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活动

转化医学产业大会

专家访谈

《转》访菲鹏数辉马步勇教授|AI与分子模拟引领生物医药创新,“构象选择机制”开辟药物动态设计新纪元
《转》访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赵刚
《转》访Olink亚太副总裁Andrea Ballagi博士:新一代蛋白组学如何加速精准医疗新进程
【我的2022】瑞普基因首席技术官王涛:发挥BT+AI双引擎特色优势,推进AI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临床落地
【我的2022】佰诺全景创始人焦磊:降低使用成本和难度,推动全景病理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转化落地
【我的2022】墨卓生物创始人兼COO刘寒:日日精进,久久为功,把一个好的单细胞中国解决方案带给客户
【我的2022】迈杰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亚飞:数智化赋能商业模式转型,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伴随诊断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深圳绘云生物总经理林景超:专注慢病早筛类临床质谱检测产品,从临床痛点出发,为临床医学检验解决更多难题
【我的2022】艾吉泰康联合创始人屈武斌:对技术精雕细琢,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核心,用特色服务提供基因捕获整体解决方案
【我的2022】恩泽康泰联合创始人李志:开放与合作,深耕外泌体技术开发与临床转化,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坚实的肩膀!
【我的2022】迈迪安生命科学部门市场总监Liyan Pang:持续拓展颠覆性分子诊断原料,为体外诊断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我的2022】司羿智能科技创始人尹刚刚:以人为本,用科技传递温度,让老百姓用得起实用有效的创新康复产品!

找到约128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ADV SCI】尼古丁抗衰老有证据了!中科院李翔团队证实低剂量尼古丁改善糖代谢、认知功能以及衰老症状!

2023-03-13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李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Nicotine rebalances NAD+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 ”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低剂量尼古丁可以激活NAD挽...

人造骨髓研究再突破!中科院/广州医科大学团队开发高度嵌合种子细胞,实现长期、多谱系造血

2023-02-24

骨髓移植即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来治疗多种恶性血液肿瘤和地中海贫血症等血液单基因遗传病。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主要是配型成功的血缘或非血缘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或者脐带血,来源限制条件多,数量有限,且成本高昂。接受异体骨髓移植的患者常常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影响生存质量。 王金勇研究员介绍:“多能干细胞,包括天然的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型多能干细胞等,是一种可以长期...

【Nature子刊】中科院广州健康院李鹏课题组发现提升CAR-T细胞疗效的分子机制!

2023-01-03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李鹏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o-expression of a PD-L1-specific chimeric switch receptor augments the efficacy and persistence of CAR T cells via the CD70-CD27 ax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提升...

再取进展!中科院研究人员揭示了 PPDPF 调控胰腺导管腺癌的新机制

2022-12-31

近日,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谢东课题组研究揭示了胰腺祖细胞分化增殖因子(PPDPF)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种针对胰腺导管腺癌的潜在治疗策略。相关论文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2448 研究背景...

【Nature子刊】为何节食减肥会反弹?中科院新研究发现了内在机制并提出预防方法

2022-12-27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肥胖患病率增加了两倍。肥胖是一项重大的健康挑战,它大大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几种癌症甚至严重冠状病毒病2019 (COVID-19)等疾病的风险。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内稳态的不平衡,即吸收的卡路里太多,而消耗的卡路里太少。影响能量内稳态的环境和遗传因素都有助于肥胖的发展。就环境因素而言,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有:总热量摄入、身体活动、环境温度、...

【Science】中科院周斌研究组:开发永久追踪邻近细胞的创新遗传学技术,揭示细胞世界的“孟母三迁”

2022-12-27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  01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轲的母亲多次迁居,就是为了给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细胞和人们一样,不断地受到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特征,甚至细胞的命运也会因环境而变化。 体内细胞相互作用过程呈现高度动态,传统方法难以精确捕获。近30年来,研究者们利用...

27岁成中科院最年轻博导,发布SCI论文60余篇,如今她又拿下这一国际大奖......

2022-12-27

求学之路 顺风顺水  01  1994年8月,王秀杰走进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大一时的她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国际金融梦,一心想着要转系,但由于她成绩优异,生物学的老师实在不舍得这样的好学生转走,就劝她说:“你看现在生物学多热门啊,人家好多人都想挤着进都进不来,你却想走……”王秀杰被老师的话打动,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

【BMJ】吃辣椒既能抗癌还能减肥!哈佛联合中科院揭示辣椒不为人知的益处

2022-12-27

中国医学科学院,哈佛大学联合牛津大学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表明,食用辛辣食物的频率与消化道癌症的风险呈负相关。每天吃辣的与几乎不吃辣人相比,食管癌、胃癌和肠癌风险下降。 https://academic.oup.com/ije/article/50/1/199/6114704 吃辣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

一天4篇Nature! 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从鱼到人”探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2-09-29

9月2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这4篇论文集中报道了一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前主席、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John Long撰文表示,...

