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快讯】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首次公开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GDC)信息显示,1月26日,该中心收录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提供的5株2019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这是自2019年12月该病爆发以来,国内公共数据平台首次公开发布数据。此前科学家陆续获得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一般递交到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
今日《细胞》封面:首次看清体内所有癌症转移!科学家们发现将近四分之一的位点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在全世界范围内,癌症是最为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杀死这些病患的,其实并不是最初的癌症,而是癌症发生的转移。事实上,超过90%的癌症患者是因为癌症转移才去世的。 既然癌症转移那么凶险,我们开发一点药物,抑制癌症转移不就好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癌症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癌症为何转移,如何转移,又会转移到何处。更糟糕的是,由于我们的身体不是透明的,现有...
《Nature》子刊:化疗引发基因突变?癌症治疗毒副作用关键机制首次揭秘!
一直以来,诸多关于癌症的研究都是围绕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癌症而展开,却鲜有关于癌症治疗导致基因突变的研究报道,近期,由ICREA研究员、生物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庞培法布拉大学助理教授Núa López-Bigas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描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6种疗法引起的基因改变(5种基于化学疗法的药物和放疗),该研究结果已同步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
微型人造大脑首次产生类似早产儿脑电波信号,神经元或已建立数十亿个连接
当扁豆大小的神经细胞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生长时,它们开始发出有节奏的电信号。在《细胞干细胞》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从人类干细胞中培育的大脑类器官产生的脑电波,随着发育的进展变得更加复杂,并在微型大脑中形成功能神经回路。而且这些脑电波与人类婴儿发育大脑中的某些特征相同。 科学家们用发育了功能性神经网络的干细胞创造出的微型大脑,尽管大小只有人类大脑的一百万分之一,但它们是第一个被...
血液检测率高达94%,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获将首次获得突破!
导语:《都挺好》中“作妖大王”苏大强从开始的全民讨伐,到最后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收获了一大票眼泪。是的,阿尔茨海默病(AD)就像“小偷”,一点一点地偷走你的记忆,它如此可恨,可我们依然束手无策,一批又一批临床试验的失败让我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如今,峰回路转,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
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膀胱癌患者尿液分离出并成功培养可稳定扩增传代的膀胱肿瘤细胞
膀胱癌是中国泌尿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膀胱癌发病率逐年增长。同时膀胱癌复发率高,浅表性膀胱癌的五年复发率高达60-70%,一旦发生进展,预后差,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五年死亡率高达65%。 针对膀胱癌患者的常规治疗如化疗等疗效有限,副反应较大,耐受性差,特别是晚期膀胱癌患者身体情况差,对药物的耐受性差,生存期短,对各大指南中推荐的标准治疗反应率低,...
重磅!乳腺癌NCCN指南更新,PIK3CA检测及治疗方案首次写进指南!乳癌基因时代到来
就在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7月2日,美国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了乳腺癌指南(2019 V2版),本次更新内容不多,但有2点必须给大家分享. 1. NCCN指南推荐H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行PIK3CA的基因检测。 PIK3CA突变检测可以对肿瘤组织或外周血液循环肿瘤DNA(液体活检)进行。如果液体...
2019最新SCI影响因子出炉:祝贺CBT杂志的影响因子从3.4升到5.097,在近35年的历史中首次突破5分!
6月20日,汤森路透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18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发布。 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CBT, 《细胞生物学与毒理学》)是一本国际期刊,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毒理学等领域发表高水平的科学论文。该杂志包括亚细胞和细胞系统的研究源自原核和真核细胞类型和动物研究。该杂志主要的焦点是有关基本生物学和细胞系统的...
中国科学家首次为微创胃癌治疗提供“中国模式”
胃癌是世界第二高发恶性肿瘤,42%的新发病例在中国,8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发展至局部进展期,是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肿瘤疾病。 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了一项胃癌微创手术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供了腹腔镜微创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揭示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具有确切的远期...
刚刚!科学家首次在母体内发现半同卵双胞胎!
我们知道,双胞胎按形成过程,可分为同卵双生、异卵双生和半同卵双生。在同卵双胞胎相同的情况下,单个精子使卵子受精,然后卵子分成两个,产生共享相同DNA的婴儿。在兄弟或双卵双胞胎中,两个不同的卵被两个不同的精子受精。对于半同卵双胞胎,一个卵被两个精子受精,形成三倍体,然后分成两个。 2014年,一名28岁的澳大利亚女子怀孕6周时进行超声波检查,医生发现胚胎如同卵...
