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转化医学是什么?
推荐活动

专家访谈
找到约224条结果 (用时0.1656秒)
重磅!复旦大学叶丹团队提出巨噬细胞靶向干预和提高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新思路
2023年4月2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叶丹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IRG1 reverses the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of 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and enhances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代谢酶IRG1在肿瘤相关巨...
【Nature子刊】最新! 厦门大学合作复旦大学共同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靶点
近日,厦门大学王洪睿、付国及复旦大学赵同金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MEM25 inhibits monomeric EGFR-mediated STAT3 activation in basal state to suppres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EGF...
点赞!复旦大学蒋晨/孙涛团队开发新型递药系统,可有效助力胰腺癌治疗
近日,复旦大学蒋晨教授、孙涛副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cytosis Mediated Deep Tumor Penetration for Enhanced Chemotherapy and Immune Activa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的论文,该研究针对胰腺导管腺癌的病理特点和...
【Cell】里程碑!复旦大学杨禹丞合作绘制迄今最大规模个人表观基因组图谱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杨禹丞等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国际合作团队,首次绘制迄今全球最大规模个人表观基因组图谱。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最大的基因组学协作计划,“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从2003年启动至今整整20周年;本研究作为“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的子项目,历经上百位合作者逾6年的艰辛努力得以顺利完成,为研究人员在个性...
【Nature Medicine】复旦大学联合哈佛大学揭示预防慢性疾病的最佳饮食模式
2023年3月13日,《Nature Medicine》最新一期发表了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了美国3个大型队列(HPFS、NHS、NSHII)的数据,评估8种饮食模式(rEDIH、rEDIP、AHEI-2010、AMED、hPDI、DASH、DRRD、WCRF)与主要慢性疾病风险的关系。 https://www.nat...
专访复旦大学徐书华教授:中国大人群基因组学研究大有可为
近年来,大人群基因组以及多组学研究在慢性病、肿瘤和遗传病的预防、诊断和新药研发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也推动了个体化精准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的变革,为全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也已在精准医学规划中启动部分项目。 近日,由华大智造主办的“第二届大人群基因组研究鼎峰论坛”圆满收官。在此期间,测序中国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徐书华进行了采访。 徐书华...
重磅!复旦大学史颖弘/樊嘉/刘卫仁发现CD36+调节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新机制,并为肝细胞癌提供免疫抑制微环境
3月6日,复旦大学史颖弘、樊嘉及刘卫仁在《Cell Discovery》发表题为“CD36+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provid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secret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复旦大学王勇波团队揭示RNA剪接因子缺失在肺癌中的促癌功能与干预策略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勇波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王泽峰组的合作在《Cancer Research》发表了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剪接因子异变在肺癌中的促癌功能与机制,促进了对肺癌发病新机理的认识,并为肺癌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策略。 https://aacrjournals.org/cancerres/article-abstract/doi/10.1158...
【重磅成果转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鼎晶生物达成“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成果转化战略协议,助力乳腺癌精准治疗
乳腺癌的诊治已迈入精准医学时代,综合患者的基因检测报告有望制定个性化的诊疗计划并提升疗效。精准检测是实施精准治疗的前提,如何开发中国人群特异的精准检测方案并实现临床转化是制约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实现肿瘤的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浙江绍兴鼎晶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围绕 “乳腺癌多基因检测”技术成果开展转化合作,签约总价高达310...
【Cell子刊】类器官领域重大进展!复旦大学夏明宇团队成功建立首个具有功能性突触的耳蜗类器官!
近日,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夏明宇团队首次通过分期3D共培养系统建立了具有功能外周听觉环路的耳蜗类器官,并通过一系列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检测,证实了类器官内细胞和突触的功能,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提供了复合类器官研究平台。该研究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上。 https://www.cell.com/stem-cell-reports/...
【Nature子刊】少吃可抑制肿瘤生长!复旦大学王立顺教授团队找到背后关键原因
2023年1月16日,复旦大学王立顺教授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卡路里限制饮食(CR),而不是间歇性禁食(IF),可通过一种依赖于小鼠肠道菌群的机制来阻止皮下结肠癌细胞(MC38)的形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2-00716-4 研究背景 ...
Nature主刊+两篇封面论文!复旦大学鲁伯埙、丁澦、费义艳团队发表靶向自噬-溶酶体降解新技术综述
Nature发文 2019年,鲁伯埙、丁澦、费义艳等组成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靶向自噬-溶酶体的生物大分子靶向降解技术。Nature也在同期配发了专门评论,最后更是入选了Nature评选的20...
死亡风险降低42%!复旦大学叶定伟团队发布首个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中国方案
前列腺癌治疗困局亟需破解 01 前列腺癌是发病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高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约70%在初诊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53.8%。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在治疗手段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雄激素剥夺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现已成为mCSPC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及...
复旦大学邹欣/郝洁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胡晓勇团队基于单细胞算法scCODE构建精准肾透明细胞癌免疫治疗预测模型(AUC=93%)
2022年8月25日,复旦大学邹欣/郝洁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胡晓勇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 (IF=8.8) 在线发表了题为:“An immunotherapy response prediction model derived from proliferative CD4+ T cells and antigen-presenting monocytes in c...
【Gut】未来15年青年肠癌发病率翻倍?复旦大学马延磊团队最新研究揭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2科马延磊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Integrated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is reveals distinct gut-microbiome-derived phenotypes in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首次揭示了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肠癌(早发性肠癌)与发病年龄大于5...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团队揭示胰岛素信号传导机制——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胰岛素分泌缺陷会导致年轻人成熟期糖尿病(MODY)。胰岛素信号级联反应成分受损,例如IR亚型之间的竞争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的产生或AKT2的缺失,导致胰岛素信号传输的中断,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2型糖尿病(T2D)。 氨基酸是否作用于细胞胰岛素信号传导尚不清楚,因为循环氨基酸水平的增加与2型糖尿病(T2D)的发作有关。近日,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报道了苯丙氨酸改变胰岛素受体β(IR...
【柳叶刀子刊】复旦大学团队通过转录组分析探索阿尔兹海默病生物标记物!
主观或客观的潜微认知能力下降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前表现,阿尔茨海默病是 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的潜在关键窗口。而先前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识别阿尔茨海默病(AD)或轻度认知障碍的表达变化,但是缺乏关于临床前 AD 的转录组学分析和生物标志物的系统性研究。复旦大学团队的研究结果为病毒感染假说提供了支持,并为临床前AD提供了候选进展生物标志物。该研究发布于《eBioMedicine》。...
【Nature子刊】复旦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可穿戴微针贴片,运用于早期疾病筛查和预后。
作为可穿戴模块,微针可以以微创方式从间质液中提取分析物。然而,一些微针受到其同时对大分子生物标志物进行高效提取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的限制。来自复旦大学化学系及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展示了CRISPR活化的石墨烯生物界面的协同效应,并报告了一种在线可穿戴微针贴片,用于提取和体内长期监测无细胞DNA。研究者们认为后续的研究,包括对多种Cas蛋白的研究,有序介孔纳米材料,预校准过程和金属微针贴片...
《转》访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单细胞代谢组学提高对肿瘤细胞代谢的认知,对疾病防治还待学习!
近日,唐惠儒教授应邀出席首届长三角单细胞组学技术应用论坛,分享了题为“定量代谢组学技术”的报告,整场报告干货满满,观众反应热烈。为此,转化医学网邀请唐惠儒教授进行了专访,唐惠儒教授就单细胞组学技术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想知道他分享了哪些精彩观点吗?点击下方即可观看完整版视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唐惠儒 ...