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4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Cell:CAR-T细胞免疫疗法获重要突破
最近有很多关于免疫治疗和使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的研究报道。从历史观点上说,CAR T细胞免疫疗法,旨在通过给免疫系统提供信息以使它们更好地识别外源物和攻击它们的肿瘤细胞,而增强免疫系统。最近,由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的Hans-Guido Wendel和法国雷恩大学Karin Tarte合作带领的一项新研究,阐明了CAR T细胞一个未开发的潜力——作为靶向给药载体,可以作...
意料不到!巨噬细胞竟悄然成为免疫治疗界新“网红”
在科学界,很多重要研究成果都来自于意外。 为了增强化疗药物的效果,斯坦福大学副教授Heike E. Daldrup-Link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计划利用金属纳米粒子将化疗药物运输到肿瘤细胞内,他们还给这个方法取了很有内涵的名字,「特洛伊木马」。 Heike E. Daldrup-Link副教授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Daldrup-Link选择了ferumoxytol...
Science:鉴定出导致脑细胞死亡的罪魁祸首
尽管存在不同的触发物,相同的一连串分子事件似乎导致中风、脑损伤和甚至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脑细胞死亡。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精确地发现一种位于这一连串事件末端的蛋白,即一种通过切割细胞的DNA给予致命性打击的蛋白。他们说,这一发现潜在地为开发预防、阻止或削弱这一过程的药物打开新的大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0月7...
Nature:利用实验室培养的干细胞再生猴子心脏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日本研究人员在实现器官再生中取得重要进展:利用猴子皮肤细胞产生的干细胞让5只患病的猕猴受损的心脏再生。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of iPS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regenerates primate hearts”...
宋红军夫妇参与发表Science:脑细胞的“刽子手”
尽管有着不同的触发条件,一连串相同的分子事件似乎是致使脑细胞死于中风、外伤乃至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原因所在。现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这一系列事件终点的蛋白质,其通过切割一个细胞的DNA而带来致命打击。他们表示,这一发现可能为开发新药来预防、停止或削弱这个过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7日的《Science》杂志上。约...
小小干细胞如何在生物医学“兴风作浪”
干细胞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热起来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育生物学家一直都在实验室使用人类胚胎癌(EC)细胞,但是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和胚胎生殖细胞的研究,已经让研究人员看到了希望:他们能够制备来自人类的多能干细胞,而不会有EC细胞的异常基因组。在新的千年之前,一些研究人员正疯狂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在美国,联邦资金对人类胚...
Nature子刊重大突破:癌细胞“逆发育”成正常细胞
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梅奥诊断的科学家们发现了让癌细胞实现“逆生长”回到正常细胞的方法。主要研究人员Panos Anastasiadis博士表示,这为关闭癌症系统提供了新的“代码”,而这个代码的发现与miRNAs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将由2012年的1400...
研究发现:一种物质能使癌细胞休眠
美国西尔维斯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该蛋白在癌症的发生、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蛋白聚集在休眠的癌细胞内,形成淀粉样小体。一旦这些淀粉体分解,癌细胞便重新活跃。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我们知道这些淀粉样小体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淀粉小体的沉积与癌症之间...
吉林中科:干细胞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诊断治疗都很容易,可怕的是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
细胞疗法有望让糖尿病患者告别胰岛素注射
近日,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细胞疗法。它有望能一劳永逸地治疗I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免除每日注射胰岛素的烦恼。 I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体内血糖水平。I型糖尿病大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左右,在中国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1例新病例。尽管发病人数较少,但一旦发病后,患者便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以控制病情和维持生命。由于I型糖尿病往往在...
维生素D可以影响胚胎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哈佛研究学者在Cell Reports杂志上表示维生素D可以影响人类脐带血液以及斑马鱼胚胎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他们怀疑胎儿时期体内维生素D水平会影响出生后患血液疾病的风险。在全球范围至少有十亿人维生素D缺乏,并且我们已经知道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导致许多血液疾病,比如贫血、血小板数量减少等。 生物学家Trista North表示:“...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物质能使癌细胞休眠
美国西尔维斯特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该蛋白在癌症的发生、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蛋白聚集在休眠的癌细胞内,形成淀粉样小体。一旦这些淀粉体分解,癌细胞便重新活跃。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 我们知道这些淀粉样小体与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淀粉小体的沉积...
专家解读: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为何摘得诺奖?
10月3日下午五点三十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的首页——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因其发现细胞自噬机制最终被他一人独自收入囊中。 近几年来,细胞自噬一直被视作得诺奖的热门而屡屡出现在各类诺奖预测名单中。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前几年一直期待这个领域获得诺贝尔奖,“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独立获得,真是非...
细胞自噬与肿瘤
北京时间10月3日下午5点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Yoshinori Ohsumi教授,表彰他发现自噬机制的杰出工作。 细胞自噬是细胞内重要的物质分解代谢过程,通过双层膜结构的自噬泡包裹错误蛋白或受损细胞器,与溶酶体融合,经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水解作用产生氨基酸等生物分子,并最终被细胞重新利用,实现细胞内物质的循...
癌症干细胞能形成肿瘤血管 有助研发新的抗癌药
日本冈山大学9月26日宣布,其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干细胞不仅是癌细胞产生的根源,还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进而形成肿瘤血管。这一发现有助人们了解肿瘤血管的形成机制,并研发新的抗癌药。 冈山大学教授妹尾昌治等人2012年就首次成功利用iPS细胞培育出癌症干细胞,以便研究癌症干细胞的分化、癌症干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关联等问题。iPS细胞是体细胞经过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而成的干细胞,其功能与...
靶定癌症干细胞来治疗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侵袭性的血液系统肿瘤,它会突然出现,并迅速发展,且预后较差。现有的AML治疗方法,伴有严重的副作用。约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在治疗后的短时间内发生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24%。最近在《Leukemia》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抗体药物——可靶定肿瘤干细胞上的一个表面标记,可能为AML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新治疗方法。 &em...
浙医二院:尿液里提取干细胞 有助于白内障诊治
国内外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了杭州。 这次备受瞩目的是眼科领域的大聚会。这几天,王宁利、谢立信、赵堪兴、黎晓新、赵家良等全国各地的眼科大咖,受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委、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之邀,难得地齐聚在了西湖边。与会的还有来自美、日、韩的专家们,有的是上周刚参加完苏州全国眼科年会就马不停蹄赶来杭州。 ...
小苏打能饿死癌细胞?看季加孚如何解读中国癌症之路
近日,一种被误读为“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抗癌疗法引发热议。虽是讹传,但表明“抗癌”话题公众关注度颇高。多种因素作用下,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抗癌成为医学界热点研究方向,中国也不例外。 今年年初美国政府提出的抗癌“登月计划”近日有了新的进展,由美国癌症专家组成的“蓝丝带顾问咨询委员会”建议,应在免疫疗法、数据共享和建立患者网络等十大领域重点投资,从而达到加快癌症研究...
肿瘤细胞治疗“四大类”:CIK细胞、DC细胞、NK细胞、CTL/TCR-T/CAR-T细胞
一直以来,手术、放疗、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最近几年,随着人类对基因技术的了解,分子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天津市肿瘤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任秀宝教授告诉记者,生物治疗结合传统治疗在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的显著效果,让很多晚期肿瘤患者看到了希望。 认识生物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是指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