【Nature】中科院施一/高福团队首次解析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结构

2022-09-29

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施一/高福团队在《Nature》发表论文,首次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三维结构,揭示其工作的分子机制。同时,这项工作还发现了百年老药—苏拉明(suramin)抑制埃博拉病毒聚合酶活性的机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271-2 靶向聚合酶的药物开发...

【Nature子刊】中科院院士黄维联合安众福/陈洪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磷光闪烁体有助治疗深层肿瘤

2022-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安众福所带领的团队与厦门大学教授陈洪敏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Organic phosphorescent nanoscintillator for low-dose X-ray-induced photodynamic therapy”,利用纯有机磷光闪烁体,实现了低X射线剂量下的高效光动力治疗。 ...

【Cell子刊】抵抗胰腺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财广团队发现了一种ClpP激动剂

2022-09-20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杨财广团队等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berrant human ClpP activation disturbs mitochondrial proteome homeostasis to suppress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

【Science】中科院最新研究:创建世界首个染色体融合小鼠,开辟哺乳动物染色体编辑新领域

2022-08-29

8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李伟与周琪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A sustainable mouse karyotype created by programmed chromosome fusion”。该研究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完整染色体的可编程连接,并创建出具有全新核型(染色体组型)的小鼠。 这...

【ADV SCI】海医大中科院联合研究:构建肿瘤新抗原肽活性筛选体系,助力精准免疫治疗

2022-07-11

对于新抗原靶向治疗(Neoantigen-directed therapy),目前还缺乏临床前模型,以对原肿瘤的新抗原(Neoantigen)特性进行概括;这严重阻碍了新抗原相关免疫治疗的临床进展。目前,急需开发一个新平台来评估T细胞的反应,以便对数量众多的候选新抗原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使得个体化预测多肽疗效成为可能。 6月5日,海军军医大学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院士、陈磊研...

更高效!中科院周琪/李伟团队建立蛋白工程化改造新方法和基于Cas12i的基因编辑新工具

2022-05-31

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基因治疗、农作物经济性状改良及基础研究等领域均有多样化的应用,引领生物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CRISPR-Cas系统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研发提供了丰富资源。然而,自然界微生物中发现的大多数Cas工具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编辑效率较低,这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秦建华团队发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研究COVID-19进展综述

2022-03-19

长期以来,传染病一直是全球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在持续增长,给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新冠肺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重症患者可累及多个脏器,引发全身性免疫反应和多器官功能衰竭。随着SARS-CoV-2的快速进化,目前已有多种变异株出现。一些变异株呈现出更强的病毒传播和免疫逃逸能力,以及对新冠疫苗较低敏感性等特点,这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

Nature 作者 | 中科院竺淑佳教授在线解读抗抑郁新药研发,欢迎观看直播!

2022-03-16

传统抗抑郁药物需要持续用药至少3周才起效,并且对1/3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没有疗效。2019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30年来首个靶向谷氨酸受体的药物——S-氯胺酮。一剂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就能在数小时内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尤其对难治性抑郁症和自杀倾向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但氯胺酮会造成分离性幻觉等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大规模临床使用。因此,解析氯胺酮的作用位点,阐明氯胺酮与NMDA(N...

【Cell】复旦、中科院团队首次揭示了奇妙的指纹图案和肢体生长的基因有关,并绘制了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

2022-01-07

在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指纹的形状——无论是圆形的、波浪状的还是缠绕状的——是受负责肢体发育的基因的影响,而不是皮肤图案。这项研究发表在1月6日的《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imb development genes underlie variation in human fingerprint patterns”的论文,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和表型特征之...

【研究】中科院钱文峰团队发现了“Omicron变种可能来自小鼠”的新证据!

2022-01-06

来自北京中国科学院的钱文峰团队最近报告了一项有趣的新证据,表明Omicron变种可能来自小鼠。他们的论文发表在Bio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并在几天后就被《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迅速收录并发表,并且推翻了普遍的理论,即Omicron的多突变刺突序列一定是在一个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的长期感染下进化的。 https://www....

【最新】中科院分区表新鲜出炉,生物医学类看过来!

2021-12-20

2021基础版分区表继续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国际化的导向,形成了“中国SCI期刊评价方案”: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区位的比例、扩大中国期刊入选基数(吸纳中国ESCI期刊进入分区表评价范围)和提升弱势学科期刊分区结果等;对于综合性期刊,2021年基础版分区表采用2020年的工作方案:先将综合性期刊的每篇论文划分到一级学科,然后计算每篇论文在相应学科的影响力,最后汇总整本期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