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3117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会议预告 | 类器官研究与应用转化
2D细胞模型体外扩增有一定局限性,在传代后容易丧失原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发生优势克隆选择,且临床相关性较低。相比于2D 细胞模型,3D 细胞或者类器官能提供更有生物相关性的结果,简化并加速药物评价流程。自2009年小肠类器官首次建立至今,类器官研究已经延伸到多个组织系统,并成为当下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技术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安捷伦BioTek 的技术和平台能够参与其中,与研究者们一...
【Science子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昼夜节律紊乱增加癌症风险,体温调节为关键分子桥梁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icity)为一种进化分子机制——根据自然光支配生理时间调节以维持体内稳态。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昼夜节律紊乱会促发多种慢性疾病,并增加癌症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动物和人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环境或遗传手段破坏昼夜节律会增加患肺腺癌(LUAD)的风险;有颠倒昼夜生活习惯的人具有更高的癌症发病风险。然而,科学家们对于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病风险之间的确切生物学机...
81岁院士授课“一座难求”,中国生物信息学研究第一人当之无愧
《生物信息学》“一座难求” 01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如果想去听陈润生院士的《生物信息学》,8:30开始的课,最好刚过6点就去占座。然而,一切的前提是能够“抢”到这门课。线上选课,600个名额“秒空”。学校又连续增补了两次名额,最终扩容到约900人。因此,《生物信息学》开在能容纳上千人的学生礼堂。 陈润生是中国第一个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人,在8年里...
连发四篇,IF值累计超200!复旦徐彦辉团队在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自2020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连续发表四篇研究论文,围绕人源转录起始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人源BAF-核小体 2020年1月31日,徐彦辉课题组题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
“无惧混乱,因为那里大有可为”——诺奖得主在Nature给研究者的四条箴言
四条宝贵的建议 Four golden lessons 01 没有人能了解所有,你也不必如此 No one knows everything, and you don't have to. 当我大学毕业时——似乎已经过去了100年之久——物理学文献对于我而言,就如一片...
【Nature】最新小鼠研究发现,性别和年龄决定基因对寿命的影响!
长寿是一个复杂的特征,这项研究在发现牢固的遗传联系方面做得很好,遗传学家João Pedro Magalhães说:“尽管这项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但该研究是一块垫脚石——了解长寿的遗传学的最终的机制。”该研究于9月29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3113-9 研...
【Science】哈佛最新研究表明:癌症会中和T细胞以破坏免疫系统, 加速肿瘤生长
现在,由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确定了一种使肿瘤细胞关闭免疫系统的方法,使肿瘤能够不受控制地生长。这项研究主要在小鼠身上进行,并于9月29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研究表明具有特定突变的肿瘤细胞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一种代谢物,削弱附近的免疫细胞,使它们杀死癌细胞的能力降低。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
一天4篇Nature! 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9月2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这4篇论文集中报道了一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John Long撰文表示,...
“诺奖风向标”揭晓!卢煜明教授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
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2022年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公布。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卢煜明因产前无创DNA技术获得“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最新介绍,2022年诺奖周时间为10月3日-10月10日。2020年至2021...
国际著名病毒学家管轶教授,任上海市病毒研究院院长!
管轶教授 管轶,国际知名病毒学研究专家。他是最先提出果子狸是传播SARS冠状病毒的科学家之一,曾被《时代周刊》选为18位救人英雄之一。他,连续六年被Thomson Reuters评为“高被引科学家”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 管轶在流感研究方面硕果累累:(1)确定了在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传播的H5N1流感病毒的所有主要前体和传播途径;(2)开展了H9N2病毒的系统研究...
【Nature子刊】中科院院士黄维联合安众福/陈洪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磷光闪烁体有助治疗深层肿瘤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所带领的团队与厦门大学教授陈洪敏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Organic phosphorescent nanoscintillator for low-dose X-ray-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利用纯有机磷光闪烁体,实现了低X射线剂量下的高效光动力治疗。 ...
即将开播 | 第五期【伯采众长 序自安】《创新生物标志物研究》系列网络公开课
安捷伦、伯豪生物联合推出的《创新生物标志物研究》系列公开课,旨在提供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分享如何应用不同的检测技术和产品应用助力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加速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进程。 9 月 28 日晚 19:00 ,本系列第五期网络研讨会将聚焦临床样本的非编码 RNA 研究,本场会议特邀伯豪生物产品线总监王亮、安捷伦诊断与基因组学事业部产品经理张佳,分别带来“临床样本的非编码 RNA ...
香港大学最新研究:鸡血藤可抑制新冠病毒
研究背景 01 世界遭受由新出现的病毒变异引起的SARS-CoV-2的持续影响,这些变异可以逃避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针对逃逸病毒变异的新型疫苗的开发远远落后于其进化速度。因此,有必要确定替代干预措施以消除SARS-CoV-2变体的持续传播。为此,寻找具有广泛活性和成本效益的病毒进入抑制剂对于预防SARS-CoV-2变异至关重要。 香港大学医学院中医药学院...
【Nature子刊】研究人员确定了治疗胰腺癌的潜在基因标志物
梅奥诊所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种基因标志物,该基因标记可能导致更有效,更精确的胰腺癌(PDAC)治疗。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ancer》上,题为“METTL16 antagonizes MRE11-mediated DNA end resection and confers synthetic lethality to PARP inhibition in p...
即将开播 | 创新生物标志物研究系列网络公开课第四期
DNA 甲基化是研究最为深入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其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在正常细胞中,DNA 甲基化可以有效的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在肿瘤细胞中,甲基化特征与正常细胞大有不同,并且,在癌症患者中可以同时检测到低甲基化和高甲基化水平的改变;通过对甲基化的研究,可以了解细胞分化和疾病进展,而甲基化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包括肿瘤早筛、治疗选择、微小残留监测、复发...
【Cell子刊】抵抗胰腺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财广团队发现了一种ClpP激动剂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杨财广团队等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berrant human ClpP activation disturbs mitochondrial proteome homeostasis to suppress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
研究发现:第一次当爸爸的人,大脑皮层可能会萎缩?
研究概括 这项研究规模很小,但它证实成为爸爸妈妈后,为人父母的神经基础并不是母亲独有的。事实证明,男人也会受到成为父母的角色转变的影响,即使是其方式不那么明显和统一。 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第一次当爸爸后,男人的大脑皮层会萎缩1%-2%。这种收缩主要局限于大脑中一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区域,这个区域与父母的接受和温暖有关。起初,大脑皮质体积的损失听起来好像一件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