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2855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Circulation】近6万新冠患者研究表明57%心肌炎患者没有急性肺损伤

2022-12-30

急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罕见的心血管并发症,近日,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的研究对欧美23 家医院5.6 万余住院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每1000人中明确/很可能为2.4人。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17 心肌炎  0...

覆盖所有毒株的新冠疫苗来了?斯坦福大学研发,比 mRNA 强百倍

2022-12-30

最近,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基于铁蛋白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产生强效、持久、广谱的中和抗体。实验结果显示,新疫苗所能引起的抗体反应,要比现有的mRNA疫苗强100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涵盖所有已知的变种。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12.25.521784v1#page ...

国产新冠药登顶国际期刊:研究发现国产VV116疗效不差于Paxlovid且更安全

2022-12-29

2022年12月28日,上海瑞金医院赵任教授、上海仁济医院皋源教授和上海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合作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发表题为“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轻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在至持续临...

【Circulation】预防心脏“罢工":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能活动

2022-12-29

近日,根据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进行 150至300分钟的适度体力活动,或75至150分钟的剧烈活动,将有助于减少60%以上的心力衰竭(HF)风险。此结果数据已排除了临床、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干扰。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epdf/10.1161/CIRCULATIONAHA.1...

【ACS NANO】纳米与光学的“温柔”组合:实现精准、可量化药物递送

2022-12-29

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IL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克服了上述两个挑战——通过对纳米技术和光学技术的结合,研究者们制造出了一种纳米钻石颗粒;这种纳米钻石颗粒十分微小,它们可以穿透皮肤来递送药物。此外,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的、基于激光的光学方法;该方法可以对穿透到皮肤各个层级的纳米钻石颗粒进行量化,并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确定它们在身体组织中的位置和浓度;从而消除...

【Nature】首次揭示溶酶体修复的核心机制,理解衰老更近一步

2022-12-29

9月7日,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的谭小军博士与衰老研究所所长Toren Finkel博士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 phosphoinositide signalling pathway mediates rapid lysosomal repair ” 的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论文。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描述了一种溶酶体修复的核心途径:PITT途...

基于液体活检CTC与ctDNA的MRD检测临床应用

2022-12-29

1MRD检测 1.1  MRD检测介绍 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或之后,其体内仍有少量肿瘤细胞或者微小病灶的临床状态,也叫分子残留病变(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或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诊断阈值比临...

【ADV SCI】南京大学等合作开发新型纳米平台,实现恶性肿瘤低氧微环境光动力/化疗协同治疗

2022-12-28

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郑州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蛋白质杂交纳米平台(ODP-TH),在肿瘤缺氧区域实现了氧转运和蛋白质同源性识别,实现了对乳腺癌、胶质瘤等多种肿瘤的有效治疗。 其研究成果于12月21日发表于 Advanced Science 期刊。 https://onlinelibrary.wi...

【PLOS BIOL】古代化学解释为什么生物使用ATP作为通用能源货币

2022-12-28

在细胞中,ATP被普遍保存以作为主要能量货币;ATP通过磷酸化作用与缩合反应来驱动新陈代谢。这种深层保存(deep conservation)表明,ATP是在生化进化的早期阶段产生的。 然而,嘌呤合成需要6个与ATP水解相关的磷酸化步骤。此种自催化要求(用ATP来合成ATP)意味着需要一个处于更为早期的、生命起源前(prebiotic)ATP相当物(ATP eq...

【Nature子刊】“点击”化学的又一应用:精准识别癌细胞蛋白,助力疾病追踪

2022-12-28

10月25日,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Cell-specific bioorthogonal tagging of glycoproteins”的文章。此研究展示了称为“生物正交细胞系特异性标记糖蛋白(BOCTAG)”的新策略。运用该策略,研究者可以识别特定类型细胞释放的蛋白质(即使这些细胞处于具...

【Nature子刊】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刘芝华等:表征中国人群队列食管癌体细胞基因组结构变异

2022-12-28

10月2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刘芝华和山西医科大学崔永萍等研究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somatic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528 Chinese individuals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该研究对52...

