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FDA紧急授权Helix基于NGS的C
Helix公司被称为未来“基因测序领域的苹果”,是Illumina的子公司,在8月10日,Helix获得FDA紧急授权,可以使用基于NGS的COVID-19检测。
【精华回顾】关明教授分享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研究
7月30日,丹纳赫分子诊断与基因编辑在线研讨会完美收官,五位专家针对分子诊断与基因编辑两大热点进行了探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二位专家关明教授的授课内容重点。
【Nature子刊】癌症治疗重大变革:免疫检查
免疫治疗使肿瘤学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革远远不止是患者临床疗效的显著改善,它对癌症患者具有更全面的视野,从而在治疗效果和毒性评估中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开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例,死亡人数近80万。难以早期诊断腹膜转移是胃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近日,中科院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开发了一种微流控技术,对胃癌细胞进行无标记的分离和表征,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Science子刊】】1小时内就可检测乳腺癌
乳腺癌(breast cancer)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在美国每8名妇女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其中,对患者乳房局灶性病变进行术前评估对于规划进一步的治疗管理至关重要。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携式图像细胞分析仪,可在1小时内检测出乳腺癌,准确率高达100%。
【新发现】最恐怖的食肉动物的因突变可抑癌!或是
癌症一般不会传染,但袋獾的面部肿瘤病却因为近亲繁殖,导致了相互传播。据估计,若这种癌症继续发展下去,它们将在25年内灭绝。但经研究人员验证,袋獾已对这种癌症产生了抵抗力,原因在于基因突变。之前就有研究表明,袋獾的奶是抵抗超级细菌的关键,如今一项新研究又显示出其基因突变对癌症的作用,未来袋獾将极有可能是人类的“救星”。
【新发现】 一种基因修复因子可控制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有30余万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乳腺癌术后的复发几率很高,大概超过30%。近日,乔治华盛顿大学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 HDAC6抑制剂可控制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生长,阻止其转移。
【Cell子刊】大突破!“黑盒子”神经干细胞移
神经干细胞移植是将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移植到宿主体内,使其向神经系统病变部位趋行、聚集,并存活、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从而促进宿主缺失功能的部分恢复的一种技术。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成功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损伤处,并揭示了其中的机制。
【PLOS子刊】AI融合基因组学研究预测阿尔茨
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已经成为剖析各种人类疾病的分子和病理特征的强大工具,然而,来自不同疾病阶段的生物样品的有限性是研究疾病进展和识别早期病理变化的主要障碍。近期,韩国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深度学习技术,利用人工智能(AI)融合基因组学研究预测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早期分子标记。
【Nature】新发现:肠道微生物影响B细胞和
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对于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近日,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数十亿个基因,编码一个系统中的抗体,发现可用抗体的范围取决于有益微生物在体内的位置。
【Science子刊】短压皮肤即可输送药物!新
透皮给药(TDD)为局部疾病和其他器官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方便且对患者友好的方法。另外,摩擦和超声波等都是潜在的透皮给药方法,但各有弊端。研究人员基于压力,利用磁铁来诱导药物输送,开发出了一种有效渗透而不损害皮肤屏障的方法。
【新发现】科学家发现了胰腺癌的新药物靶标——P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在内的许多癌症的生存率都在提高。但是对于“癌中之王”胰腺癌的治疗进展却一直停滞不前,五年生存率只有5%至10%,,这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难度高,发现即晚期有很大的关系。近日,发表在《胃肠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有了新突破,研究人员发现了胰腺癌的新药物靶标。
【Nature子刊】首个合成血液稀释剂开发成功
患有血栓、肺栓塞或中风的患者通常会服用可帮助其血液顺畅流动的药物。血液稀释剂可以防止血凝块形成或增大,从而帮助心脏缺陷恢复或防止进一步的并发症,但会引起严重的出血副作用。直到几年前,研究人员才发现,转基因小鼠经过基因改造后缺乏一种酶,凝血因子XII(FXII),缺乏该酶则会大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且没有出血副作用。这一发现引发了FXII抑制剂的竞赛。
【新进展】肥胖会使大脑所有区域的血流量下降,增
肥胖与肥胖并发症不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也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迄今为止,肥胖与阿尔兹海默症之间联系的内在机制并未被阐明。近日,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症杂志》上的一项超过17,000人研究表明,肥胖会使大脑所有区域的血流量下降,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免疫“阴阳”谁调控?HDAC3蛋白是关键
免疫是一种机体的自我保护行为,抵抗外敌感染和入侵,排除异己分子,包括衰老的自身的死亡细胞。适当的免疫反应能清除病原体,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过度的免疫反应却会对机体自身产生伤害。那么,调节机体免疫的关键是什么呢?
【JAMA】终有定论!18353人参与的最大规
维生素D是身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是骨代谢必需的营养成分。近年来,关于维生素D的研究越来越多,好多研究揭示了维生素D抗抑郁的功效,但这些研究都有很多的局限性。最近,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有了定论,维生素D不能预防抑郁症。
【PNAS】重大进展!科学家首次识别视神经干细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利用干细胞的复制和分化来取代受损细胞或组织的方法。
【Science Advances】华东师大叶
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基因功能研究工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具。其中,CRISPR-Cas系统是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工具。而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团队设计出了一种远红光激活的Split-Cas9基因编辑系统,可以实现器官和肿瘤的远程基因编辑。
【Nature子刊】肿瘤逃逸?阻止其分泌类固醇
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它是利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杀伤癌细胞。近日,来自剑桥大学韦康桑格研究所和MRC癌症部门的研究人员表明,肿瘤的免疫T细胞会分泌类固醇,阻止这类类固醇的产生就可延缓肿瘤的生长。
【Nature子刊】新冠死亡率激增!免疫补体和
补体和凝血,是冠状病毒的靶点。为了确定与补体失调或凝血系统失调有关的疾病是否影响疾病,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发现黄斑变性病史和凝血障碍病史与SARS-CoV-2高风险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或吸烟史无关。
栏目推荐
【Nature子刊 |
【Science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