这两位科学家无论谁获奖,都将成为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生、有大陆教育背景的首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汤森路透集团主要根据学术论...

PLoS ONE:科学家发现细菌的信号分子或可有效杀灭胰腺癌细胞

2014-09-25

癌症,一个多么可怕的名词,当癌细胞扩散到机体不同组织后其将会危及个体的生命,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密苏里大学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对细菌“交流”系统非常关键的分子进行操作就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细菌的“交流”系统或可将癌细胞置于死地。 研究者Kumar表示,在感染期间,细菌会释放一些分子来使其和其它细菌进行交流,依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