【Nature子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型多组学研究发现药物靶点及生物标志物

2022-12-2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影响着全球约四分之一人口,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是NAFLD的第一阶段——此时,由不明原因(除了过度饮酒或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

【Nature】对自闭症大脑最全面的分子研究

2022-12-28

神经精神性疾病通常缺乏明确的脑部病理学;而自闭症尤为如此——相比于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自闭症一直缺乏明确的病理学解释,进而加大了开发有效治疗方法的难度。最近有研究表明,神经精神性疾病涉及分子水平的调节障碍,表现为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的改变;对于孤独症谱系障(ASD)而言,这种分子病理学涉及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免疫相关的基因上调,突触基因的下调以及皮层中基因表达梯度...

【Nature子刊】精准定量和定位!DNA纳米转运蛋白解决癌症治疗最大挑战

2022-12-28

治愈疾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始终维持药物最佳剂量  01  幸运的是,上述挑战有望从我们人体自身的生物学系统运作机理中找到解决方法。大自然已经发展出各种机制来实现分子的最佳自我调节剂量。例如,蛋白质转运蛋白在人体内扮演了分子缓冲剂的角色——通过类似于pH缓冲液的机制,这些蛋白质转运蛋白能够维持游离活性分子的精确浓度;此外,这些转运蛋白...

【Nature子刊】南医大苏川课题组:发现严重感染导致宿主免疫抑制新机制

2022-12-28

研究背景  01  除了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组织损伤外,严重感染还可诱发免疫抑制,导致病原体清除受损和继发感染增加。例如,免疫抑制通常与严重脓毒症、2009 年H1N1 流感、COVID-19、血吸虫病等患者的严重继发感染密切相关。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免疫抑制的机制将有助于制定更好的严重传染病临床干预策略。 T细胞衰老在衰老过程中被广泛研究...

HLA-B*5801基因检测|关于“痛风性关节炎”——从检测到安全用药

2022-12-28

每年的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提醒人们,对关节炎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致残。 关节炎是指关节内以炎症损害为主要特点的一类风湿性疾病。关节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老化、免疫、感染等,而痛风是其常见病因之一。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是由痛风引发的多因素关节病,患者由于血尿酸(uric acid,UA)长期处于高水平,最终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滑膜囊、...

【Nature子刊】为何节食减肥会反弹?中科院新研究发现了内在机制并提出预防方法

2022-12-27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肥胖患病率增加了两倍。肥胖是一项重大的健康挑战,它大大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几种癌症甚至严重冠状病毒病2019 (COVID-19)等疾病的风险。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内稳态的不平衡,即吸收的卡路里太多,而消耗的卡路里太少。影响能量内稳态的环境和遗传因素都有助于肥胖的发展。就环境因素而言,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有:总热量摄入、身体活动、环境温度、...

今年3篇!湖北大学李珊珊/余希岚团队揭示了SESAME调节自噬和端粒沉默的分子机制

2022-12-27

2022年12月6日,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珊珊/余希岚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共同通讯发表了题为“SESAME-catalyzed H3T11 phosphorylation inhibits Dot1-catalyzed H3K79me3 to regulate autophagy and telomere silenci...

【JAMA】体重指数(BMI)影响着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复发和治疗模式!

2022-12-27

研究背景  01  体重指数(BMI= 体重数值(单位:千克) /身高数值(单位:米)的平方)是衡量肥胖最广泛的指标之一,且容易测量。先前的研究表明,高BMI值与雌激素受体(ER)阳性、ERBB2阴性(以前称为HER2或HER2/neu)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有关联。例如在E1199试验中,研究者在4770例ER阳性、ERBB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观察到了持续增加的BMI...

【Nature】不爱运动不是你的错!宾夕法尼亚大学发现肠道菌群调控运动意愿和表现

2022-12-27

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大群实验室小鼠中,跑步表现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表现较好的动物体内存在某种肠道细菌。研究人员将这种影响追溯到细菌产生的代谢物小分子,这种代谢物刺激肠道中的感觉神经,在运动时增强控制动机的大脑区域的活动。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助理教授Christoph Thaiss博士说:“如果我们能证实人类也存在类似的途径,就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人们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