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网企业会员
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转化医学网直播间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993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Nature》:新技术容易带来的虚假信息

2014-10-02

  大规模分子筛选技术已经成为寻找新药物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技术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许多被筛选出的目标分子根本不是真正有价值的分子。一些学者迷信筛选技术的先进性,对这些候选分子进行药物无效开发研究,导致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最近《自然》有文章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警告,值得引起相关领域的学者重视。这种技术带来的问题和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组学技术类似,组学技术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癌症研究泰斗Nature子刊解析癌症干细胞与微环境的互作

2014-09-30

  在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过程中,组织内部彼此粘附的上皮细胞,会转变成为具有较强迁移能力的间充质细胞。EMT对于胚胎发育是有益的,细胞通过EMT在胚胎中迁移并建立特化的组织。不过近年来人们发现,EMT也在癌症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EMT能将间充质细胞的特性赋予癌细胞,允许它们进入癌症干细胞(CSC)状态。   癌症干细胞是肿瘤...

Nature:测序届大牛Church发表单分子互作测序新技术

2014-09-30

  随着技术的发现,大规模并行DNA测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许多研究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然而,高通量的蛋白质分析仍然困难重重,现在亟需高质量低成本的蛋白分析技术。   为此,遗传学界的大牛George M. Church领导哈佛医学院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单分子互作测序(SMI-seq)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单分子水平上的并行分析,获得大量蛋白质的互作图谱。这一成果发表在近期的N...

NATURE:线粒体基因也能促进先天免疫?

2014-09-30

传统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免疫力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调控的,因此,起主要作用的基因是核基因。但是,近日Cole M. Haynes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的UPR基因对于人体的先天免疫,也具有促进的作用。而这个结果,对我们以往的线粒体基因和免疫机制具有一个颠覆性的改变。 微型后生生物能在肠腔等微生物丰富的环境中识别和消灭细菌病原体,但是...

NATURE:微生物的摄食变化会影响自身炎症性疾病

2014-09-30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近年来人类饮食消费习惯的转变可能对此次增加有着重要贡献,但饮食习惯具体怎样调节炎性疾病尚未得到充分的阐述。Pstpip2cmo小鼠----纯合子Leu98Pro在Pombe Cdc15同源蛋白质家族PSTPIP2(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交互磷酸蛋白酶2)发生错义突变,会自发生成骨髓炎,这类似于人类的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近期研究报告显示...

Nature:单一基因突变引发儿童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分子机制

2014-09-27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所患的是网膜肿瘤,其通常影响一两岁儿童的健康,尽管该疾病非常罕见,但其却是最为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如果患儿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视网膜母细胞瘤会引发患儿失明乃至死亡,由于视网膜母细胞瘤通常是由于单一基因RB1的突变引起的,因此深入剖析其发病的机制对于新型靶向疗法的开发非常重要。 近日,来自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Sloan-Ketteri...

NATURE: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揭秘

2014-09-26

在我们努力去理解人类大多数的癌症的时候,一个不解之谜是,这些癌症细胞是从哪里起源的。试图理解这些“起源细胞”已经成为了肿瘤发生之前表达的有意义的参考点。然而,因为根据定义,癌症经历了从正常到疾病状态的转换,因此,这种检测方法是有致命缺陷的。就像,飞机上穿着避寒的衣服的乘客有可能是在一个寒冷的地方登机的,但是他们同样有可能是从温暖地方的较寒冷的地方出发。今天在NATURE网站发表...

Nature:中国科学界将面临重大改革(针砭时弊)

2014-09-26

  自这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一直处在中国科学发展中心位置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CAS)即将迎来重大的变革。中科院正在展开前所未有的体制改革,以促进合作加快研究。支持者认为,这一举措将使中国能够在从神经科学到粒子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批评人士则质疑现代中国究竟是否还需要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   总部位于北京的中科院拥...

NATURE:小分子物质促进期待造血干细胞大量增殖,有望取代骨髓移植

2014-09-25

 一些小分子可以促进从脐带血中获得的干细胞的生长。而这些干细胞在将来可能用于某些血液癌症的治疗。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的Guy Sauvageau和他的同事们成功筛选出了一系列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能够促进人类脐带造血干细胞的繁殖,而这些造血干细胞能够长期的产生所有的血液细胞。这些分子同时能在移植小鼠中,能够引发脐带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产生全部种类...

