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68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湖南省首例“CAR-T细胞免疫治疗”抗癌技术在湘雅三医院获得成功!
“终于缓解了!”10月5日上午11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14病区血液科医生办公室里传来李昕副主任激动的声音。患者的病情好转标志着湖南省首例“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在我院获得成功。随着CAR-T细胞免疫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将为更多的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患者石某鹏,半年前在我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同时合并有肺部混合感染(1....
Science子刊:能“看见”基因活动的黑技术
大脑可以说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器官,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大脑同时也是最难研究的器官之一。大脑内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使得取出组织进行活检的手段不太可能,所以到目前为止,想知道人脑内的基因表达状况只能通过遗体器官捐赠来实现。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展示了一种新开发的技术,它可以实时观测大脑内的基因活...
试管婴儿技术并不能让后代逃脱不孕不育的宿命
近日,Science等多家外媒共同关注了试管婴儿成年后生育力的问题。科学家们发现,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男性后代生育力比平均水平低得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Human Reproduction》杂志上。 该结果来自第一批通过胞浆内精子注射技术(ICSI)出生的男性的精子参数,目前这些男性均已成年。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与自然受孕出生的男性相比,通过...
基因编辑技术助力人类基因组的暗物质研究
2003年,当人类基因组计划接近完成的时候,生物学家在欢呼这一成就的同时,惊奇地发现人类基因数量比原先估计的少许多。人们本来认为,人类应该有10万个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只有大约2.5万到4万基因。奇怪的是,线虫有2万个基因,拟南芥基因数量比人类稍多,水稻基因数则是人类的2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再次发现,人类基因数比10年前估计的还要少,人类基因数量只有19000个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些基因只占基因...
进行医学工程高端对话 架起医学技术合作国际桥梁 ——“2016北京国际医学工程转化高峰论坛”助推健康中国
与会领导与中外专家合影 立足面向国际,推动医学工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2016北京国际医学工程转化高峰论坛”于全国双创周期间的10月12日至13日,在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园区隆重召开。 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是为推动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转化医学发展优惠政策落地、由北京市食药监局等相关单位以先行先试的精神创建的医药创业创新的科技孵化器。为加速我国...
更多“三父母”婴儿将出现?相关技术用于治疗不孕不育引争议
继9月28日《新科学家》杂志网站独家报道世界首例“三父母”婴儿5个月前出生后,10月11日该网站再次刊发独家报道称,乌克兰两位母亲分别通过另一种“三父母”技术怀胎超过20多周。与已经出生的首例“三父母”婴儿预防罕见遗传疾病不同,这两位即将在2017年年初出生的“三父母”婴儿,他(她)们的母亲并没有身患遗传疾病,只是借助这种新技术成功攻克了她们难以治愈的不孕不育问题,体验为人父母...
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大校长
“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在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的13位课题组负责人实名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实验后,《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
新技术 | 基因疗法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英国研究人员10月10日说,他们的小鼠实验显示,基因疗法也许能成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不过,专家们强调,这一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尚需进一步研究。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负责研究的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玛格达莱娜·萨斯特说,他们利用经过改造的慢病毒载体把一种叫PGC1-α的基因注射入小鼠大脑的记忆区域,这些小鼠刚开始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结果显...
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开发与应用论坛--P4 China 2016国际精准医疗大会
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开发与应用论坛--P4 China 2016国际精准医疗大会 官网: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16 P4 China 2016国际精准医疗大会将于2016年12月16-18日于北京召开,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BMAP)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峰会将会邀...
Nat Neurosci特刊:不容错过的新技术
随着各国对神经科学的越来越重视,这门学科已逐渐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出现了更多灵敏度高,选择性大,数据更易收集的新方法。近期Nature出版社旗下神经科学著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推出技术特刊,汇集了现代神经科学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并在一些综述中提出了针对这些技术的思考。 目前多项全球性大规模神经科学研究项目在世界各地开展...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更精确测量血糖的技术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综合医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能更加精确测量糖尿病患者较长一段时间内血糖值的仪器。 根据患者体内红细胞的寿命,这种新的测量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地、个体化地测量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并且与我们先前常用的A1c(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相比,其错误率能降低50%。 高级研究员John H...