华人学者携手David Liu课题组!首次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成功治疗酪氨酸代谢病!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由于其便捷、可编程的特点,自问世以来获得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科学家可以利用CRISPR-Cas系统在基因组的特定位点对DNA序列进行编辑。为了弥补这一缺陷,Broad 研究所华人学者David Liu实验室在CRISPR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碱基编辑器,从而实现了直接将一个碱基或碱基对转换成另一个碱基或碱基对(例如将A-T转换成G-C...
Nature:科学家首次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全面测序!解码免疫系统!
BCR——独特的受体多样性 BCR的免疫活化是启动体液免疫的关键步骤,赋予个体识别各种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巨大潜能。 重链分为可变区(V区)、恒定区(C区)、跨膜区及胞质区;而轻链则只有V区和C区。 破译BCR受体多样性的关键就是对V区“少数基因”的准确测序。 谁能代表V区的“少数基因”呢?有研究指出,C...
消灭肿瘤有望!液体活检首次引入儿童脑胶质瘤!
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儿童国家卫生系统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液体活检可以帮助医生监测那些患有弥漫性中线脑胶质瘤孩子的治疗效果。该研究以《Clinically Relevant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umor Surveillance of Pediatric Diffuse Midline Gliomas Using ...
《自然医学》双重磅: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体内修复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遗传病终于迎来治疗希望 | 科学大发现
今天,基因编辑技术再次迎来里程碑事件。 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和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研究团队,背靠背在著名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研究论文。 他们分别使用老牌的基因编辑技术ZFN[1]和TALENs[2]成功在活体内消除了线粒体中导致疾病的突变DNA(CRISPR因为多种原因,没能拔得头筹)。 这是科学家首次...
Cell首次公布新兴RNA编辑:CRISPR-Cas13d的细节
在过去几年中,CRISPR-Cas9已经迈过了实验室的限制,进入了临床研究的阶段。这种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可以纠正个体细胞内的缺陷,未来可以治愈或预防多种人类疾病。但Cas9系统改变的是DNA,而不是RNA,一些专家认为CRISPR平台实际上也可以用于修改RNA。 现在,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首次报道了CRISPR-Cas13d的详细分...
誉衡PD-1首次亮相2018年中国临床肿瘤大会 I期临床研究数据成绩喜人
一年一度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2018 CSCO)正在厦门如火如荼地举行,作为中国每年一次的高规格肿瘤学术交流会议,肿瘤免疫治疗仍是本次大会各方关注的热点,而PD-1/PD-L1抗体的研究进展则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焦点。 本次会议上,多家药企陆续公布了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数据。其中,誉衡生物委托药明生物开发的全人创新抗PD-1抗...
近200年来首次:中国医疗器械登上《柳叶刀》
根据试验结果,火鹰作为第三代靶向药物洗脱支架,在植入患者体内后,受到治疗的血管区域能够在早期快速愈合,因为其创新性的微槽包裹药物、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设计,以及较低的载药量(仅需同类产品三分之一的载药量即可实现同等疗效),安全性大幅增加,可有效减少晚期血栓事件的发生。 据了解,在心脏支架领域,药物的承载是一个困扰业内多年的难题...
Science | CRISPR超级大牛Doudna首次发现Cas12a的抑制蛋白
iNature Cas12a(Cpf1)是一种CRISPR相关核酸酶,对合成基因组工程,农业基因组学和生物医学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 虽然携带CRISPR-Cas9或CRISPR-Cas3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细菌有时获得编码抑制Cas9,Cas3或DNA结合级联复合物的抗CRISPR蛋白的移动遗传元件,但是没有发现CRISPR-Cas12a的这种抑制剂。2018年9月7日,加州大学伯克...
《柳叶刀》子刊:突破!科学家首次证实,基于CT影像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判断癌症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 临床大发现
免疫治疗在癌症统治的世界里不断攻城略地。 癌症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但遗憾的是患者很难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免疫治疗泽被的那些人。 目前的临床统计显示,PD-1抑制剂只能在20%-50%的晚期实体瘤病人中发挥作用[1]。受益的患者究竟是谁?目前找到这些患者的手段有限。 因此,找到一种可靠的生物标志来指导免疫治疗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