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659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科学家设定多能干细胞质量评估标准
随着使用再生干细胞疗法的前景日益临近,最近一个生物医学科学家财团报道称,在他们分析的来自10个研究机构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中,有大约30%的干细胞在遗传上是不稳定的,不能安全地用于临床。 6月9日在《Stem Cell Reports》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在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结构的资助支持下,一个多机构的研究小组,对一大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进行了综合性...
颜宁教授:科学研究只有第一
一次次对人体细胞里“门”的探索,让“70后”教授颜宁为之着迷。 6月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颜宁研究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组合作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首次报道了人源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与埃博拉病毒GPcl蛋白复合体6.6埃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为看清NPC1介导埃博拉病毒入...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获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
美国时间6月7日,Gruber基金会宣布2016年度Gruber神经科学奖将授予世界知名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生物学荣誉教授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工作。 据悉,该奖项将于11月13号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第46届神经科学年会上颁发给现年67岁的蒲慕明博士。 “通...
老年痴呆症特效药终于要出现了!真是一部科学和资本的血泪传奇
在科技发达的美国,有一种疾病,它是美国人民最大的死因,但是美国科学家对它束手无策,没办法治疗,没办法预防,甚至没办法减慢它发病的脚步(1)。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 实际上,不仅是在美国,在除美国外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人都深受其害(预计2015年到2030年,将会有累计10亿人患上老年痴呆症),而且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国人在阿尔兹...
2016 年深圳首届国际痴呆与认知科学高端论坛
一、会议背景 由深圳市医学会、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联合主办,深圳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深圳市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16年深圳首届国际痴呆与认知科学高端论坛”将于2016年...
【快讯】科学家完成人猪细胞混合实验 胚胎可存活28天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科学家成功完成了人类干细胞与猪类DNA结合实验,成长的胚胎被放入实验猪的体内,存活期长达28天。科学家希望通过该实验解决目前 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中所面临的器官源短缺问题。然而这一实验也为科学家们招致了很多批评,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类人猪细胞结合的实验是对人类尊严的冒犯。 英国每年有上千人因缺少合适的捐赠器官而失去性命,如果在动物身上培养人体器官的想法...
科学家宣布里程碑式计划:十年内重建全部人体细胞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近日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计划,将在十年内重建全部的人体细胞。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合成人体基因组总共60亿个遗传密码。 研究人员称,如果这一项目获得成功,将极大地推进对癌症等疾病的研究,甚至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植器官需求。不过,该项目也可能引发公众对“设计婴儿”等技术进一步...
《转》访洪明奇教授:从科学的视角解惑对乳腺癌的“质疑”
对于“癌症”,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疑惑。10亿美元的“癌症登月计划”是不是忽悠人的?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的前景如何?女性杀手之乳腺癌发病机理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来防治呢?等等,带着这些疑惑和问题,转化医学网在“上海国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现场采访了乳腺癌研究领域里程碑式人物洪明奇教授,看看他怎么用科学的视角来解答这些疑问。 转化医学网:洪教授您好!奥巴...
凋亡蛋白:科学家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已经使用人体自身的细胞清理功能找到了一种触发癌细胞死亡的新方法。通过利用一种叫做Bak的蛋白质活动——就像一位生物刺客杀死年老失调的细胞,这只澳大利亚团队已经可以让这种杀手蛋白质专杀癌细胞。 来自the Walter and 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者之一的Ruth Kluck说:“当意识到我们发现一种激活Ba...
如果科学期刊也不可信了,我们还能相信些什么?
在科研被详细分工的今天,离开同行的研究成果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已经接近于零了。而对于有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科学期刊文献是他们获得同行数据最可靠,也是最大的来源。长期以来大家都对期刊文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笃定无疑,然而《自然》杂志最新的一次调研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七成的科研人员无法重复别人的实验,而超过五成的甚至重复自己的实验都有困难。更糟糕的是,这还有可能已经成为科研圈的一种“新...
曹雪涛院士免疫细胞治疗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并获百万奖金
6月1日上午,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科学家颁奖。 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2项。“多复变中若干问题的解决”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该成果在解决L^2延拓最优估计等多复变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周向宇研究员; “树突状...
大数据-生命科学企业发展催化剂
大数据具有周转快、总量大、种类多以及准确性高这四个主要特征。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来说,除了必要的巨大数据体量之外,数据本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多维性以及实时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在生命科学方面,虽然全基因组测序的数据产出总量巨大,但这仍旧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对数据量的要求。为了满足大数据对数据总量的要求,全基因组测序必须与其他各种组学、临床数据、行为参数和环境参数...
世界首次!颜宁、高福等科学家解析出NPC1蛋白结构
近日,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高福院士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结构,并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过程,从而为干预、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尼曼—皮克病”和埃博拉病毒打开了新大门。 颜宁教授过去9年一直针对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高福院士一直从事包括...
曹雪涛: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决定要素,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和强大推动力源泉。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激活并发挥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潜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有一条基本规律令人瞩目:崛起中的大国、强国总会逐步凝聚科技力量,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世界中心,并以强大的综合创新...
科学家完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遗传变异图谱绘制
我国科学家完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遗传变异图谱绘制,成功建立世界上最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全区域完整遗传变异数据库,将对复杂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起重要作用。24日,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 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与人类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
德国科学家找到通过破坏蛋白C-MYC杀死肝癌细胞新方法
德国蒂宾根大学医学院23日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破坏某种蛋白质复合体稳定的方法,可以有效杀死肝癌细胞。 C-MYC蛋白在癌症中扮演关键角色,与之相对应的基因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癌基因,超过一半的人类癌症都与C-MYC蛋白水平升高相关。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抑制C-MYC蛋白的药物,但尚未成功。蒂宾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找...
科学家或解开遗传机制数十亿年不变之谜:DNA本身存在限制
科学家认为,遗传机制之所以不再变化,可能是因为DNA翻译产生蛋白质的方式本身存在着某种限制。 科学家们认为转运RNA没有足够的识别要素,因此遗传机制数十亿年来再也没有改变过。转运RNA能够将合成蛋白质的“砖块”运送到“装配线”上,但品种有限,只能对应20种氨基酸。科学家们认为转运RNA没有足够的识别要素,因此遗传机制数十亿年来再也没有改变过。转运RN...
美国科学家实验发现现有药物或能使癌细胞“动弹不得”
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现有药物羟化氯喹能使癌细胞“真正被卡住”,从而阻止它们在体内扩散,有助于癌症的治疗。 一般而言,在持续不断的“攻城略地”行动中,肿瘤内快速发育的癌细胞很快会耗尽营养物质和氧气,这意味着,它们必须被迫离开肿瘤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或死亡。在肿瘤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后,约90%的人会因此而丧生。 &...
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导致小头畸形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5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播散蔓延。本月初,根据巴西卫生部的公告,自去年10月份寨卡病毒爆发以来,直到今年4月30日,巴西共确诊1271名婴儿因寨卡病毒而患上小头症,另有57名婴儿因此死亡。我国也已经发现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 今年3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明囯莉、...
国际“开放科学奖”!6队争夺最终霸主,斩获23万美元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网站上公布了国际“开放科学奖”进入决赛的6个研究小组的消息,他们分别是OpenAQ、OpenTrialsFDA、Real-Time Evolutionary Tracking for Pathogen Surveillance an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Open Neuroimaging Labo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