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36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EJM 】癌症可以遗传?活久见! 全球首次发现宫颈癌母婴传播,导致孩子罹患肺癌
母体癌症向后代的传播极为罕见,据估计,每500,000名患有癌症的母亲中大约有1名婴儿发生,而每1000名活产儿中大约有1名涉及癌症母亲。如果母亲患有宫颈癌,则婴儿可能会暴露在产道中的液体中的肿瘤细胞中,并可能将肿瘤细胞吸入肺部。 因此,在患有宫颈肿瘤的女性中,母婴传播肿瘤可能是阴道分娩的风险。 但是,缺乏有关这种母婴传播的数据。 &emsp...
【快讯】成立不到4年即上市,蛋白质组学公司Seer首次覆盖评级为跑赢大盘
12月4日,Seer登陆纳斯达克,12月29日,投资银行Cowen & Co.宣布对Seer的首次覆盖评级为跑赢大盘。 转化医学网早前报道,今年7月22日,蛋白质组学公司Seer刚成立3年就已获5轮融资。9月15日,Seer宣布又获一轮融资,并已成立一家新的医疗保健公司PrognomI...
【Cell】连续取得进展!施一公团队首次揭开阿尔兹海默重要蛋白γ分泌酶与药物结合全过程
γ-分泌酶抑制剂(GSI)和调节剂(GSM)的开发为阿尔茨海默氏病(AD)和癌症提供了诱人的治疗机会。但是,这些GSI和GSM如何靶向γ-分泌酶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 2020年12月28日,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and m...
【Nature】首次!能模拟组织再生和肿瘤,三维重构类器官完美复刻人体器官
然而,当前的类器官技术具有根本的局限性,它们不能模拟成熟器官的结构,并且缺乏组织内的微环境,以及组织内各种细胞之间关键的相互作用。在癌症等难治性疾病的精确建模过程中,这一限制已被视为主要问题。 为此,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新的微型器官概念,称为“类组装体”(assembloid),它可以超越传统的类器官,并在结构和功能...
【Nature子刊】重大进展!首次从灵长类动物基因组中编辑出类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学刘易斯·卡兹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中编辑出了于HIV类似的病毒——SIV。这一重大突破使科学家们向开发人类HIV感染的疗法迈进了一大步。 这项于11月27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题为“CRISPR based editing of SIV proviral DNA in A...
【Nature】首次!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与人类免疫细胞动力学的直接联系
近日,纪念斯隆·凯特琳(MSK)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有关微生物群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发现。他们进行的这项研究发现:血液中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浓度随着肠道内细菌菌株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菌群与人类免疫细胞动力学的直接联系。 该研究于11月2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题为“The gut microb...
【Science子刊】微流控芯片再升级!科学家首次通过微米级3D打印技术,开发用于医学检验的多功能曲面微流控芯片
转化医学网早前报道,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3D打印出了能够正常运转的厘米级人类心脏泵(相关阅读:【新发现】首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3D打印厘米级人类心脏泵,能够正常运转),以及能够模拟患者真实感受的心脏瓣膜模型(相关阅读:【Science子刊】明尼苏达大学完成3D打印心脏瓣膜模型,模拟患者真实感受)。 而近期,在一项新研究中,明...
【新突破】首次证明:破坏细胞核“门”可诱导癌细胞死亡
核孔复合体是所有物质进入细胞核所必须经过的“门”。由于癌细胞迅速生长并分裂,所以它们需要并产生比正常细胞更多的核孔复合体来维持快速的物质运输。因此,科学家想知道,如果减少核孔复合体的数量会如何影响癌细胞? 近期,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
【Cell子刊】重大进展!复旦联合交大首次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图谱
2020年9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李凯、董瑞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嘉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Single-Cell Characterization of Malignant Phenotypes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drenal Neuroblas...
【Nature】首次证实!神经炎症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大脑中有大量β-淀粉样蛋白团块的聚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团块(斑块),以及它们在疾病进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对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非常重要。β-淀粉样蛋白团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最近的研究发现,β-淀粉样蛋白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的特性,这表明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新发现】心灵感冒或能预防!首次证实降血压药物能降低抑郁风险!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疾病,与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先前就有研究表明,抑郁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反过来,抑郁症在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患者中也很常见。近日,根据丹麦的一项研究,41种最常见的高血压药物不仅都不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且有9种药物似乎可以降低抑郁风险。 该研究于8月24日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高血压》(Hypertensi...
