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快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成果首次登上柳叶刀子刊
日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洪洲教授、王福祥教授团队取得新突破,首次在《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论文“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M0417 (SSD8432) plus ritonavir for COVID-19 treatment...
【Nature】刷新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 83%的肺癌晚期遗传分歧被误判为早期了!
近日,TRACERx研究联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evolu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astases in TRACERx”的论文。该研究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化树”的角度,揭示了癌症转移灶许多特点的成因:肿瘤转移在原发肿瘤进化过程中的发生时间点,以及导致转移灶的癌细胞是否来自多个不同亚克隆,都会影...
【Cell子刊】世界首次!中国科学家利用干细胞造出人工“猴胚胎”
昨天,顶级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孙强研究员和刘真研究员领衔的团队首次使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胚胎干细胞创造出了一种与天然胚胎十分类似结构的人工“猴胚胎”。这些人工培育的类胚胎结构能够成功植入雌猴的子宫,并引起与妊娠相似的反应。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3....
【Science子刊】靶向p53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团队首次在人体内实现抑癌蛋白靶向治疗
2023年4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敏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论文,研究团队在靶向p53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390个活性可以被恢复的p53突变体,并且首次在人体中恢复了p53突变体的活性。这一研究为系统性地开发恢复p53突变体活性的创新疗法,实现癌症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路线图。 https:/...
麻省理工重磅发文!研发新型纳米颗粒首次实现肺mRNA高效递送和基因组编辑
3月30日,该研究论文“Combinatorial design of nanoparticles for pulmonary mRNA delivery and genome editing”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为设计治疗性纳米颗粒打开大门,可实现肺上皮的高效基因编辑,为先天性肺病的基因治疗提供途径。 https://www.nat...
最新!上海交大房静远教授团队首次揭示肠道菌群失调调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
2023年3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Cell Metabolism》发表重要研究。研究成果为干预结直肠腺瘤-腺癌进程提供了潜在的诊断、预警及治疗靶点。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3)00081-5?rss=yes 研究背...
【活动报名】3月30日,上海证交所今年首次“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专题科创沙龙”面向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欢迎您!
为贯彻落实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加大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创新发展融资问题,兹定于3月30日举办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专题科创沙龙,具体通知如下: 欢迎有需要的生物医药企业积极报名参加! 一 会议时间 2023年3月30日(星期四)14:00-17:00 二 会议地点 张江科...
首次!西湖大学郑钜圣、郭天南团队合作揭示中国汉族人群血液蛋白质组的遗传机制
近日,西湖大学郑钜圣、郭天南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剑桥大学等团队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揭示了血液蛋白质组的遗传机制。研究论文“Genome-wide genotype-serum proteome mapp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ross-ancestry differences in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usceptibili...
【Biology】情绪不佳?洗个冷水澡试试!新研究首次揭示冷“休克”后的大脑内部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冷水澡或户外游泳来保持身体健康。有证据表明,短期浸泡在冷水中可以促进积极的影响,减少消极情绪。最近,有研究团队发现了其背后的神经机制。 近日,朴茨茅斯大学,伯恩茅斯大学和多塞特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Short-Term Head-Out Whole-Body Cold-Water Immersion Facilitates Positive Af...
【Cell】四川大学联合牛津研究:首次发现骨中存在淋巴管!
近日,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四川大学陈俊宇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结合高分辨率光片成像和细胞特异性小鼠遗传学,证明了小鼠和人类骨中淋巴管的存在。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1574-4?_returnURL 研究背景 01 ...
【Cell子刊】人脑类器官首次接替大鼠大脑对光产生了反应,迈出重建受损大脑的第一步!
今年2月2日,由宾夕法尼亚大学H. Isaac Chen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类脑器官研究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更具体地说,迈出了利用类脑器官重建受损大脑的第一步。他们的研究不仅成功实现了人-鼠大脑的结合,还表明类脑器官能够接替大鼠大脑,以对视觉刺激做出反应。该研究发表于《细胞·干细胞》(Cell·Stem Cell)杂志。 https://www.cell.com/...
【Nature子刊】比肩诺奖!生物界「ChatGPT」首次实现从零合成全新蛋白
科学家们采用类似ChatGPT的蛋白质工程深度学习语言模型Progen,首次实现了AI预测蛋白质的合成。这些蛋白质不仅与已知的完全不同,相似度最低的甚至只有31.4%,但和天然蛋白一样有效。现在,该研究已经正式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2-0161...
【Cell】衰老非基因突变!哈佛医学院首次证实表观遗传信息的丢失是衰老的主要驱动因素
近日,哈佛医学院David Sinclairr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Loss of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s a cause of mammalian aging”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表明,表观遗传信息的破坏导致小鼠衰老,而恢复表观基因组的完整性可以逆转衰老的迹象。这项研究是首个表明表观遗传变化是哺乳动物衰老的主要驱动因素的研究。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Cell】 首次!斯坦福大学利用类器官精准定位新冠病毒进出鼻腔细胞的途径
2023年1月5日,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这项研究首次详细阐述了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发现病毒通过ACE2受体附着在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且使用纤毛作为进入细胞的通道。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1505-7#secsectitl...
摩根大通全球医疗健康峰会召开在即 菲鹏集团首次受邀出席并将发表主题演讲
美国西部时间2023年1月9日至12日,备受瞩目的第41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将在加州旧金山盛大召开。国内领先的生命科技企业菲鹏集团将首次受邀出席本次大会,菲鹏集团首席财务官(CFO)和首席投资官(CIO)朱杰伦先生将作为代表出席上述活动并将在1月11日上午发表主题演讲,分享菲鹏集团对生命科技前沿的深度见解和战略业务布局。...
【Nature】新研究首次发现导致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残留肿瘤细胞!
2022年11月9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一项题为“Metastatic recurre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arises from residual EMP1+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隐藏在肝脏和肺部中的残余肿瘤细胞,并揭示了这些残余细胞如何演变为肝肺器官中出现的转移瘤。 https://doi.org/...
【Nature】首次揭示溶酶体修复的核心机制,理解衰老更近一步
9月7日,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的谭小军博士与衰老研究所所长Toren Finkel博士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 phosphoinositide signalling pathway mediates rapid lysosomal repair ” 的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论文。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描述了一种溶酶体修复的核心途径:PITT途...
【Nature】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揭示冠状病毒受体领域最新成果!
本世纪以来,三种β属冠状病毒(SARS-CoV, MERS-CoV, SARS-CoV-2)已分别引发了三次重大疫情: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新冠(COVID-19)。事实上,这三种病毒仅仅是冠状病毒大家族的冰山一角——在自然界中,还潜在着许多具有人畜共患风险的冠状病毒,而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冠状病毒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进入...
哈佛医学院研究首次表明:肥胖和糖尿病会降低新冠疫苗免疫原性
目前已批准的疫苗(包括SARS-CoV-2 BNT162b2 mRNA疫苗)对糖尿病或肥胖症患者并不那么有效。在针对SARS-CoV-2的mRNA疫苗投入使用后,有相关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尤其是哪些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在接种SARS-CoV-2疫苗后,其体液和细胞反应显著降低。类似地,在肥胖的成年人(尤其是男性)中也观察到疫苗免疫原性的降低。总之,这些发现表明,代谢...
【Cell】西湖大学闫浈课题组首次解析叶绿体蛋白转运体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
2022年11月21日,西湖大学闫浈课题组在《Cell》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揭开了叶绿体蛋白转运体之谜。蛋白进入叶绿体需要经过TOC-TIC复合物,同时,他们首次解析了TOC-TIC复合物的完整清晰结构。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1376-9 研究背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