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分析:病人为何会爱上医生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二十年,于腾讯书院举办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先刚讲述《何谓“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是现代人非常熟悉的词语,常人一般将其等同于“精神恋爱”。先刚教授通过细读柏拉图的文本,一一指正人们对“柏拉图式爱情”的误解。在柏拉图看来,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匮乏,人对人的爱是人对其他人的需要。
杭州市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杭州市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身体不舒服,慢性病要开药,过去总少不了往大医院跑的市民,今后足不出户就能跟自己的医生进行健康状况沟通了。“家庭医生”这个时髦词汇,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昨天,《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杭州人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签约医生。
医生的十大悲哀,旁人知多少?
悲哀之一:医生治病治不了命 那是一个电击伤的病人,他是在阴天钓鱼时,手中的碳素钓鱼杆碰到了高压电线,致心跳呼吸骤停,当病人送到我们医院时正是我值班,病人到医院后心跳、呼吸与血压均没有了。经过我们的积极抢救,慢慢恢复了心跳、呼吸和血压,但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决定行气管切开。
医生如何在三分钟内赢得患者信任
一位医生用多长时间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成功的移情呢?只需要3分钟:一起谈笑,问他们对治疗的看法,了解他们的理解状况,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
医生心里话: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
每天游走于健康与疾患之间,体会生与死的无常,体会职业的精彩与无奈,让医生这个群体格外与众不同。从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等待他们的,就是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不可预知的职业风险。
急救医生的黄金周:长假是奢侈品压力比平日大
“这么好的天气,别人都在微信圈里晒风景、晒美食,可对于我们急诊医生来说,长假却不是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急诊的压力要比平日更大。”昨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科内科胡弘医生是早值班,做了7年急诊科医生,他十分清楚:这又将是忙碌的一天。
外科医生黄新:24小时+7天+365日=“别嫁
365天1500名病人500台手术,习惯晚上12点前不睡觉,习惯憋尿,习惯吃饭不按点,习惯突然“消失”好几天……这种种“症状”拼凑出了一名奋战在一线外科大夫的轮廓。
援外医生: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中国医生好!
1964年8月,江苏省向桑给巴尔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截至今年,江苏已先后向非洲桑给巴尔、南美圭亚那、欧洲马耳他等地派出52批医疗队,累计救治受援国患者800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万例。援外医疗,有着怎样的艰辛和难忘,昨天举行的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大会上,他们进行了分享— 50年前第一批援外,他3个月没吃上一粒大米 今年83岁的戴传孝,目前是省人民医院骨科高级专家。50年前的8月,他作为首批援外医疗队员,被派往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一同前往的还有另外12个队员,涉及内外妇儿等十多个科室。戴传孝说,最大挑战是当地人不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医生。建立信任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1966年,我在桑给巴尔成功完成首例断手再植手术,被当地报纸称为‘奇迹般的手术’。慢慢地,大家以精湛的医术、忘我的精神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高度信任和肯定。”戴传孝昨天回忆起来依旧十分激动。 工作上艰难打开局面,生活上的艰辛也在努力克服,“我们刚到桑岛的3个月里,没有厨师、没有翻译,没吃上一粒米,食物只有当地的玉米、木薯等,相互间一见面就说‘你又瘦了’。”戴传孝说,3个月后,他们可以去中国驻桑给巴尔总领馆吃饭,当时每周最盼望的事就是去吃上一顿米饭。 戴传孝远赴桑给巴尔时,儿子才3岁。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唯一和家人联系的就是书信,妻子写一封信,1个多月后他才能收到。 4年后回国时,儿子已经不认识这个“来自非洲”的爸爸。尽管这样,戴传孝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长眠在那片土地上,他被称为“中国的白求恩” 省中医院中医针灸科医生张宗震是和戴传孝一起出发的,但他未能一起回来。 戴传孝至今还记得那痛苦的一幕。