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2000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蔡志坚团队发现肿瘤细胞外囊泡调节抗PD-L1治疗耐药性机制

2022-12-27

2022年10月11日,浙江大学蔡志坚团队在《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外囊泡通过诱骗抗PD-L1调节抗PD-L1治疗耐药性。研究发现PD-L1+ TEVs在很大程度上诱骗了αPD-L1, TEVs结合的αPD-L1被巨噬细胞更快地清除,导致对肿瘤PD-L1的封锁不足和随后的αPD-L1治疗耐药。通过Rab2...

【Nature子刊】浙江大学叶招明教授团队揭示化疗引发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2022-12-27

近日,浙江大学叶招明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Metabolic control of CD47 expression through LAT2-mediated amino acid uptake promotes tumor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化疗促进巨噬细胞分泌IL-18,提高骨肉瘤免疫检查点CD47的表达,从而促进...

【Nature】诺奖技术新贡献!研究人员揭示了驱动肠癌发展的关键蛋白质结构

2022-12-27

近日,研究人员使用获得诺贝尔奖的显微镜技术,揭示了tankyrase蛋白如何通过自组装成3D链状结构来打开和关闭。该研究论文“Structural basis of tankyrase activation by polymerization”发表在《Nature》杂志上,通过对tankyrase蛋白的关键结构见解,表明了其在帮助驱动肠癌方面的重要作用。 https...

【Nature】核酸疫苗领衔,2023年值得关注的医学研究事件!

2022-12-26

近日,Nature杂志展望了2022年将会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其中包括mRNA疫苗、CRISPR疗法等。由于组织工程的研究捷报频传,软骨培养成功,血管培养成功,可以预计诸多组织的培养成功,对修复外科、畸形矫正等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下一代疫苗  01  继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成功部署mRNA疫苗之后,其中许多疫苗正在开发中。德国...

【Nature子刊】T细胞“叛敌”!最新研究发现:当T细胞力竭时,抑制抗肿瘤免疫力

2022-12-26

当免疫系统的主要杀癌剂T细胞加班加点地与肿瘤作斗争时,它们会进入疲惫状态,不再正常运作。来自匹兹堡大学和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于12月21日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研究论文,报告说,肿瘤的低氧环境可以促使这些疲惫的T细胞改变忠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而不是对抗癌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

北大曹云龙入选《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基因组学准确预测新冠突变

2022-12-15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入选。Nature这样介绍:“曹云龙:新冠预测者(COVID-predictor),帮助追踪新冠病毒的演化,并预测了导致新变异株产生的重要突变。”‍曹云龙一直专注于单细胞测序的技术开发,他的研究成果帮助追踪新冠病毒演化,并预测了导致新变异株产生的部分突变。 改进的高通量方法 01...

【Nature】加州大学开发细胞“胶水”治愈伤口,还能再生组织和神经!

2022-12-13

细胞之间通过交换生化信号进行协调,但是它们彼此间也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从而构建出我们生存下来所需的身体结构,比如眼睛,肺部和心脏。研究人员提供了研究关于人类健康的其他关键问题的基础,比如癌症如何形成和扩散,或如何构建器官。总体而言,这些工具为细胞和组织工程以及系统研究多细胞组织提供了强大的新功能。 再生医学进了一步  01  再生医学标...

【Nature】强强联合!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和牛津大学合作开发新方法发现自身免疫起源,颠覆数年错误认知!

2022-12-10

这一点终于可以改变了。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方法,可以找到驱动自身免疫的关键蛋白质片段,以及对它们做出反应的免疫细胞。该研究于12月7日发表在《Nature》上,为诊断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有前途的途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

【Nature】抗癌黄金时间出炉!日内瓦大学研究发现对抗癌症的更有效的免疫机制

2022-12-08

现在,研究小组证明了免疫系统的节律性,特别是其关键的“哨兵”树突状细胞的节律性,对肿瘤的生长以及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有着迄今为止意想不到的影响。该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结果表明,仅仅改变治疗的给药时间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其疗效。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05-0#author-informa...

