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11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陈竺院士、陶生策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2015-11-24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鉴别砷结合蛋白揭示出砷剂抑制了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这项研究发布在11月2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陈竺(Zhu Chen)院士及陶生策(Sheng-ce Tao)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竺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白血病靶向治疗相关的分子...

【盘点】基因测序推动癌症研究进展

2015-11-18

一项新技术或产品的问世,在给人们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一定的担忧,当然基因测序技术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被看作自疫苗问世以来进行疾病预防及诊断治疗最为重要的科学技术突破,该技术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减少婴儿出生缺陷,还能够实现对疾病预测、预防、预警及个体化诊疗;但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却并不让人满意,甚至乱得已无章可循。   基因...

你知道下个十年,癌症研究最为紧迫的问题么?

2015-11-11

——肥胖人群患癌风险确实比较高,而且一旦被确诊会出现更差的预后效果,并产生化疗耐药性,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肥胖症的流行速度令人震惊,在世界范围内,估计有22亿成人属于超重或肥胖的范畴,其中许多都出现了代谢综合征的症状:血压升高和高水平血糖和胆固醇,还有循环胰岛素水平增加,炎性细胞因子增多等等。这些代谢和免疫的变化虽然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问题,但这并不是肥胖人...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问题

2015-10-08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为创刊号的一部分,该杂志邀请世界领先的癌症研究学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八大问题。   1、对于致癌突变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导治疗?   科学家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来了解可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的精确基因突变。现在癌症患者可以通过自己肿瘤...

詹启敏院士Cancer Re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2015-09-16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PAFR和STAT3正反馈相互激活调控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上皮间质转换(EMT)。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9月10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Qimin Zhan),其多年来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

新型合成性肿瘤微环境或可使得癌症研究更轻松

2015-08-31

  在天然环境中(机体组织)很难对肿瘤进行研究,但一种合成性的组织环境或可帮助癌症研究者更加清楚地剖析肿瘤的生长以及行为表现;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Advanced Material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创建一种名为水凝胶类的湿软的细胞栖息地,这样就可以真是快速地重现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了。   文章中,研究者将乳腺癌细胞...

华人学者癌症研究获重要突破

1970-01-01

   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的研究人员,在与癌症的斗争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他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为新的研究和治疗选择打开了大门。 FSU癌症研究教授Fanxiu Zhu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细胞中的一种病毒蛋白,可抑制主要的DNA传感器,从而抑制身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从而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操纵这一细胞通路,来帮助人们抗击感染、癌症或自身免...

苏州大学客座教授Cancer cell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来自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IL-36γ可以转变肿瘤微环境,促进1型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27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 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副教授卢斌峰(Binfeng Lu)博士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卢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在S...

科学家在病毒引发的癌症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2015-08-29

  发表于国际杂志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在抵御癌症领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或为开发癌症新型疗法提供新的希望。研究者Fanxiu Zhu说道,我们发现细胞中一种特殊病毒蛋白KicGas或可抑制机体主要的DNA感受器,从而可使得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反应,这就说明,对这种细胞通路进行操控或可帮助个体抵御感染...

中山大学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EB病毒(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4型疱疹病毒,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胃癌、鼻咽癌等等。据统计,全球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这种病毒。 EBV感染B细胞的过程已经被广泛研究,但人们对EBV感染上皮细胞的机制还知之甚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NMHC-IIA是介导EBV感染...

统计技术帮助癌症研究人员了解肿瘤的构成 针对性护理

1970-01-01

今天,在西雅图举办的2015联合统计会议(JMS2015)上研究人员提出了用于分析新一代测序数据的新的统计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研究不同生物体的基因,如人类肿瘤,而且能够提出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 北岸大学医院计算机基因组和医学研究所项目主任,芝加哥大学生物统计学副教授Yuan Ji,在他的题目为“人类癌症异质性的贝叶斯模型”演讲中,...

中山大学80后博导Hepatology发表肝癌症研究新成果

2015-08-12

  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人类肝细胞癌中CXCR3+ B细胞将促炎症IL-17反应与促癌巨噬细胞极化关联起来。这一研究发现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   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邝栋明(Dong-Ming Kuang)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编辑及免疫治疗。 &emsp...

NCI宣布开始投资新计划用以寻找进行癌症研究的组织来源位点

2015-08-10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办公室宣布他们正在寻找组织来源的精确位点。   这些位点可以被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团队(CPTAC)进行蛋白组学的步骤优化来收集人类原发性的肿瘤。   CPTAC首先利用NCI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团队进行过基因组和转录组特性研究的肿瘤组织样本,对这些肿瘤样本进行了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证实研究;在该计划的第一个...

王晓东院士、王洁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证实,BMP-BMPR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了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 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 Wa...

厦门大学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1970-01-01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靶向TR3结合抑制Akt2活性可有效诱导癌细胞自噬性死亡。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30日的《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emsp...

Nature发布癌症研究突破性成果

1970-01-01

     在斯坦福Burnham Prebys医学研究所(SBP)与Argonne国家实验室的一项合作研究中,科学家们利用高度专业化的X-射线晶体学技术,解开了肿瘤低氧反应重要调控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s)的蛋白质结构。发表在今天《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为找到一些新的药物通过切断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来治疗肿瘤打开了...

厦门大学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新发现

1970-01-01

   来自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靶向TR3结合抑制Akt2活性可有效诱导癌细胞自噬性死亡。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30日的《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Qiao Wu)教授和林天伟(Tianwei Lin)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由于当前的大多数治疗方法...

厦门大学长江学者权威期刊发布癌症研究新成果

1970-01-01

   来自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RHOBTB3通过促进羟基化并推动了HIFα蛋白酶体降解,并抑制了Warburg效应。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8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林圣彩(Sheng-Cai Lin)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在于细胞代谢稳态维持及其调...

王晓东院士、王洁教授PNA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2015-07-29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证实,BMP-BMPR信号通路激活导致了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7月2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洁(Jie Wang)教授及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Xiaodong Wa...

马桂宜博士Cell子刊发表癌症研究重要发现

1970-01-01

   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ANXA3/JNK信号促进了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肿瘤生长,阻断这一信号有可能成为一个可行的肝癌治疗方案。这项研究发布在7月14日的《Stem Cell Report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解剖学系助理教授马桂宜(Stephanie Ma)博士。7岁时移民加拿大的马桂宜2003年于英属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