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141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美国华盛顿大学丁莉团队:揭示肿瘤在2D与3D空间中的进化策略和微环境互动
2024年10月30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丁莉团队在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umour evolution and micro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2D and 3D space”的研究论文。团队通过共同注册来自16个样本的48个连续ST切片来重建3D肿瘤结构,这提供了对肿瘤空间组织和异质性的见解。此外,使用无监督深度学习算法并整合ST和COD...
【类器官与生物3D打印论坛日程】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11月15-16日在上海举办,诚邀您的参与!
论坛背景 类器官技术通过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模拟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非伦理限制的研究平台,还为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工具,成为传统2D培养和动物模型的重要补充。为进一步促进类器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类器官转化医学大会将于2024年11月15-16日在上海举办。此次会议将邀请类器官研...
【Science子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郑雷团队揭秘:信号素3D如何重塑巨噬细胞,加速胰腺癌侵袭
2024年10月16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郑雷团队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Semaphorin 3D promotes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through macrophage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表明,改变的SEMA3D表达导致...
苏佳灿/崔进/刘媛媛/陈晓团队:3D打印皮肤类器官1.0促进全层皮肤缺损愈合|BAM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苏佳灿教授、刘媛媛教授、陈晓教授、崔进教授等团队在科爱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上联合发表研究论文:3D打印人源性皮肤类器官促进全层皮肤缺损愈合的研究。本研究成功构建皮肤类器官1.0用于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证实皮肤类器官可以加速创面愈合速率,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血管化,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实现创面原位修复...
【Nature】填补空白!加州大学科学家揭秘癌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之谜,生成肺部肿瘤中线粒体网络的3D超分辨率图
3月15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琼森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与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生成基因工程小鼠肺部肿瘤中线粒体网络的三维超分辨率图。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线粒体活性和其他因素对肿瘤进行分类,量化整个肿瘤中数百个细胞和数千个线粒体的线粒体结构。 https://www.na...
SUNY-Buffalo 曲峻教授:3D打印微支架助力的空间蛋白质组学 | WeOmics G20
“Westlake Proteomics Series” (WeOmics)系列研讨会 由西湖大学Guomics实验室,西湖实验室iMarker实验室,CN-HUPO,The Proteomic Navigator of the Human Body (π-HuB) Project共同举办,并由西湖欧米承办,SCIEX协办。 本期研讨会主题:SUNY-Buffalo 曲峻教授:...
规范化MSI检测上市一年大盘点:国内近70家三甲医院率先开展 桐树基因2B3D检测试剂盒成主流
在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如何精准防治肿瘤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以MSI-H肿瘤为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该类肿瘤新发患者超32.4万例,疾病负荷正在日益增大,这也吸引医学界加深对该类肿瘤疾病的关注以及相关诊疗技术的研发与探索。 目前,作为肿瘤精准诊疗最重要的泛癌肿靶点之一,MSI已被证实可有效预测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辅助诊断遗传性肿瘤等临床价值,意义深远。也因此,与MSI相关的检测...
讲座回放|实时活细胞成像分析在3D细胞模型中的应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目光从2D细胞模型转移到3D细胞模型。3D细胞模型不仅保留了前者的通量,而且从药物渗透,到细胞表型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了更贴近体内生理学的性质。 目前3D细胞培养的方式主要分两种: 不依赖支架的培养方案,如超低细胞吸附孔板、悬滴法、磁力悬浮法、微重力培养法等 基于支架的培养方案,如胞外基质凝胶、化学合成凝胶、...
【直播倒计时1天】实时活细胞成像分析在3D细胞模型中的应用
类器官是一种能够高度模拟真实器官结构、空间形态以及细胞群遗传多样性的体外3D细胞培养物,这些“微型器官”通常来自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新生儿干细胞、成人干细胞(ASCs)以及患者体内提取的肿瘤组织。从1907年首次证明分离的海绵细胞组织可在体外自我组织分化成完整的生物体,到第一次成功实现成人干细胞建立3D类器官,类器官培养技...
【直播预告】实时活细胞成像分析在3D细胞模型中的应用
类器官前世今生 类器官培养与分析的痛点 包括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在内的多个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布许多针对多种类器官培养的protocol,定义了其培养条件、接种密度、基质建议和其他关键参数。但是对类器官的定量分析面临重重挑战,比如: l 每个孔中类器官形成的重复性无法保证,缺少成熟的实验方案...
【研究】开发器官芯片系统,重现体外3D肿瘤,推进个性化癌症治疗!