1965年5月21日,当地的室外气温40℃,人坐着不动都满身大汗,但到医疗队看病的人很多,张宗震从早晨就开始忙着为各类病人针灸,午饭基本没顾得上吃,下午又随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谁知,当天夜里,有高血压的张宗震突发脑溢血,第二天清晨开始昏迷不醒。虽经全力抢救,44岁的他还是在5月26日早晨离开了。 听到噩耗,医生、护士、病人都赶来凭吊,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桑给巴尔总统卡鲁姆也来参加葬礼。 葬礼结束后,一名被张宗震医治过的患者给张宗震的家属写一封信,“我读过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他就是白求恩式的中国医生。” 戴传孝说,尽管许多受援国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但患者对中国医生十分尊重,一到中国传统的春节,当地的百姓就会邀请他们去家中作客,都会给孩子换上盛装,手持鲜花迎接他们。“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中国的医生真好!’”戴传孝说。 父子双双去“援外” 有一对父子,夏存寿和夏阳,是江苏省援外医疗史上一对光荣的“父子兵”。 今年78岁的夏存寿是盐城市第二医院的普外科医生,1991年,当时已经52岁的他参加了第14期援桑医疗队,到印度洋上的孤岛奔巴工作。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夏存寿在南京参加援外医疗培训期间,他的儿子夏阳正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周末与父亲一起参加培训的队员接触时,激发了他对非洲的强烈向往。“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员的后代,将来能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去继续他们的事业,一直是我的梦想!”夏阳常这样说。 18年后,即2009年,夏阳作为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中医师,被派往桑给巴尔。2011年,夏阳特地从他工作的桑给巴尔岛赶到父亲当年工作的奔巴岛,去看望父亲曾经的老朋友。大家看到夏阳非常激动,异口同声地表示:“父亲来过,儿子又来了,Dr.Xia太了不起了。”
雷霆出击 广西特警依法打击医闹集团
“叫你哭就哭,叫你闹就闹” 。28日,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发生一起恶性医闹事件,家属纠集“上百人”在医院门诊大厅拉横幅,喊口号,又哭又闹,严重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最终广西出动特警平息医闹,其团伙全部落网。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处理中。
培养一名医生需要多少钱?
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光鲜与尴尬,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亦是如此。在日本,医生正在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职业尴尬。
医生著书话科普再掀高潮 《子宫情事》引热议
导读:最近,微信圈里正在盛传一本医学科普书的出版消息。仔细阅读发现,“夺人眼球”的焦点,不是因为郎景和院士与作家冯唐的推荐,而是它的书名—《子宫情事》,作者—男妇科医生。
医务科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医生挨打的问题
导语:一组统计数字是:全国恶性暴力袭医事件的数量近10年来平均增长近30%,70%的医生遭遇过殴打、辱骂,近40%的医务人员希望有机会转行。
中塞初步商定10月1日开始正式收治埃博拉病人
9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队长李进、教导员孙捷与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院长卡努、护士长爱丽丝等人,初步商定10月1日开始正式收治留观埃博拉病人。
专家为中药肝损伤正名:应防矫枉过正
近年来关于中药致肝损伤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出现了因为某种中药有肝损伤出现被“封杀”的现象。到底中药致肝损伤是确有其事还是危言耸听,地坛医院专家为您详细解读
医患矛盾对“医二代”从业志向影响多大
暑期在医院当了半个多月的“导医”后,准高三生许之珩依然决定未来当医生,这多少有些违背父母当初送他去“体验医生生活”时的初衷。
行医不易,听听外国同行怎么说
从医不容易,这几乎是每个医生都会发出的感慨,Medscape 网站近期刊登了一则名为“Doctors' Dilemma: Lower Costs, Please Patients, or Avoid Lawsuits?”的文章,让我们来听听外国的同行们是怎么说他们的从医情况的。
医生搭护士=合作情趣多
一说起医务人员的合作故事,人们最为关注的绝对是医生和护士合作的故事,他们的人气指数在医院里绝对位于第一。即使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中,一说起医生和护士的故事就会津津乐道,满脸喜滋滋,想象的空间超级广阔,尤其是医生和护士一起值夜班那些事更是会令人产生种种想象,甚至浮想联翩,好浪漫,好神奇,好令人羡慕,就是很少知道他们其实很辛苦。
院长谈多点执业:要把我们的医生当人
8月1日,《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始执行,引起社会关注,其中的几大突破获得各方好评。医生多点执业不再需要院长签字,也没有地点数量限制,这些政策细则打消了医师多点执业的顾虑。
栏目推荐
中国将启动精准医疗 |
樊代明院士:医学远 |
元旦夜上海发生踩踏 |
《医》纪录片第二集 |
杨进刚:“医生该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