【Nature子刊】首次证实:染色体外DNA促进了多种侵袭性肿瘤的生长,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
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但在癌症中,基因可以在染色体或环状染色体外DNA (ecDNA)中扩增,其频率和功能意义尚不清楚。近日,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的研究人员报告说,ecDNA是人类癌症中的一种常见事件,至少在14%的人类肿瘤中发生,在最恶性的癌症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包括胶质母细胞瘤、肉瘤、食管癌、卵巢癌、肺癌、膀胱癌、头颈部癌、胃癌等。 &...
【突破】清华大学徐弢团队首次利用微型机器人+体内生物打印治疗胃创伤
原位体内生物打印示意图,以治疗胃壁损伤为例 徐弢教授等科学家首先提出了原位体内生物打印的概念, 以解决传统生物打印中的现有缺陷。他们表示,通过使用微型机器人结合“原位体内生物打印”的新概念在体内进行了组织修复,已经向治疗胃创伤的新方法迈出了第一步。该研究发表在《生物制造》上。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安装到内...
【PNAS】重大进展!科学家首次识别视神经干细胞,或可治疗视力丧失!
目前,超过300万美国人患有青光眼,并导致12万患者失明。青光眼是由视神经受损引起的疾病,这种神经损伤通常与眼内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导致眼内压力升高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视觉盲点会逐渐扩大。 近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的研究人员首次在视神经区域中识别出干细胞,该区域的干细胞将信号从眼睛传递到大脑,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Nature子刊】七年之后又获进展!英国科学家首次在人体活细胞中观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2013年,在DNA双螺旋结构发表60周年之际,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带领的团队首次宣布在人体基因组中发现四螺旋DNA结构,这些结构主要存在于DNA中富含鸟嘌呤(G)的部分,并将其称为“G-四联体”(G4s),但当时还不清楚G-四联体在基因组中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只是猜测它可能与某些癌症基因存在关联。到2016年,他们发现G-四联体存在于调控基因特...
【新发现】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爱荷尔蒙”催产素可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
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进行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及其之间的连接会缓慢退化,从而导致严重的记忆力丧失、智力缺陷、运动技能和沟通能力下降。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脑神经元周围簇中聚集了一种称为淀粉样蛋白(Aβ)的蛋白质,这阻碍了它们的活性并触发了它们的变性。 由东京理科大学的斋藤明吉(Akiyosh...
【新发现】武汉科学家首次发现,姜黄素具有抗病毒特性,或可预防多种疾病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王冠而得名。目前为止发现,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近日,中国武汉的研究人员发现,姜黄素可以预防一种甲型冠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感染。在较高剂量下,该化合物还可以直接杀死病...
【新发现】首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3D打印厘米级人类心脏泵,能够正常运转
在一项开创性的新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3-D打印了一个厘米级的人体心脏泵。这项发现可能对研究心脏病产生重大意义,心脏病是美国每年60多万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出版的《循环研究》杂志的封面上。 &ems...
【Cell】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肺腺癌蛋白质组完整图谱
尽管近年来,肺腺癌(LUAD)的基因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很大比例的LUAD患者仍缺乏针对性的治疗策略。而由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此对LUAD进行全面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填补基因组异常与致癌蛋白质功能之间的知识空白。近日,中科院等国内多家机构的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上揭示了肺腺癌蛋白质组完整图谱,为肺腺癌的精准医疗提供了宝贵资源。 这项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磷酸化蛋...
【Nature】刘如谦团队再作创举!首次开发线粒体基因编辑工具!
还记得18年诞生的两名基因编辑婴儿吗? 此前,霍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富人将能够编辑子女的DNA,提高其记忆力和疾病免疫力......,没得到改造的人类可能无法竞争,逐渐绝迹,或者变得不重要,人类会展开自我设计的竞争。” 而后,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受精卵并植入母亲子宫,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