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44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Cancer Cell】突破!新方法让KRAS癌症基因向免疫系统说“吃我”
9月12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人员在著名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发表题为“A covalent inhibitor of K-Ras(G12C) induces MHC class I presentation of haptenated peptide neoepitopes targetable by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一种新的治疗...
【Cancer Cell】南医大沈洪兵、胡志斌团队揭示肺癌致病变异的遗传新机制
2022年9月15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团队和胡志斌团队合作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迄今为止最大的非小细胞肺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并通过 SNP 阵列进行基因分型。这项成果不仅为未来基于阵列的关联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面板,而且描绘了 NSCLC 罕见致病变异的全貌。 https://www.cell.com/can...
【Cell Research】西湖大学宋春青/申恩志开发新技术:实现活细胞中非重复 DNA 的高灵敏度成像
2022年9月14日,西湖大学宋春青及申恩志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该研究表明CRISPR FISHer能够通过相位分离介导的信号放大,对活细胞中的非重复性DNA进行高灵敏度成像。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2-00712-z 基因组成像 01 ...
【Science】世界首次!上科大刘志杰/华甜团队破解首个苦味受体结构
9月16日,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和华甜联合研究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研究长文“Structural basis for strychnine activation of human bitter taste receptor TAS2R46”,成功破解苦味受体的“神秘面纱”——国际首个苦味受体结构。 https://www.science.org/doi/1...
【Science子刊】打破传统观念!北京大学罗冬根团队发现维持昼夜节律的新机制
9月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冬根研究员团队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n extra-clock ultradian brain oscillator sustains circadian timekeep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维持昼夜节律的新型电信号及其神经机制。原来,主时钟不是自给自足的,无法维持自由运行的行为节奏,而是需要来自时钟外超电位脑振荡...
【Cell子刊】浙江大学团队揭示了钾离子在肿瘤微环境中调控巨噬细胞免疫代谢的机制
2022年9月13日,浙江大学王迪及丁克峰教授共同通讯在《Cell Metabolism》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肿瘤内高K+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抗肿瘤能力。研究人员将向内整流的高K+通道Kir2.1确定为高K+ TME中TAM功能极化的中枢调节剂,其有条件的耗尽会让TAM重新极化为抗肿瘤状态,以此依次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力。 https://ww...
【Cell】斯坦福研究人员构建出最复杂、最完整的合成微生物组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了最复杂和最完整的合成微生物组,创造了一个由100多种细菌组成的群落,这些细菌物种被成功移植到小鼠体内。通过添加,删除和编辑单个物种的能力将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组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开发出一流的微生物组疗法。 许多关键的微生物组研究都是使用粪便移植完成的,粪便移植将整个天然微生物组从一个生物体引入另一个生物体。虽然科学家们经常使一...
【Cell子刊】曹雪涛院士团队揭秘葡萄糖代谢的增加促进癌症转移
9月8日,发表在《Cancer Cell》上的题为“Increased glucose metabolism in TAMs fuels O-GlcNAcylation of lysosomal Cathepsin B to promote cancer metastasis and chemoresistance”研究论文,意为TAMs中葡萄糖代谢的增加,促进了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的O-葡萄...
【CELL DISCOV】西湖大学郭天南等团队结合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人工智能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
9月6日,西湖大学郭天南和李子青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在Cell Discovery 发表了一篇题“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fines protein-based classification of thyroid nodules”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定义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组别用于诊断甲状腺结节分类。 研究背景 01 先...
【Science】国际关注!陈子江院士团队发表人类早期胚胎翻译组图谱,揭示生命初期关键机制
9月8日,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陈子江院士、赵涵教授团队联手清华大学颉伟教授团队,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翻译调控新机制,以长文形式在《Science》发表题为“ Translatome and transcriptome co-profiling reveals a role of TPRXs in human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的文章。 ...
【Cell子刊】南京大学毕艳团队首次发现外泌体介导脂肪-大脑间通讯机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毕艳教授团队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李靓副教授团队合作,在 《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外泌体介导脂肪-大脑间通讯并促进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2)00347-3?...
【Cell子刊】上海交大房静远教授团队关于结直肠癌防治靶点的最新综述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房静远教授团队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发表最新综述,总结了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CRC)中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机制,并将具核梭杆菌作为CRC早期预警和预后预测标志物。 https://www.cell.com/trends/microbiology/fulltext/S0966-842X(22...
【Science子刊】换了一个器官后,肠道微生物组生态失调后果有多严重?
8月31日,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fter 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如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第一,通过使用宏...
【Science子刊】科学家确定了三种蛋白质:可在心脏病发作后维持心脏功能
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它的阳性临床前数据概述了这三种蛋白质的机制,这些蛋白质已被证明可以在小鼠心脏病发作后恢复其心脏功能。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o0699 “搜索引擎”Funsel 01 ...
【Cell子刊】蛋白质RAF1的结构揭示:开发抗肺癌新药的关键步骤
9月1日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的一项新研究的结果为设计RAF1降解剂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这些降解剂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KRAS抑制剂联合使用,都可以在KRAS癌基因诱导的肺腺癌患者中产生重要的治疗效果。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97276522007973?v...
【Science】中科院最新研究:创建世界首个染色体融合小鼠,开辟哺乳动物染色体编辑新领域
8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李伟与周琪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A sustainable mouse karyotype created by programmed chromosome fusion”。该研究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的可编程连接,并创建出具有全新核型(染色体组型)的小鼠。 这...
【Cell子刊】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贪吃鬼”神经元,看到食物就发亮
“食物是人类社会互动和文化习俗的核心。“南希·坎维舍(Nancy Kanwisher)说,“食物是我们文化认同,宗教实践和社会互动以及人类所做的许多其他事情的许多元素的核心。”这些发现基于一个大型公共数据库的分析,该数据库通过人类大脑对一组10,000张图像的反应,提出了许多关于这种神经群体如何以及为什么发展的额外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探索人们对某些食物的反应是如何根据他们的好恶...
【Cell】第一张T细胞受体结构图像问世,揭秘T细胞受体作用机制!
许多表面受体通过在配体结合后改变其空间结构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到目前为止,这种机制被认为也与T细胞受体有关。由法兰克福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的Lukas Sušac,Christoph Thomas和Robert Tampé领导的研究人员与牛津大学的Simon Davis和Max Planck生物物理研究所的Gerhard Hummer合作,首次成功地可视化了一种与抗原结合在一起的膜结合T细胞...
【Science】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首次揭示人源IgM-B淋巴细胞受体组装的分子机制
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该研究的相关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IgM同种型B细胞受体(IgM-BCR)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膜结合的IgM(mIgM)与Igα和Igβ异源二聚体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从而回答了B细胞受体如何组装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同时也为基于B细胞受体的免疫疗法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 https://www.science.o...
【Science子刊】王泽峰/汪洋团队联合发文——癌症中广泛的长度依赖性剪接失调
癌症中的剪接失调已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分子特征,在癌症的生物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系统地分析转录组测序的大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长度依赖性剪接失调的一般趋势,其中短外显子更有可能被错误剪接。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王泽峰教授团队、大连医科大学汪洋教授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CASE的面板,作为可靠的癌症分层标志物和生存的强预测因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