来自弗赖堡大学微系统工程系,德国微系统技术研究所(IMTEK)的Andreas Weltin博士、Jochen Kieninger博士和Johannes Dornhof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系统,除其他外,使得在三维环境中研究人体外肿瘤细胞的发育成为可能。Weltin说:“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器官芯片系统,可以通过微传感器随时测量和控制细胞的培养条件和代谢率。直到现在,这在3D细胞培养中是...
【Nature子刊】重磅!3D类器官修复受损肠道,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3D类器官,是过去十年中生物医学领域的革命性发展之一。3D类器官是(实验室生产的)器官的缩小简化版,由细胞团构成。它们是三维的,能够显示逼真的微观解剖结构。类器官应用广泛,可以作为研究疾病的体外工具,也可用于再生医学和精准医疗。 早在2009年,Hans Clevers和Toshiro Sato用来源于小鼠肠道的成体干细胞培育出首...
【Nature子刊】令人惊叹!小鼠颅骨的3D图像帮助科学家制造新骨骼!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科学家们使用发光化学物质和其他技术,创建了血管和自我更新的“干细胞”的3D图,这些干细胞在小鼠的头骨中排列并穿透。这张地图提供了血管和干细胞的精确位置,科学家们最终可以用它们来修复伤口,并在颅骨中生成新的骨头和组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授、颅面和矫形组织工程实验室主任Warren Grayson博士说:“我们需要了解颅骨内部...
【Nature子刊】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培养的3D胰腺癌肿瘤模型,可有效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在实验室里创建了一个三维(3D)胰腺癌肿瘤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生物工程基质和来源于患者的细胞,可用于开发和检测靶向治疗。 于9月24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诺丁汉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莫纳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多细胞的三维微环境,利用患者来源的细胞重现胰腺癌中肿瘤细胞...
【Nature子刊】利用干细胞诱导生成的3D大脑类器官,可精确复制人类大脑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中心的Eli和Edythe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大脑类器官,由人类干细胞培养出来的3D脑结构,显示出类似于在活体人脑中发现的有组织的活动波。然后,在研究从神经系统疾病Rett综合征患者的干细胞中培养的类器官时,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类似癫痫发作的电活动模式,这是该疾病的一个特征。 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了《Nature Neur...
【Science子刊】颠覆!首次3D打印出完整的活体肿瘤,癌症探索迈入“真实“3D时代“
3D生物打印出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的显微图像。生物打印的血管覆盖内皮细胞(红色)和周皮细胞(青色)。血管周围是由恶性胶质瘤细胞(蓝色)和大脑微环境细胞(绿色)组成的大脑模拟组织。不同的药物或细胞可以通过3D生物打印出的血管进行灌注,以测试它们对肿瘤组织的影响。 图片来源:DOI: 10.1126/sciadv.abi9119,特拉维夫大...
【重磅】五年3D大脑神经元线路图绘制项目完成!包括20万脑细胞和500万突触
脑细胞 来自:www.microns-explorer.org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艾伦研究所和贝勒医学院(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Allen Institute and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神经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刚刚发布了一组将3D线路图与数万个神经元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数据...
【视频】桐树基因发布最唯美的2B3D-MSI 3D炫酷视频
点击此处,查看视频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微卫星不稳定(MSI)这一泛癌种的肿瘤标志物的作用,正在被广泛的关注和挖掘。多项研究证明MSI在肿瘤的诊疗和预后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人类基因组中有许多微卫星,它们是短串联重复序列,由于肿瘤细胞中错配修复系统异常,导致肿瘤中某一微卫星重复单元数量较正常细胞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叫做微卫星不稳定,简称...
李智教授|5930例结直肠癌荟萃分析:中国人群中2B3D较单核苷酸多检出近30%的MSI-H患者
微卫星不稳定(MSI)是非常重要的泛癌种标志物,其检测结果在多个癌种中都具有多维度的临床检测意义,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所有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腺癌以及胰腺癌患者进行MSI检测。此外,林奇综合征相关癌种患者和有机会接受免疫治疗的实体瘤患者也推荐进行MSI的检测。因此,MSI应检尽检是上述肿瘤患者需要参考的检测策略。 PCR+毛细管电泳法由于方法稳定,检测灵...
【新技术】3D肿瘤显微镜可对肿瘤组织进行三维角度分析,简化肿瘤诊断!价格便宜易操作!
目前临床中病理检查主要使用玻片成像技术(WSI),该技术可以扫描整个玻璃安装的H&E染色切片。生成的图像可以使用专门设计的软件进行分析。 该检查的缺点是局部切片,不能完全查看到病理组织的所有情况。由于这种方法的不可逆性,组织已完全用完,因此不再可用于某些分析,例如用于PD-L1的免疫组织化学测试。在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