Nature :抑制癌细胞扩散可用蛋白质疗法

2014-09-23

  癌细胞的扩散正是导致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目前,医务工作者们通常通过化疗抑制癌细胞的转移,但化疗本身的效果有限,且会带来强烈的副作用。而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或许在未来能够帮助癌症患者们减免化疗之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蛋白质疗法,该疗法能够破坏癌细胞从肿瘤中分离的过程,防止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在体内...

Nature Medicine:biospleen,血液感染疾病的新克星

2014-09-23

血液感染是非常难以治愈的,并且可以导致致命的败血症。在超过50%的时间中,医生们无法诊断造成败血症的原因,所以采取广谱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并不总是有效,而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抗药性。 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Donald Ingber教授领导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人造的“biospleen”。该技术采用修饰过的甘露糖结...

Nature:侏儒症,或有药可医

2014-09-19

  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statins)或许可以帮助因FGFR3突变患有侏儒症(又称矮小症)的人骨骼生长。研究人员将源自患者皮肤细胞的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利用这些细胞在药物筛查的过程中鉴别出了降胆固醇药的促生长特性。   根据发表在9月17日《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他汀类药物(s...

Nature:全球行动抗击多发性硬化症

2014-09-19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有关的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Elie Dolgi*近日对该疾病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及评论,其题为“Global initiative targets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的文稿于2014年9月17日在Nature网站在线发表。        Carol Steinberg于1...

Nature:对比11国生物医学前景,中国被认为是未来创新者

2014-09-16

  以色列和韩国在公共资金和创新生态系统方面排名很高,与中国一起被列为“未来型创新者”。俄罗斯、巴西和新加坡因其创新生态系统处在早期阶段,被列为“国家型创新者”。印度创新生态系统虽然不断演进,但由于较低的公共资金,被称为“创业型创新者”。其他国家如土耳其、墨西哥、波兰和南非,在资金和创新生态系统方面排名较低,被归为“探路者型”。   国家型...

Nature:哺乳动物起源有了新证据

2014-09-12

2014年9月10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Article)发表了“Three new Jurassic euharamiyidanspecies reinforce early divergence of mammals” 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一亿六千万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

Nature:基因调控新机制

2014-09-10

  我们基因中编码的遗传信息被翻译成为蛋白,并最终表现为机体内的各种生物学功能。信使RNA(mRNA)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翻译过程所用的分子模板。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巴塞罗那基因组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三维结构分析揭示了调控蛋白识别mRNA的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

Nature子刊:RNA测序到底可不可靠?

2014-09-10

  RNA测序可以检测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基因表达情况。最近这一方法在生物科学和医学研究中非常流行,而且正在逐渐走向临床应用。与之前的方法相比,RNA测序的优势是便于研究选择性剪切形成的基因异构体或转录本。   那么RNA测序到底可不可靠呢?日前,由美国FDA牵头的测序质量控制(SEQC)项目对RNA测序的准确性、可重现性和信息含量进行了综...

Nature:科研“逃兵”的另类人生

2014-09-09

  攻读研究生不一定终生从事科学研究,这方面的情况在美国已经非常明显,学多人并不是缺乏竞争力被迫离开科学研究领域,那么这些主动离开科学领域的聪明人,科学训练对他们到底能有多少作用?这一问题可能是许多研究生希望了解的信息,今天《自然》杂志对一些案例进行了分析。   当Soroosh Shambayati从有机化学研究领域退出后,...

Nature:肥胖的真相

2014-09-04

  现代女性以瘦为美。最佳减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动得多,但是这对于群体水平肥胖来说好似过于简单,科学家们认为减肥的有效策略需要将神经科学,遗传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多方面入手。   日前,《自然-展望》(Nature Outlook)以“Obesity”为题,介绍了包括肥胖与遗传、肥胖与微生物组、肥胖与神经科学等在内的多方面研究成果。文...

Nature:科学家发现新的肥胖基因

2014-03-31

日前,由伦敦帝国学院领导的一支国际研究小组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报告称,他们发现编码一种碳水化合物消化酶的基因拷贝数越少,人们形成肥胖的风险就越高。这一发现表明,或许有必要根据人们的遗传倾向以及是否具有消化不同食物所必需的酶,来提出更为针对个体消化系统的饮食建议。唾液淀粉酶对消化过程开始阶段口腔内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