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发布心脏病重大发现
由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鉴别出了引起常见二尖瓣脱垂(mitral valve prolapse, MVP)的第一个突变基因,当前有大约2.5%的人口受累于这一心脏瓣膜疾病。
生物免疫开创癌症治疗的第四通道
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理论与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生物治疗策略。目前,免疫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并已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免疫治疗学,尤其在癌症的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曹雪涛团队发现免疫炎症消退新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团队日前发现,表观遗传修饰酶Tet2在抗感染炎症免疫反应及消退过程中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为研究如何促进持续性炎症及时消退、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阻止自身免疫病等发生发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机制与学术观点,并为免疫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交叉研究提出了新方向。
Nature:风口浪尖上的CRISPR基因编辑
“扯淡!”,这是哈佛医学院生物工程师Kevin Esvelt看到去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时,口中冒出来的第一个词。这项研究工作描述利用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将突变插入到了果蝇中,并且这种突变可以传递给几乎所有的果蝇后代。尽管有趣,这份研究报告却让Esvelt感到不安:如果基因工程果蝇从实验室中逃出,突变有可能会在整个野生种群中迅速传播。
统计技术帮助癌症研究人员了解肿瘤的构成 针对性
今天,在西雅图举办的2015联合统计会议(JMS2015)上研究人员提出了用于分析新一代测序数据的新的统计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研究不同生物体的基因,如人类肿瘤,而且能够提出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
中国首次发现治疗肾癌的药物帕唑帕尼能治老年痴呆
运用多尺度、多精度理论计算策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国辉科研团队,联手大连理工大学杨永亮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治疗肾癌的药物帕唑帕尼,可以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
巴西科学家发现从响尾蛇中提取的毒素可用于治疗斜
响尾蛇有剧毒,但其毒素也可用于医疗。巴西科学家近日发现从响尾蛇中提取的毒素可用于治疗斜视,其原理与目前用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斜视相似,未来或可成为新的治疗方案。
MRI扫描仪或可运输细胞疗法至机体肿瘤患处发挥
近日,来自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用于成像的核磁共振扫描仪(MRI扫描仪)或可引导基于细胞的肿瘤破坏疗法至机体特异性的靶向位点,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利拉鲁肽或可帮助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减肥
发表在JAMA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莱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尿病的肥胖或过重患者而言,利用新型修饰的胰岛素笔样装置每日注射糖尿病药物利拉鲁肽,并且结合饮食和锻炼,相比安慰剂而言或将有效降低患者体重。
两种新策略或可有效抵御HIV的传播
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处的科学家们表示,目前有两种方法可以抵御AIDS,利用热激蛋白或小分子来攻击HIV起始感染阶段精液中的原纤维;HIV经常会通过精液在个体间传播,其作为男性的生殖液包含有大量名为淀粉样纤维的蛋白片段沉积,这些淀粉样纤维可以帮助病毒吸附到人类细胞上来促进HIV的传播,而研究者也推测降低精液中淀粉样纤维的疗法或可有效降低HIV的传播。
蔓越莓或可帮助有效抵御结肠癌发展
蔓越莓经常被认为可以保护机体抵御尿路感染,但实际上这不仅是它的一个小用处而已;近日,在第250届美国化学学会国家博览会上,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表示,利用蔓越莓提取物来喂食结肠癌小鼠或可帮助有效减少小鼠机体肿瘤的尺寸和数量,而鉴别出蔓越莓中治疗性分子对于开发抵御癌症的新型疗法或将提供一定帮助。
干货:ASCO发布乳腺癌生物标记物临床实践指南
近日,刊登在国际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文章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的科学家阐述了一项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即利用生物标志物来对转移性乳腺癌女性的系统性疗法提供指导性的决策;研究者表示,这篇文章的目就是推荐利用合适的乳腺肿瘤生物标志物实验的结果来帮助指导转移性乳腺癌的系统性疗法。
日本研究实验成功利用ES细胞制造出“胃”
据日本NHK电视台8月19日报道,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团队使用老鼠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验,他们利用构成老鼠体内各部分组织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细胞)成功制造了大小约为3毫米的“胃”。
军事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发表癌症新文章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去泛素化酶OTUD3调控了PTEN稳定性及抑制了肿瘤形成。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17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贺福初院士权威期刊发表肝癌研究新成果
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通过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出TFII-I 发生SUMO化修饰参与了肝癌细胞增殖。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的《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杂志上。
“细胞红娘”蛋白研究取得新突破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理解一种扮演“细胞红娘”角色的重要蛋白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个被称为Netrin1的蛋白可将细胞汇集在一起,并维持细胞间的健康关系。
美国科学家发现控制生物钟的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在白天神经元中高钠离子通道活性会开动细胞,最终唤醒动物;在夜间高钾离子通道活性会关闭细胞,使动物入睡。更好地理解这一机制能够有助于研发新药物解决与睡眠-觉醒问题有关的生物钟困扰。
Nature子刊:基因治疗可以做得更好
通过RNA干扰(RNAi)特异性沉默致病基因,是很有前景的一种治疗策略。这样的基因治疗主要通过反义寡核苷酸(ASO)和siRNA来实现,不过它们在活体内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往往不能有效实现组织递送和细胞摄取。为此,科学家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杂合寡核苷酸。
研究评估了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多基因检测产品的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通过多基因产品测序揭示的突变可能会改变癌症预防和管理策略,尤其是对那些显著的人群,即具有高风险性的乳腺癌或者卵巢癌的易感人群,但是他们并没有BRCA1或者BRCA2基因的突变。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