安可济Firefly液态活检技术在CSCO上大获关注
9月21日-24日,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召开。会议期间,安可济召开了以“开创肿瘤诊断的未来”为主题的卫星会议,系统介绍了FireflyTM技术的最新研发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动态。会议由安可济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应康博士与癌症分子诊断领域著名成功企业家、安可济CSO Malek Faham博士共同主持。 ...
周永茂院士:癌症治疗技术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
9月24日-26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会在陕西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以“军民融合促进发展、科技创新改变未来”为主题,设置了信息系统、无人化平台、模拟与仿真、卫星资源利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领域,突出展现了前沿科技和两用技术,为军民融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展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周永茂接受...
癌症领域颠覆性技术产品TOP10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利用新技术努力研发更好的癌症诊断和治疗手段。AI、IBM Watson、纳米机器人、基因编辑等技术都有可能革新我们对抗癌症的方式。以下10个项目展示了技术将为癌症的治疗提供哪些新的可能。 1、微软:Project Hanover 本周,微软推出了一项名为Project Hanover的项目,旨在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协助医生在每年发表的海量医学文献中筛选有价值...
【2016CSCO】慧渡医疗:世界首次推出“ctRNA+ctDNA”的联合检测 技术-“基因雷达”
从左至右:贾士东博士、尚鸣异博士、Winston Patrick Kuo博士 慧渡医疗的卫星会正好在午餐结束时开始,为此,慧渡医疗也亲切地为所有与会来宾提供了精美的午餐。十二点三十六分,慧渡医疗卫星会正式开始。CSCO组委会明智地为慧渡医疗选择了最大的会场,即便如此,慧渡医疗卫星会的600个座位依然座无虚席。 贾士东博士 大...
基因缺陷能不能生育健康宝宝?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并非万能
随着两孩政策放开,有预测称未来几年将引发新一波“婴儿潮”,但事实上对很多家庭来说,生育并不容易。而最近有消息称,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将免查生育证明,百万夫妇因此受益。 对于生育困难的家庭,辅助生育技术尤其是试管婴儿技术,成为他们最后的指望。试管婴儿技术发展38年以来,目前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已经不是单纯的帮助生孩子,还能筛选遗传缺陷,使不孕不育夫妇不仅能喜得贵子,而且能优生优育。不过在妇产科...
至本医疗科技获天使轮一千万美元投资,致力于癌症最新诊疗技术的研发以及临床应用转化
精准医疗领域又传重磅消息,上海至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OrigiMed Inc,至本医疗科技)近日宣布,天使轮获1000万美金融资,由IDG资本、松禾资本及火山石资本三家机构投资。至本医疗科技作为一家2016年5月创立的精准医疗企业,在天使轮即获得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 IDG资本资深合伙人,著名投资人杨飞先生谈及投资至本的原因时说:精准医疗是医学前沿的新科技,王凯博士的...
CSCO寻“瘤”探秘,基于cSMART技术的“非小细胞肺癌”大探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剖析、相关基因功能的识别,人类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推动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新时代,肿瘤分子诊断逐渐成为肿瘤诊断发展的重要方向,甚至被列为21世纪“最有望改善全球健康状况的十大关键生物技术”之首位。 肿瘤分子诊断:组织活检or液体活检?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按照检测样...
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秘,中药如何杀死癌细胞?
在一项新研究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在中国临床上使用多年的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CKI)如何杀死癌细胞,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Oncotarget》杂志上,是首个在不破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中医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 CKI已在中国临床上使用了15年,通常被用于治疗多种实体肿瘤,也被当做西医化疗的辅助治疗,但它如何起...
基因技术将加入灭蚊大战
近几日,新加坡报告感染寨卡病毒的人数快速上升,截至科技日报记者发稿时止,感染病例已经超过300例,其中包括30名中国公民。寨卡病毒已经从美洲传到亚洲地区,不断向我们靠近,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让寨卡病毒蔓延全球的罪魁祸首就是无处不在的蚊虫。与蚊虫斗争多年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近日决定,发起更大规模的灭蚊行动:向一种利用CRISPR改变蚊虫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