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胡盛寿院士文章:让中国患者享最佳诊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撰写的大型综述性文章“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学习型医疗卫生体系,让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结果”,于2015年10月10日在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上刊出。
十亿分之一秒内寻基因变化
毫厘之差,已远不能形容现代科技测量的变化范围。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飞行时间质谱仪,能在纳秒级对物质分子量进行测定,更敏锐地发现基因变化。记者日前获悉,该技术产品已获得北京市科委新技术新产品认证。
新型检测技术面世:对所有已知病毒都有效
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技术,能够检测几乎所有已知的能够感染人类和动物的病毒。这一测试有助于医生诊断感染,不管他们有没有相关的线索。
乳腺癌早期诊断,从看似正常的乳腺细胞下手
家族性乳腺癌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毕竟只占少数,绝大多数的乳腺癌是散发的。它们在临床表现、放疗反应、预后及结果上存在个体差异。然而,目前却没有一种很好的标志物来预测女性患病的风险。
精准医学之关键致病性蛋白异构体分析
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在美国国会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医学研究从个体化医疗进化到精准医疗时代。精准医疗计划在基因组研究计划基础上,突显蛋白质组研究和代谢组研究和互联网医学的重要性。
【综述】问路液体活检临床应用
2015年CSCO大会刚刚落下帷幕,精准医疗当仁不让的成为吸引近2万名与会者讨论的热门话题,而热门中的热门又当属“液体活检”。
谈谈乳腺癌21基因检测
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公布乳腺癌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为雌激素受体呈阳性、淋巴结未扩散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乳腺癌21基因检测。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问题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为创刊号的一部分,该杂志邀请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学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八大问题。
科学家研发迷你大脑模型:可用于药物测试
如果你想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迷你大脑,那么你现在可以去找科学家要配方了。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以相对便宜的造价造出大脑模型,并在其身上其测试药物,取代实验室老鼠。
他们破译了“生命修复”的“分子密码”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和拥有土耳其、美国双重国籍的阿齐兹·桑贾尔分享这一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写道: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分子水平上描绘出细胞如何修复DNA并维护遗传信息,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活细胞功能的基本知识,其中的一些发现可用于抗癌新疗法的研发。 何为DNA修复?其研究为何有助于癌症治疗?记者采访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研究...
诺奖热门:CRISPR基因编辑系统亮点研究小盘
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进入了目前的倒计时阶段,很多研究机构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预测名单,其中不乏近几年红得发紫的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那么CRISPR真的能上榜吗?
【综述】阐明基于基因组学的精准癌症医学研究进展
发表于国际杂志The Annual Review of Genomics and Human Genetics上的一篇综述文章中,来自俄亥俄州大学等处的研究者阐明了如何对基因组学进行翻译用于进行精准化癌症医学的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可以为人类基因组提供必要的研究图谱,而且还可以加速新型技术和分析工具的发展,用于处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结果或将帮助提供新型的DNA测序技术来改善大量数据的分析过程。
多吃甜食易增加患子宫癌的风险
如果女性经常吃饼干、面包或蛋糕等甜食,会增加患子宫癌的风险。与那些很少吃甜食的女性相比,每周吃甜食2至3次的女性,其患子宫癌的风险增加33%。如每周吃甜食三次以上,患子宫癌的风险增加42%。
日本科学家在人工环境中模拟出细胞周期
日本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最新一项细胞生物学研究报告称,在实验室生成的人造细胞,或可解释原始活细胞的复制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即是说,细胞模型可以预测原始细胞周期。
规范EGFR伴随诊断 实现非小细胞肺癌精准医疗
日前,在广州举办的2015年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周晓燕教授就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重要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检测现状和规范化诊疗进行了解读,分享肺癌伴随诊断和实验室质控经验,旨在辅助临床医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指导个性化用药,推进NSCLC精准医疗。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