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第七届上海国际癌症大会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直播】AI驱动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
转化医学圆桌π第一期“解码生命多维密码:组学技术融合如何构建精准医学未来”
首届精准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队列研究先锋计划颁奖仪式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3154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即将开播 | DLBCL靶向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大咖云集,直击热点,不容错过!

2022-10-25

《药精准》是由泛生子联合转化医学网共同推出的“聚焦药靶,精准伴随”系列直播栏目,精准医疗,诊断先行,助力创新药高质量研发。 第九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具有复杂性和高度异质性,呈现出病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不同、临床表现不一、预后影响因素不同等特点。既往R-CHOP方案是治疗DLBCL的“金标准”,但对于R-CHOP...

多组学研究,34个关键基因丰富“衰老全景图”

2022-10-24

细胞衰老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在各种生理过程如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肿瘤抑制中发挥有益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衰老细胞在相关组织或器官中的稳定积累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导致组织器官衰老和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 无论是个体衰老还是细胞衰老都与细胞中异染色质状态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衰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异染色质的丢失。同时,保持异染色质稳定对于减缓衰老进程有...

【Nature子刊】施一公团队再突破!新研究或有助于开发靶向γ-分泌酶药物

2022-10-24

2022年10月22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及清华大学周瑞共同通讯在线发布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含有和不含MRK-560的PS1和PS2的γ-分泌酶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总体分辨率为2.9-3.4 Å。MRK-560占据PS1的底物结合位点,但在PS2中不可见。结构比较发现,PS1中的Thr281和Leu282是MRK-560亚型依赖性敏感性的决定因素,PS1和PS2之间的交换实验证实了这...

杂志封面!研究人员制定了非侵入性监测肿瘤中关键免疫细胞的策略

2022-10-20

该研究题为“Multispectral fluorine-19 MRI enables longitudinal and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上,并登上了该杂志的封面。 巨噬细胞监测有可能显著改善各种癌症的治...

【Science子刊】震惊!国外大学团队研究发现:影响胰腺癌细胞生长和移动的元凶竟是它!

2022-10-19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对胰腺癌肿瘤中发现的一种细菌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这种细菌可以转移到胰腺癌肿瘤中,这可能有助于指导胰腺癌的未来的治疗。这种名为具核梭杆菌的细菌可能在癌症的侵袭性生长和在全身移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该研究结果于10月18日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

【Nature子刊】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研究发现保护结直肠癌免受DNA损伤的潜在机制

2022-10-18

该研究于10月17日发表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Sirtuin5 protects colorectal cancer from DNA damage by keeping nucleotide availability”,报道了结直肠癌细胞中的 SIRT5 敲低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并且发现 SIRT5 通过以戊二酰化依赖性方式增强谷氨酰胺分解来...

直播预告 | DLBCL靶向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大咖云集,直击热点,不容错过!

2022-10-18

《药精准》是由泛生子联合转化医学网共同推出的“聚焦药靶,精准伴随”系列直播栏目,精准医疗,诊断先行,助力创新药高质量研发。  第九期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具有复杂性和高度异质性,呈现出病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不同、临床表现不一、预后影响因素不同等特点。既往R-CHOP方案是治疗DLBCL的“金标准”,但对于R-CHOP方...

【NEJM】中国科大附一院发布原创性脑卒中临床研究成果!

2022-10-17

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胡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东部战区总医院刘新峰教授领衔。美国密苏里大学卒中中心Qureshi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Nogueira教授参与研究。此研究(ATTENTION)以中国数据,回答了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最佳治疗方式这一世界性脑卒中难题,为未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研究方...

研究发现,社会隔离会影响大脑基因表达,还容易掉牙

2022-10-17

社会孤立可能会缩小大脑体积,同时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这引发了人们对居家工作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的担忧。如果没有朋友、家人和同事的刺激,大脑会萎缩,从而导致神经退化。专家认为,社会疏远、隔离以及当前普遍的居家办公可能会加剧这种影响。 研究显示,社会隔离会直接引起与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变化,降低脑容量,与痴呆症风险增加26%相关。高度社会隔离的人更有可能表现出脑容量的显著差...

即将开播 | 类器官研究与应用转化

2022-10-17

2D细胞模型体外扩增有一定局限性,在传代后容易丧失原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发生优势克隆选择,且临床相关性较低。相比于2D 细胞模型,3D 细胞或者类器官能提供更有生物相关性的结果,简化并加速药物评价流程。自2009年小肠类器官首次建立至今,类器官研究已经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并成为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安捷伦BioTek 的技术和平台能够参与其中,与研究者们...

博士后出站即任复旦教授!他的研究曾被院士写入教科书

2022-10-14

科研之路 顺风顺水  01  2000年,闫致强高考进入复旦大学时,中国脑科学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知识基础与专业训练。 大二时他就毛遂自荐到杨雄里院士在复旦大学创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进入李葆明教授实验室里做研究。大三暑假又通过老师引荐,到新成立的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实习。凭着这股“闯劲儿”,他在神经所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专业训练。 2...

【Nature】斯坦 福大学将“迷你人脑”植入小鼠,开创类器官研究新时代!

2022-10-13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移植到老鼠体内的微型人类大脑结构可以发送信号并对老鼠胡须拾取的环境线索做出反应。这一证明人类干细胞生长的神经元可以与活啮齿动物的神经细胞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会产生一种测试人类大脑疾病疗法的方法。该研究发表于期刊《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238-x 重大发现...

【PNAS】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脂质平衡——调节癌细胞转移和存活的关键因子

2022-10-12

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特殊的酶对于在细胞压力下调节癌细胞的存活和转移至关重要,该研究结果发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Ovarian cancer cell fate regulation by the dynamics between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fatty ...

会议预告 | 类器官研究与应用转化

2022-10-11

2D细胞模型体外扩增有一定局限性,在传代后容易丧失原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发生优势克隆选择,且临床相关性较低。相比于2D 细胞模型,3D 细胞或者类器官能提供更有生物相关性的结果,简化并加速药物评价流程。自2009年小肠类器官首次建立至今,类器官研究已经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并成为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安捷伦BioTek 的技术和平台能够参与其中,与研究者们一...

【Science子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昼夜节律紊乱增加癌症风险,体温调节为关键分子桥梁

2022-10-10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icity)为一种进化分子机制——根据自然光支配生理时间调节以维持体内稳态。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昼夜节律紊乱会促发多种慢性疾病,并增加癌症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动物和人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环境或遗传手段破坏昼夜节律会增加患肺腺癌(LUAD)的风险;有颠倒昼夜生活习惯的人具有更高的癌症发病风险。然而,科学家们对于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的确切生物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