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31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子刊】新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密不可分
来自VIB-UGent炎症研究中心和根特大学(Th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联合研究,揭示了导致结肠直肠癌的一种新机制。研究人员发现,Zeb2蛋白的异常表达会影响肠壁或“上皮”的完整性。通常情况下,这种上皮细胞起到屏障的作用,防止肠道微生物渗透。Zeb2蛋白破坏了这一屏障,允许渗透的细菌引起炎症,从而导致癌症的进展。 &e...
【Cell】药物失效?肠道微生物在“作怪”!揭示肠道微生物改变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潜力
最近,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评估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以影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式对口服药物进行化学转化或代谢的。 新方法提供了肠道细菌如何代谢药物的更完整的图像,并且可以帮助开发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针对个人微生物群个性化的药物。 图解摘要 ...
【实锤】首次证实:高盐饮食会改变人体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而引发高血压
早前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影响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近日奥古斯塔大学科学家的报告首次指出,人体内盐摄入量的减少能够改变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群,从而使血压降低,特别是对未经治疗的高血压女性来说,这种影响更加显著。 在145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研究人员发现,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建议的每日2300毫克的钠盐摄入量来说,仅仅连续六周就会导致短链脂肪酸(一...
【新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会导致大脑的损伤?有研究有真相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患有一种罕见的导致大脑出血的遗传疾病的的人与没有患病的人有不同的肠道微生物。此外,正是这种细菌失衡所产生的分子导致了这些病人大脑的损伤。 这些结论在人类神经血管疾病中尚属首次,它们对治疗疾病和监测其他可能受人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神经血管疾病都有意义。 这...
【Cell】美国最新研究:生酮饮食影响人体肠道微生物
在生酮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明显减少,以迫使人体改变其代谢方式,改为使用脂肪分子而不是碳水化合物,因为它的主要能源(产生酮体作为副产品)支持者声称这种转变具有许多健康益处。 先前的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从而促进小鼠的代谢和其他疾病,然而有人提出将脂肪含量更高的生酮饮食作为一种方法。研究人员决定探索那种令人费解的二分法。 ...
科学新发现!揭秘空气污染物暴露影响肥胖等的背后机制:肠道微生物组是关键!
导语: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新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对肠道细菌造成严重伤害,增加肥胖、糖尿病、肠胃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使用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空气污染物暴露与肠道微生物组之间存在着显著关联,氧气是可能改变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重要污染物。 1952年英国伦敦大雾导致死亡率上升,让人们关注空气污染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来自煤...
【JEM】肠道微生物助力CD47抑制剂对抗肿瘤
导读:CD47是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的基础之一。CD47作为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广泛过表达,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的吞噬作用;激活CD47-SIRPα信号影响T细胞功能,从而使肿瘤从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中逃逸。尽管靶向CD47的阻断药物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前景,但有效性和个体差异尚待商榷。 近日,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Xinyan...
《cell》:肠道微生物大规模宏基因组研究突破,助力治疗心血管疾病!
导语:肠道菌群是一个动态且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会影响宿主生理的许多方面,虽然许多研究侧重于单个微生物分类群对机体健康的影响,但它们的整体代谢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 近日,《Cell Reports》发表一篇文章中,用整合的宏基因组目录对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全面地研究,通过互补方法重建大量MAG(超基因组组装基因组)以及将16S r...
【盘点】我国肠道微生物产业布局
人体是由自身细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细胞所共同组成的复杂共生生命体。人体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在人体微生物组学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肠道,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我们整理了肠道微生物行业的产业现状,包括肠道微生物的应用场景、产业化政策以及国内专注于或重点布局在肠道微生物业务的企业。不足...
肠道微生物领域近期研究盘点!
肠道微生物越来越火了,肥胖、衰老、癌症、药物副作用等等相关研究层出不穷。现在我们盘点了近期肠道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 肠道菌群助力告别化疗中枢神经毒性 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手段,由其引起的中枢神经毒性是临床常见的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化疗的中枢神经毒性机制,经过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确是化疗产...
肠道微生物研究里程碑 | “给我点丁酸盐,我就能活120岁”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有机体,都与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微生物共存。过去20年进行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它们在营养、生理、代谢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我们的肠道菌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是其对宿主生理的具体影响机制还不明确。近日,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能会改变衰老过程,这有望帮助相关人员开发以食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以减慢衰老速度。 ...
Cell重磅!个体对流感疫苗的反应受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作为当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肠道微生物被报道发现和多种人类疾病有关,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近年来有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在免疫反应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大多相关研究都使用动物模型,针对人类群体的研究结果相对较少。 近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健康成年人注射广谱抗生素,以改变其体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丰度和数量,进而探究人体在注射季节性流感疫苗后,肠道微...
肠道微生物究竟有什么可研究的?
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微生物,数量超过10万亿个,而其中99%为细菌,是人体真核细胞数目的10倍以上。这些共生的细菌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营养的吸收过程,物质的代谢过程等,肠道微生物的组合以及菌群间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使其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在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之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非常活跃,并于多个器官有密切交流,对...
肠路漫漫?不!肠道微生物竟可逆转肥胖,胖子们有救了!
作者:Paris 提及科研圈最近的大热,小编觉得,非肠道微生物莫属了。从参与帕金森发病,到延缓“渐冻症”的进展,肠道微生物都肩负重任,而昨日,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其“功劳簿”上再次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肠道中的特定菌群--梭菌,可阻止免疫系统受损的小鼠发胖!不仅推动了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肥胖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
为什么治疗对他有效,而对你无效,又是肠道微生物搞的鬼!
Akkermansia是Verrucomicrobia门的共生属,直到最近,它只包含一个成员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 muciniphila可以降解粘蛋白,并且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成员。据报道,用A. muciniphila定殖对饮食诱导的肥胖具有保护作用,促进粘膜伤口愈合,并在抗PD-1免疫治疗期间增加抗肿瘤反应。 特别是,人体对抗PD-1的免疫治疗的反应...
A型血变O型血:肠道微生物又“立下奇功”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血型和星座一样,有时被认为和性格、命运等挂钩。坊间传言,A型血做事精致细腻、B型血胆大果敢、O型血聪明理性、AB型血则比较平平无奇。这些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血型被证明是可以转换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肠道中的酶,可以高效率将A型血转...
“万能”的肠道微生物
公元前300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扬言:“所有疾病始于肠道”。 两千多年后,医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众多研究成果,他的观点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证实。当我们谈到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时(比如慢性肠炎、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症、衰老、肥胖症、药物疗效等),我们逐渐意识到,肠道微生物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 微生物细胞组成的微生物群遍布...
《Nature》子刊:肠道微生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剑合璧,抑制黑色素瘤发展,科学大发现!
由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医院的研究人员领导的40多名科学家和三所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详细阐述了肠道菌和癌症免疫治疗之间的关系。 免疫系统是控制肿瘤的主导力量,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肿瘤治疗的新方向,然而除了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患者外,获益人群仍不明确。目前报道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Nature子刊: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新基因组蓝图!
肠道中寄生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这些细菌大体上可分为拟杆菌(Bacteroides)、普氏菌(Prevotella)和瘤胃球菌(Ruminococci)。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
Science:原来如此!药物副作用也和肠道微生物有关!
医学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新药的开发,给无数病患带来新的希望,然而,是药三分毒,药物毒副作用也一直是横亘在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巨大鸿沟,更是科学家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题目为“Separating host and microbiome contributions to drug pharmacokin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