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口哨响起左右大脑同工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听上去有点像鸟鸣声的古代口哨语言利用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从而向大脑左侧对于沟通交流极其重要的观点发起了挑战。
山西医科大学在新型纳米药物载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随着纳米材料作为药物的载体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给癌症的治疗注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有多种纳米载药系统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纳米材料的毒性、生物相容性等问题,使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基因缺失和重复揭示了我们基因变化的“故事情节”
据EurekAlert!:通过在数目极大的人口中仔细观察拷贝数的差异,研究人员如今对选择过程会如何影响全球各地人口的基因组有了较好的了解。
美用转基因酵母造出止痛药 制药周期大幅缩短成本
酵母不但能用来发面蒸馒头,也能用来制造止痛药。日前,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用转基因酵母生产吗啡类止痛药的方法。
著名医学期刊:女性身高影响早产风险
最近,发表在美国著名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身材较矮的母亲有较短的妊娠期,产出的婴儿也较小,早产的风险也比较高。该研究表明,母亲的身高直接影响着早产的风险。
三大杂志同时揭示胃肠癌中的跳跃基因
近日刊登在Nature Medicine、Genome Research及PNAS上的三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人类癌症组织进行活检均发现了在许多胃肠癌发生期间患者机体所谓的LINE-1跳跃基因处于激活的状态;研究者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人类基因组常规元件中跳跃基因的插入可以引发人类患癌,但研究结果却表明这些转座子(跳跃基因)或许可以帮助作为早期癌症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Nature methods:新技术可显著提高
近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hods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能够大大推动基因组工程领域的发展,应用这一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科学家们靶向特定错误基因,对其进行"编辑",用健康DNA替换损伤遗传密码的能力。
PNAS:不孕不育致病基因是哪些?
近日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实验性策略在人类机体中鉴别出了引发不孕不育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其是人类机体中常见的遗传突变类型,每一个SNP都代表着单一DNA或核苷酸元件的差异。
怕晒?维生素D产前检测须重视
有研究表明,全球有30%~50%的人群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现象,我国的流行病调查显示,39.2%人群属于维生素D缺乏,其中80%为孕妇和新生儿。
先天腰椎峡部裂致病基因发现
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患。温州医科大学近日宣布,该校基因组医学研究院联合第四军医大学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腰椎峡部裂及腰椎滑脱患者的致病基因,即SLC26A2基因编码的Stas功能域存在错义突变。该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遗传突变检测或可帮助改善骨髓瘤疗法
发表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英国伦敦癌症研究院的科学家们表示,对遗传风险因子的检测或可帮助改善骨髓瘤的疗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医生们鉴别出那些患恶性骨髓瘤的患者。研究者指出,我们发现9种遗传特征需要被检测来帮助鉴别可以从强化治疗过程中获益的高风险患者。
科学家阐明肿瘤恶化新机制
科学家们都知道,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样的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可以促进许多癌症的发展,而近日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通过名为MIF的细胞因子或可关闭EGFR的表达,MIF名为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该项研究或为开发治疗癌症的新疗法提供思路,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杂志Nature Cell Biology上。
外周T细胞淋巴瘤疗法——何去何从?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是一种异质性、通常为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包括10%-15%的新诊断NHL患者。
广东发生H5N6禽流感疫情 钟南山称曾传染人
近日,清远市佛冈县通报了一起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今日,钟南山在南国书香节时称,这起禽流感疫情一定要引起警惕,因为此前已经有传到人的先例。
中科院院士组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在人类线粒体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中鉴定了CP1结构域的功能。这一成果发表在八月十三日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
Nature子刊:光遗传学植入装置重要突破
最近,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微型装置,将光遗传学(用光控制大脑活动),和一种新开发的无线充电植入装置相结合,是第一种完全内置的光遗传学传递方法。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八月十七日的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Methods》。
浙江大学Cell Research发表重要成果
器官的大小决定是生物学中最吸引人的不解之谜之一。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一个控制器官大小和肿瘤发生的关键回路。这项研究发表在八月十四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赵斌教授。
栏目推荐
聚焦药靶-NTR |
【精华回顾】李涛教 |
Cell重磅!樊嘉 |
CAR-T绝杀实体 |
“笑一笑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