重大发现 | Nature报道中性粒细胞“叛变”可促进肝肿瘤恶化发展

2022-12-07

近年来,肝癌在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全球近一半肝癌患者在中国。同时,肝癌是所有实体恶性肿瘤中,预后效果最差的癌种之一,我国肝癌 5 年整体生存率仅 14% 左右,每年约有 50 万人死于肝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是肝癌患者耐药、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们对肝癌免疫微环境(TIME)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且界限不清晰,这阻碍了肝癌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单细胞研究技术的发展使得解析临床多种...

【Nature子刊】抗肿瘤疫苗跨越式进展!南京大学刘宝瑞教授团队开发出可促进全身抗肿瘤的原位疫苗

2022-12-05

12月3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表达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和共刺激物OX40配体融合蛋白的基于乳酸乳球菌的益生菌食品级原位接种(FOLactis)。研究论文“Engineered Lactococcus lactis secreting Flt3L and OX40 ligand for in situ vaccination-based cancer...

【Nature子刊】这个“明星”药物为何只对雌性“感冒”?

2022-12-02

女性的预期寿命大大高于男子。然而,妇女也更经常遭受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让男性和女性一样长寿,让女性在晚年和男性一样健康。但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差异来自哪里”,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所吕宇轩博士解释说。 雷帕霉素老药新用  01  雷帕霉素被发现几十年来,一直在临床医学中用来抗器官移...

【Nature子刊】再进一步!中山大学潘志忠、丁培荣教授团队发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

2022-11-29

11月28日,中山大学潘志忠、丁培荣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Inflammation promotes resistance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colorectal cancer”,阐明了炎症促进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

肿瘤微环境再次登顶 Nature! 看看国内顶尖团队的研究进展

2022-11-25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攻克癌症的曙光。 TME 是指肿瘤细胞存在的周围微环境,包括周围的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源性炎性细胞、各种信号分子和细胞外基质。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复杂环境,而这微环境内的免疫细胞及其调节方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就像是种子与土壤的关系...

【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发现增强溶瘤病毒疗法新策略,促进长期抗肿瘤免疫!

2022-11-24

2022年11月22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Expanding cross-presenting dendritic cells enhances oncolytic virotherapy and is critical for long-term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了在溶瘤治疗中增加交叉...

【Nature子刊】突破!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放疗联合 CD47 阻断抗肿瘤的潜在机制

2022-11-24

近日,研究发现CD47阻断可有效增强SCLC临床前模型中放疗的局部抗肿瘤作用。相关文章“Radiotherapy in combination with CD47 blockade elicits a macrophage-mediated abscopal effect”发表在《Nature Cancer》上。研究表明,放疗和CD47阻断后抗肿瘤巨噬细胞的全身激活对于患有转移性疾病的癌症患...

【Nature子刊】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9%!研究发现预测结直肠癌治疗效果的新基因!

2022-11-23

近日,西班牙瓦尔德西布伦大学医院Elena Elez和瓦尔德西布伦肿瘤研究所Rodrigo A. T oledo团队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报告了RNF43突变型组患者的ORR翻倍,疾病进展风险降低49%,死亡风险降低68%,提出RNF43突变类型可作为预测BRAF/EGFR联合抑制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19...

【Nature】单细胞分子图谱,揭秘微生物群对癌症空间和细胞异质性的作用!

2022-11-21

导读:肿瘤相关菌群是人类癌症类型肿瘤微环境的固有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肿瘤内宿主-微生物群的研究主要依赖于bulk组织分析,模糊了肿瘤内微生物群的空间分布和局部效应。最近,有研究团队使用原位空间谱分析技术和单细胞RNA测序,揭示了宿主-微生物在空间、细胞和分子上的相互作用。 2022年11月16日,弗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的Susan Bullman等人在Nature发表了题为“Effect o...

【Nature子刊】湖大唐松青、朱海珍教授联合浙大王建莉教授发现急性炎症反应和肿瘤生长的双功能调节因子

2022-11-21

近日,湖南大学唐松青、朱海珍教授联合浙江大学王建莉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RasGRP1 promotes the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restricts inflammation-associated cancer cell growth”,研究表明RasGRP1 可能是急性炎症反应和肿瘤生长的重要双功能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