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43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孩子哮喘老不好,肠道微生物又要背新锅
近几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们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公众的视线。其中尤其是新生儿肠道微生物对其未来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饱受争议。现在,一项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底特律亨利福特健康系统领衔的研究向人们进一步阐明了发展早期干预提高新生儿健康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生活在刚出生第一个月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或许可以直接影响到婴儿的免疫系统...
相爱又相杀,看肠道菌怎样通过免疫系统影响人类
除了肥胖之外,人体肠道菌群的失衡还与诸如肠炎、腹腔疾病、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红斑狼疮等自体免疫与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肠道菌群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这个蛋和鸡的问题,究竟是肠道菌失衡引起疾病,还是疾病的发生导致肠道菌发生失衡。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肠道菌与疾病的关系更取决于我们基因与环境的相互...
肠道菌群与体重的关系 到底是好是坏?【后附福利】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 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
EBioMedicine:肠道菌群或可影响HIV患者机体的免疫恢复功能
最近,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巴伦西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ART)疗法的HIV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患者机体肠道菌群对其免疫恢复的影响,研究者发现,患者机体的免疫恢复和对疗法产生反应的一类特殊的肠道菌群的行为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肠道菌群的行为似乎是患者机体免疫恢复的原因和结果。 ...
博奥颐和推出肠道菌群健康解决方案 受三甲医院关注
肠道菌群检测技术研讨会暨博奥颐和与解放军总医院科研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 2016年9月4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研究院、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体检与评估发展专项基金主办,博奥颐和健康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奥颐和”)协办,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体检与评估学组担任学术支持单位的“肠道菌群检测技术研...
从肠道菌群到肠道病毒群
肠道菌群早以已经成为热点科技新闻概念,其核心要点是肠道内细菌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实肠道菌群自己身体内也有另外一种生命,就是细菌病毒,又称为噬菌体。最近有研究发现,肠道内细菌感染的噬菌体对人体健康也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病毒无法裸露生活,都必须隐藏在细菌体内寄生。这里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的肠道是细菌生活的场所,这些细菌本身又成为病毒的寄生体。肠道细菌对人体健康十分...
【不可思议】肠道“君”,你知道肠道里的小病毒怎么影响大健康吗?
噬菌体(红色)看起来像一个个小小的外星人,有着硕大的脑袋和瘦小的身体。他们用“腿”粘在细菌细胞(蓝色)上,进而感染细菌。 关于人类正常菌群的新闻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与健康相关的肠道菌群。而这些菌群,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们身上也寄生着微生物。 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杂志...
2016北京国际肠道微生态研究与临床应用高峰论坛通知
论坛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现有数据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这些肠道微生物编码基因的总数超过330万,约为人类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基因组一起,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
肠道细菌、抗生素与1型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美国有超过3,000万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在这些糖尿病患者当中,大约有5%被归为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在年轻的成年人和儿童当中被诊断,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也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 个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胰腺内的特殊细胞——即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 随着胰岛素的不断减少,血糖平衡发生改变并损害神经和血管。 &...
我为什么关注肠道菌?
在写下这个题目之前,小编一直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关注肠道菌?什么研究啦、生命科学发展啦,统统敌不过“健康”二字。上周六转化医学网更新一篇推文:被忽视的“肠脑”,你了解多少?本周小编想站在自己的角度谈一谈“我为什么关注肠道菌”。 首先,肠道菌会在我们“不听话”的情况下,以生物学的方式毁灭我们的肉体和灵魂。(肉体没有了,灵魂自然就木有啦) 肺部竟有肠道菌,咋回事儿? ...
PLOS:肠道微生物也要睡觉?
昼夜节律、生理时钟,是机体内部的驱动机制,它能够24小时周期内告诉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要醒来,什么时候要吃东西,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生活在肠道内的细菌也有自己的“生物钟”。 “我们是肠道菌群生物钟的控制者,就像太阳指引我们的生理节奏一样,”Jiffin Paulose 表示,他是英国博士后学者,该研究相关文章发表于《PLOS ONE》杂志上。 Paulose 教授与生物...
“肠”路漫漫,盘点国内外研究肠道菌的公司们
“而近年来,人体微生物组被发现能从人体内环境层面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状况,并且还是一种彻底的无创检测手段、通过粪便来检测,近年来变得异常火热。因此,人体微生物组学,很有可能成为精准医疗即将到来的下一个热潮。”--秦楠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带着投资人和科学家希望投向这热潮中的公司们: Seres Therapeutics Ser...
Cell&Nature&Science告诉你,从发胖到苗条,肠道微生物可以做什么!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盛行这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关注,这句话也越来越多地被重提起。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你的饮食结构决定你的性格。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各个地区的美食与文化,也不是讨论如何健康地吃喝,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去解读这句话,即“You are what kind of bacterial you have”。 经过漫...
哈佛医学院:肠道菌群能够塑造宿主生理学
最近,关于“细菌如何影响宿主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引起抑郁症状,并且相关的微生物种群也可能参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1660年代,名叫Anton van Leeuwenhoek的荷兰纺织品商人开始磨制放大镜片,以便能更好地观察织物的编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用他的一个镜头,观察池塘的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 了解包含于微小生物的世界,似乎掀起了一阵狂热的研究...
“热火朝天”的肠道菌落与“臭名远扬”的粪便移植
最近朋友圈被人体微生物组、肠道菌群相关的文章及活动刷屏了。今天笔者将与大家分享这个行业现状及相关企业的情况。 1.背景常识: 1.1肠道菌群: 人体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的消化道里,称为“肠道菌群”. 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都位于肠黏膜内,其所含的淋巴细胞数量远高于其它淋巴组织。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的配合,可能是人体免疫力产生的源泉之一. 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它有1亿以上的神经元...
肺部竟有肠道菌,咋回事儿?
没有人知道它们为何会在这里,但是科学家确实在临床病人和动物疾病模型的肺部发现了肠道微生物。对于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护来说,这个发现毋庸置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知名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公开了他们的新发现。他们发现在病人衰竭肺脏的最深处生活着大量的肠道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是...
Science惊人发现:肠道菌早于人类出现之前
根据《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我们肠道内的细菌已经传递了几百万年——在我们人类之前,从而表明,进化在人们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中起着较以前更大的作用。 研究人员所研究的细菌指导着我们肠道的早期发展,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这项研究包括一个国际科学...
你的好心情可能是被肠道微生物「吃掉了」
在生活中,如果你很容易因为一些事情焦虑、抑郁,久久不能自拔。这很可能跟最近新发现的一种微生物有关。这个微生物的饮食习惯极其变态,它以食用一种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抑郁的物质为生。到目前为止,它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会食用大脑必需化学物质的微生物。 Illustration by Serge Bloch 上个月,2016年美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年会在波...
微观肠道菌——肠道菌研究一览
2010年5月19日是首个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设立之初,和此病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在大多数人眼里还很陌生,可以说是人体中“被遗忘的器官”。然而,短短6年下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科研界最为火暴的领域之一。其相关研究成果经常占据各大期刊杂志封面,如在6月15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封面就有一篇此类文章-Natural history of ...
新研究称慢性疲劳与肠道细菌有关
新研究显示,慢性疲劳不仅源于心理因素,还可能与你的肠道有关。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6月30日报道,慢性疲劳综合征危害很大,它使人在正常的工作后感到极度疲劳,怎么休息也无济于事。这种疾病不能通过验血或其他检查得出明确的生物指标,因此不管情况多么糟糕,许多医生不愿给出该疾病的诊断。 报道称,科学家们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